2021年8月27日星期五

美麗都.小埃及

美麗華、美麗都同Mirror有咩共通點?

大家都同尖沙咀有關?都算係。

不過我係想講三個嘅字根都係拉丁文嘅「睇」。

「美麗華」(miramar)原先係葡文西文地名,其實係解「海景」,「美麗」(mira)係拉丁語系嘅「睇」,mirror嘅字根都係同源,「華」(mar)就解「海」。大概因為尖沙咀喺海邊,所以尖沙咀咁多嘢叫「美麗華」。

埃及都有好多美麗華酒店同美麗華賓館,尤其喺都係位處海邊嘅亞歷山大港,仲有一本小說以「美麗華」命名,係馬哈福茲1967年既作品,以亞歷山大港入面同名小賓館為背景,講唔同階級嘅男女住客同職員之間嘅糾纏同是非。

同「美麗華」同理,「美麗都」(mirador)既意思係「睇風景既地方」,來自加泰隆尼亞文,「美麗」(mira)係拉丁語系嘅「睇」,「都」(dor)就係「地方」,簡單來講源自拉丁文嘅torium,例如audi-torium就係聽嘢嘅地方。尖沙咀既美麗都大廈,響重慶大廈附近,商場店鋪都相似,有幾間印度鋪,但就比較冷清。二樓就更加係好多鋪都無開門。

就係呢個半死嘅二樓,有一間埃及香水鋪Habibi,同一間埃及雜貨鋪Hummus and Olives。一層樓有兩間埃及鋪,真係好難得。一上樓梯就見到香水鋪,雜貨鋪就唔係咁易搵,我行咗幾個圈,結果都係問返同鄉----香水鋪嘅看鋪哥哥帶我行先搵到。

第一次去摸門釘,第二次先見到埃及女人看鋪,佢話每日下晝一點半至七點半都會開鋪(有幾信得過自行衡量)。我同佢傾咗幾句,不過無折頭。間鋪唔大,入面有橄欖、棷欖油、香料、芝麻醬tahini、芝士、雞豆(有乾豆有罐頭)、雞豆醬hummus、炸豆蓉餅(felafel)預拌粉、蠶豆、鹽水浸葡萄葉(用來做葡萄葉卷)等等。

比較驚喜嘅係有喺阿拉伯文叫「黑蜜糖」嘅蔗糖漿(英文molasses),將蔗汁一路煮乾就會變成蔗糖漿。二十世紀以前,因為白糖仲係好貴,蔗糖漿係比白糖常見;美國獨立戰爭導火線之一《糖法案》,主要課稅對象就係蔗糖漿,冧酒嘅原材料。

除咗蔗糖漿仲買咗幾盒沙地同約旦嘅椰棗(sorry主要唔係買埃及嘢,因為我都係比較懶,好麻煩嗰啲嘢買完通常都係擺,唔使煮嘅嘢最啱我),椰棗好甜好飽肚,但升糖指數唔高,有營養,係好方便嘅頂肚食物,食少少可以頂一餐,同原味乾果好夾。另外買咗茴芹茶(阿拉伯文yansun,英文anise),好暖胃。

最好再開多幾間鋪,賣衫、家品、首飾、書⋯⋯成個khan el-khalili加市中心搬過來,咁就可以補償下無得去旅行嘅遺憾。

-----
其實讀阿拉伯文都可以補償下無得去旅行嘅遺憾:
【零基礎阿拉伯文課程】
有意請電郵。

Youtube新片:
埃及生存手冊

2021年8月16日星期一

香港的波斯餐廳

去了香港唯一的波斯餐廳,位於嘉咸街的LOVEAT,吃了菜單上幾乎是唯一的素食選擇,Mirza Ghasemi,茄子蓉,那塊麵包質感有點像紙,是麵粉特別高筋的原故?其他主菜全都是kebab(烤肉),連在埃及通常是素的葡萄葉捲也有肉。原來伊朗人吃飯會把牛油加進飯裡。

喝了伊朗朋友推介的番紅花特飲,但他說是這間店發明的,伊朗沒有,大概是伊朗甚麼都加番紅花的習慣加上香港常見的梳打飲料,混合而成的結果。

甜品是baklava(糖漿酥皮夾碎果仁),源自土耳其但中東各地都喜歡吃。香港人吃中東甜品的好評是:「不會太甜。」糖漿應該有用玫瑰水,清香不死甜。伊朗朋友說甜品不是來自餐廳,是一位伊朗女士另外做的。

2021年8月12日星期四

真人騷的真與假

看了《Error自肥企畫》之後追回Mike導劉諾衡與無制限OT編集團的《花姐Error遊》、《花姐Error遊2》,沒有Error的《美女郊遊遊》、《大海男兒》,還有不是無制限團隊的《Error自救TV》,正好對比幕前與幕後的貢獻。

最好笑的當然是Mike加Error的節目,Error四子入面最欣賞阿Dee何啟華搞笑和認真都有感染力,以及193又串又騎呢。《美女郊遊遊》(有阿Dee加了效果,其實想看他多於兩位「美女」)和《大海男兒》的幕前均屬一般,後段略有進步。真人騷真是賣性格,樣子用途不大,聽花姐講「炒曬你班仆街」比看靚仔靚女更開心。可能是看慣YouTube的原故,看《美女郊遊遊》時我覺得看幕後行山互mean應該比看幕前更搞笑。ViuTV受歡迎,部分也是受益於YouTube養出了看日常的口味,它就可以用電視台的資源,以低成本但肯定勝於一般人的聲畫質素,去製作有vlog優點的節目。

其實真人騷也不是「直出」,有編劇,但個人效果很重要,靚仔靚女演偶像劇只要演技不是特別差都可以一看,但真人騷如果性格平板就會很悶,就算哭也沒有看頭。《美女郊遊遊》最後講感想的部分很有趣,沈殷怡說Mike導要她挖自己的真實反應,但她慣了順從別人的要求,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是甚麼。從此處可見Mike導的作品為何特別高質,拍攝手法已經去到哲學層次,《全民造星I》也是他大有貢獻。

真人騷是要取得紀錄片的真實與劇情片的虛構兩者的優點,用內容設定的感染力去挖出真實的反應。真假的界線本身也是其中一個內容方向,大家為甚麼喜歡看outtakes和幕後工作人員的反應?因為這比原本的正常內容看起來更真實。《Error自肥企畫》中的《Error遊詐詭》整蠱肥仔的部分,後來有揭穿其實是重拍的,至於其他部分有多真呢,其實也是一個謎,綜藝節目本來就不是求真,但在正常框架之外又剪了一層真實出來,就令人疑心其他部分,於是層次、可能性、趣味都增多了。

伊朗電影中的偽紀錄片派,就是玩真假之間玩得出神入化,其實很多時候也是成本和審查的原因,於是拍得很樸實很紀錄片,例如以前的Abbas Kiarostami,現在的Jafar Panahi(曾是前者的助導)。austerity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元素,創作一定有規限,在規限之中如何運用自由就是創作的中心,有資源的要禁得住誘惑去選擇,沒資源的就被迫選擇然後將那件事變成風格。

在極狹窄的規限中造出內容,受眾會自行想像在一般規限中如何精采得多,雖然其實在一般規限中很可能也不會好看多少,但就會有這個心理補償的作用,想像得特別好看。正如戴了口罩大家都好像漂亮了。

2021年8月1日星期日

《經行記》中的大食

唐玄宗天寶10年(751年),杜環參加怛羅斯戰役,被阿拉伯帝國軍隊俘虜,後著有《經行記》,已散佚,只留下族叔杜佑所編《通典》中所引用之部分。

讀後感:

「其士女瑰偉長大」:瑰、偉、大是不是都是講胸?長是哪裡長?

「斷飲酒,禁音樂」:是不是杜環去的地方特別嚴格?

「蒲陶」:「葡萄」原來也是來自伊朗語系。

圖:Bal'ami所著《史書》Tārīkhnāma的十四世紀手稿中的插圖,圖中主要人物為Abul ‘Abbas as-Saffaḥ,怛羅斯戰役時代的哈里發。

《通典》:杜環經行記云:「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其士女瑰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閑麗。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無問貴賤,一日五時禮天。食肉作齋,以殺生為功德。繫銀帶,佩銀刀。斷飲酒,禁音樂。人相爭者,不至毆擊。又有禮堂,容數萬人。每七日,王出禮拜,登高座為眾說法,曰:「人生甚難,天道不易。姦非劫竊,細行謾言,安己危人,欺貧虐賤,有一於此,罪莫大焉。凡有征戰,為敵所戮,必得生天,殺其敵人,獲福無量。」率土稟化,從之如流。法唯從寬,葬唯從儉。郛郭之內,阖閈之中,土地所生,無物不有。四方輻湊,萬貨豐賤,錦繡珠貝,滿於市肆。駝馬驢騾,充於街巷。刻石蜜為盧舍,有似中國寶轝。每至節日,將獻貴人琉璃器皿、馀石瓶缽,蓋不可算數。粳米白麵,不異中華。其果有偏桃人、千年棗。其蔓菁,根大如斗而圓,味甚美。餘菜亦與諸國同。蒲陶大者如雞子。香油貴者有二:一名耶塞漫,一名沒●(女甲反)師。香草貴者有二:一名查塞菶(蒲孔反),一名梨蘆茇。綾絹機杼,金銀匠、畫匠、漢匠起作畫者,京兆人樊淑、劉泚,織絡者,河東人樂●、呂禮。又以橐駝駕車。其馬,俗云西海濱龍與馬交所產也。腹肚小,腳腕長,善者日走千里。其駝小而緊,背有孤峰,良者日馳千里。又有駝鳥,高四尺以上,腳似駝蹄,頸項勝得人騎行五六里,其卵大如二升。又有薺樹。實如夏棗,堪作油,食除瘴。其氣候溫,土地無冰雪。人多瘧痢,一年之內,十中五死。今吞滅四五十國,皆為所役屬,多分其兵鎮守,其境盡於西海焉。」又云:「末祿國在亞梅國西南七百餘里。胡姓末者,茲土人也。其城方十五里,用鐵為城門。城中有鹽池,又有兩所佛寺。其境東西百四十里,南北百八十里,村柵連接,樹木交映,四面合匝,總是流沙。南有大河,流入其境,分渠數百,溉灌一州。其土沃饒,其人淨潔。牆宇高厚,市阖平正。木既雕刻,土亦繪畫。又有細軟疊布,羔羊皮裘,估其上者值銀錢數百。果有紅桃、白赅、遏白、黃李。瓜大者名尋支,十餘人餐一顆輒足。越瓜長四尺以上。菜有蔓菁、蘿蔔、長蔥、顆蔥、芸臺、胡芹、葛藍、軍達、茴香、茇薤、瓠蘆,尤多蒲陶。又有黃牛、野馬、水鴨、石雞。其俗以五月為歲,每歲以畫缸相獻。有打毬節、鞦韆節。其大食東道使鎮於此。從此至西海以來,大食、波斯參雜居止。其俗禮天,不食自死肉及宿肉,以香油塗髮。」又云:「苫國在大食西界,周迴數千里。造屋兼瓦,壘石為壁。米穀殊賤,有大川東流入亞俱羅,商客糴此糶彼,往來相繼。人多魁梧,衣裳寬大,有似儒服。其苫國有五節度,有兵馬一萬以上,北接可薩突厥。可薩北又有突厥。足似牛蹄,好噉人肉。」

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

Mirror與流行視聽美學

【個人歌曲】
因為喜歡柳應廷而順便留意Mirror,其他成員的單人歌曲也有很多獨特作品,不是情歌,這點很值得欣賞。看魯暉的訪問會見到他們是藝人與管理層商討歌曲主題和風格,製作適合的作品。《全民造星II》出身的MC和Mike不是ViuTV旗下,就仍然做大路的情歌。做情歌本來不是問題,不過太泛濫太悶。

事實證明雖然最受歡迎的是相對大路的姜濤,但《蒙著嘴說愛你》、《孤獨病》和《Masterclass》都不是情歌;冒起中的Anson Lo盧瀚霆是本來少有的跳唱,幾首歌中《一所懸命》和《Ego》都不是情歌;柳應廷的《物語三部曲》和《狂人日記》雖然點擊數不是最高,但也很受注意,橫掃新人獎項;Anson Kong的《黑之呼吸》是講自己,也比之前的歌受歡迎。可見樂迷是想要新話題的作品,以為是偏鋒結果是新的主流。

網上見人拿四大天王來比,說Anson Lo不及郭富城年輕時英俊,不明白是甚麼心態:要比樣貌,比現在就行,我就不想再看四大天王那一輩;要比作品,盧的出道作《一所懸命》比郭的出道作《對你愛不完》有意思得多。年輕人難以上位,是各行各業的普遍現象,可以看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在最應該看年輕人的娛樂界,沒有年輕一輩走紅,就是因為TVB沒新意沒吸引力,HKTV又胎死腹中,本地非電影製作只能看Youtube。忽然發覺本地電視台上有東西想看,高興都來不及,不了解就挑剔是老人症狀。

【亞視味】
可是不特別喜歡Mirror的團歌,直到《Warrior》之前都有點(姑名之為)「亞視味」(像荷里活B級片,不精緻的感覺),《Ignited》的「其實約不約」用詞大陸。「Chill Club: A New Stage」那個Big band jazz/Cabaret風的版本比原版好,沒了亞視味,雖然詞仍然cheap,但用夜總會姣風去得盡,整件事比較好:



反過來想,「亞視味」是甚麼?有甚麼不好?我猜想「亞視味」是比較罐頭沒新意的香港流行音樂,表演者不夠光芒,又唱得不夠好的意思,始終十二人的唱功比較參差。「亞視味」可以以《全民造星》的主題曲《前傳》為代表;視覺上就服裝、風格顯得十分MK(市井):



到《Warrior》開始覺得新鮮點,原來作曲和編曲Val Del Prete是英國人(有Neuroscience博士學位,又一次例示學院工作難找;以前是讀不成書入娛樂圈,現在是讀完博士沒工作入娛樂圈);到《Boss》的製作人則是瑞典籍(幕後名單一看就注意到排第一的Hanif Hitmanic Sabzevari的姓氏Sabzevari,因為是波斯文),兩人都是做韓國流行曲。流行音樂產業鏈真的很全球化,有互聯網之後很難回去了,所謂全球化退潮大概最多只是工業。




【廣東話rap】
香港的廣東話歌詞是「書面語」,很少真正用廣東話填詞,除了rap。算是一個有趣現象,原因似乎是由許冠傑開始的流行歌,我們不習慣用廣東話表達抒情內容,其實之前粵劇和南音並沒有廣東話不能抒情的觀念,所以可以歸功於二十世紀白話文運動和中華教育的成功(本文也是一例)。埃及同樣有雙層語言現象(diglossia),有較正式、媒體使用的標準阿拉伯文和較不正式的埃及話,但埃及流行音樂就不會用「書面語」,多肉麻的情歌也是用埃及話填詞:



雖然rap是真廣東話,然而我覺得廣東話rap聽上去總是有點尷尬,相比之下華語卻沒有那麼尷尬,覺得應該是廣東話音調較多的緣故,去聽英文rap研究一下:



因為rap有一個特定的音調,而用廣東話rap的時候音調不太對得上,聽上去會較為奇怪;華語音調較少,發音自由度比較大,聽起來就沒有那麼怪。所以Anson Lo的歌用英文rap是精明的選擇。

【跳舞vs唱歌】
看《全民造星》,懂跳舞不懂唱歌的人就會被揶揄為舞蹈員,只能為人伴舞,不能做主角;懂唱歌不懂跳舞就沒那麼大問題。流行世界的表演者確實以歌手為主,但很多表演者如米高積遜其實是跳舞為主,唱歌不要太差就行了,反正很多人都不懂得聽。韓圑也是跳唱,但近年香港沒甚麼歌手行這種路線。

可能因為很多人是聽電台或做其他事情時聽音樂,而跳舞是專心看影片才會看,故此播放的機會低一點。但電視台需要跳舞的視覺效果,於是《全民造星》會重視舞蹈,但仍比聲線較次。

有些地方是會看人跳舞為主的,如肚皮舞。當然還有芭蕾舞、當代舞、探戈等,但前兩者現在是小眾,後者在真正流行的地區是親身跳多於被觀賞。

香港不流行跳舞,比如埃及的婚宴是聚在一起跳舞,香港只能坐著被逼觀看新人的成長片段。

忘了在哪裡看到Lokman楊樂文說為甚麼唱歌玩樂器別人會十分仰慕,但跳舞就差一點,明明一樣要練習很久。可能是香港/華人的喜好吧,跳舞沒有那麼重要。我學樂器為主,也學過一點不同舞蹈,我自己是喜歡玩音樂多於跳舞,但舞蹈其實也很有表達力。近年香港娛樂圈的喜好是人聲最受歡迎,跳舞次一級(應該說其實有市場只是本土沒有,所以在看外國),但其實看跳舞也可以很有感受,像這段探戈甜蜜到極緻:



流行表演為何不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方式?例如以舞蹈為主角,其他人做合唱團伴唱,這段就頗感人:



Mirror演唱會是有純跳舞的環節,將來希望可以看到更多不同形式的表演。《全民造星II》跳現代舞的Oscar Li最後能拿到亞軍,觀眾接受度其實很高。

2021年7月11日星期日

象棋來自印度

圖:印度原版棋盤

一直奇怪阿拉伯文的「國際象棋」الشطرنج al-shaTranj的字源,因為一看就不像阿拉伯文,原來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最終都是源自印度的chaturanga,關於chaturanga最早的記載是六世紀。經波斯傳播到中國(最早的記載是唐代)和阿拉伯地區,阿拉伯人再傳到歐洲。

印度原版象棋是有象的,在西班牙這隻棋仍是叫alfil(阿拉伯文的「象」),去到英國,因為那隻棋子的樣子聯想到bishop主教,於是改了名。中文叫「象棋」卻不是因為有象,而是因為再早就有過叫「象棋」、「象戲」的遊戲,是由於用象牙做棋子;玩法跟今日的「象棋」完全不同。

「checkmate」有說是來自波斯文شاه مات shah mat「沙皇沒救」,也有說是阿拉伯文(同一句話)「沙皇死了」。「將軍」(動詞)或是來自「check」。

2021年7月5日星期一

聖耀皇權一一俄羅斯皇家珍品展

看文化博物館的「聖耀皇權 ─ 俄羅斯皇家珍品展」展覽,展出來自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博物館的藏品,文物年期16至18世紀,感想是:精緻的東西都來自奧斯曼和波斯,先進的東西都來自西歐。

展覽中彼德大帝的kaftan

庫爾德kaftan,圖片來自維基


看展覽時還留意到kaftan這個概念在不同地方的變化,很有趣。

kaftan在俄羅斯可以超收腰然後下身放大,但kaftan在奧斯曼帝國是剪裁比較直的外袍,阿拉伯文叫قفطان,歷史小說中會出現。

現在google kaftan多數會找到女性連衣裙,因為男性很少穿這種外袍了,但看中東劇集覺得那些大佬著這種袍華麗又有型。

順便看了「字裡圖間 - 香港印藝傳奇」:「展覽追溯到19世紀初,馬禮遜從英國來華傳教,開啟了近代中文活字發展。當時,由英華書院研發鑄造的明體字稱為『香港字』,被譽為是最美的中文活字,更遠銷海外各國,其蹤影見於理雅各翻譯的《中國經典》、羅存德編撰的《英華字典》、王韜的《循環日報》及孫俊臣為澳洲華工出版的《無師自曉》自學英語手冊。」值得看。

「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則太多垃圾。

【圖說】原圖及說明來自文化博物館網頁:
「杰里科式帽」頭盔
土耳其,16世紀晚期 – 17世紀初期
烏茲鋼、銀、絲綢、絲線
鍛造、壓花、雕刻、錯金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