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紀元前五六百年[1],波斯國有聖人,曰蘇魯阿士德Zoroaster,因波斯國拜火舊俗,特倡善惡二原之說,謂善神清淨而光明,惡魔污濁而黑暗;人宜棄惡就善,棄黑暗而趨光明;以火以光表庄善之神,崇拜之,故名拜火教;因拜火教又拜日月星辰,中國人以為其拜天,故名之曰火祆。祆者天神之省文,不稱天神而稱祆者,明其為外國天神也。」[2]
祆音牽[3],祆教[4],今譯瑣羅亞斯德教,即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查拉圖斯特拉。
瑣羅亞斯德是伊朗傳統宗教的教士。伊朗傳統宗教與印度教相似,兩者同樣源自印度阿利安人(Indo-Aryan)與印度-伊朗人(Indo-Iranian)仍未分枝的時代。
瑣羅亞斯德教並不是一開始就只用火的,初期也有神像,只是在阿契美尼時期(公元前六至四世紀)才開始純粹用火。像東羅馬帝國,波斯也曾有用聖像與否之爭,但爭論結果則相反︰在東羅馬帝國保留聖像的一派勝利,在波斯則是有些廟堂中原有各神祇的塑像,都搗毀了,只用聖火。瑣羅亞斯德的畫像仍常見,但不用於儀式中。
祆教最早在公元四世紀時由粟特人(粟特語屬於伊朗語支)帶到北魏,波斯的反聖像運動並不及於粟特地區。所以北魏起漢人看見的祆教並不只是用火,也有各種圖像。歷代史書筆記常以「火祆」兩字連稱。
瑣教徒死後要經「犬視」,帶狗來確認是否已死,隋代韋節《西蕃記》記康國云︰「國城外別有二百餘戶,專知喪事,別築一院,院內養狗,每有人死,即往取屍,置此院內,令狗食之,肉盡,收骸骨,埋殯無棺椁。」令狗食屍應是誤會,天葬是由飛鳥啄食,波斯以東亦然。[5]
祆教初時是胡人的宗教,漸漸漢人見其靈驗,亦在廟宇立祆神像拜祭。
中亞人有近親通婚的傳統,父女、母子、兄妹都能結婚,瑣教聖書《亞斯那(Yasna)》指是功德。在中土之粟特人應沒行此,但漢人知其習俗者視為淫穢,在宋元雜劇中,「祆廟」常指幽會之所。甚至有指明清妓院所祠白眉神原型來自粟特祆教。[6]
***
【今】
聖火用檀香木,很香,但祈禱室通風不足,
疑似燒炭,去完喉嚨有點痛。
疑似燒炭,去完喉嚨有點痛。
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星期日約了幾個朋友去銅鑼灣瑣羅亞斯德教祈禱室參觀,該地屬於巴斯人已久,於九十年代重建為高樓,租金作慈善用途,多用於周濟孟買巴斯人。
香港的瑣教徒跟粟特人傳入的祆教並無關係,是大概公元八世紀為逃避伊斯蘭教而往北印度的一支,於英國人佔領香港早期隨同而來,曾經勢力很大,摩地道、律敦治醫院都是以巴斯人名字命名。
成立港大時的主要捐獻者巴斯人摩地爵士,
此像位於陸佑堂,讀研究院時經常照面。
此像位於陸佑堂,讀研究院時經常照面。
數年前去伊朗,已去過瑣教廟和天葬場,但這次才有機會接觸其教徒。祭師非常好人,簡介了一小時,又給我們追問了一小時,之後又帶我們去跑馬地瑣教墳場講解葬儀。瑣教並不接受人改信,所以不是為了傳教。
我們看到瑣教徒規定要穿的貼身內衣,前面領口下小口袋存善行,背面較大的口袋裝壞事。腰綁帶,帶子由七十二條線織成,象徵重要經典《亞斯那》的七十二章。
瑣教儀式用火,因火是地水火風中最為純潔之物,不是真的拜火。但教徒對於火異常尊敬,不能污染,煮食也要很小心,祭師說曾有人他問如果家裡失火,要怎麼辦?
火燒不是淨化嗎?不應該救火呢。當然是說笑。
***
善惡二源,傳於摩尼教;教徒須行身口意三善,與佛教近似;以火為象徵,又是伊斯蘭教以外另一種無偶像儀式。
「巴赫曼將予以庇佑的人們都是誰?
呵,阿胡拉!
為了自己的覺悟,我選擇了你。」[7]
摩地爵士的墓碑。
-----
[1] Mary Boyce在《A History of Zoroastrians, Vol.1》第一章認為約在公元前一千年。
[2] 陳垣《火祆教入中國考》。
[3] 據陳垣考證,「祆」字唐時始有。
[4] 張小貴在《中古華化祆教考述》提出應以「祆教」指稱主要由粟特傳於中土之瑣羅亞斯德教變種,並以「瑣羅亞斯德教」指稱波斯本土及其他不拜偶像之分支。
[5] 張小貴《中古華化祆教考述》。
[6] 劉銘恕《元人雜劇中所見之火祆教》。
[7] 元文祺譯《阿維斯塔》第一卷伽薩第二篇奧什塔瓦德.伽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