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有三輔音字根系統 [1],同字根的字通常跟某件事情有關,例如書寫,然後套上不同元音的格式,去表示不同詞態和相關人事物,如寫字、通信、作家。其實中文也有類似的詞彙派生規律。大概由於第一語言特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是很後來才「發現」這一點的,雖然後期的小學其實有講,但平日很少會想起來。
比如昨天經過一間富豪醫院,停車場的指示牌居然有錯別字︰「註院醫生專用泊車位」,令我想到「註」(註冊、校註)和「駐」(駐守)好像都有類似停留的意思。
約1998年偶然在上海的書攤用2元買到前中文大學校長李卓敏編的《李氏中文字典》(1981),版權頁寫著「學林出版社……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版本重印」,不知是否盗版。這本字典不用傳統的部首檢字,而是反過來,用聲符檢字,正好可以看同音字的意思有沒有甚麼聯繫。當然韻書也有類似的作用,不過不及用聲符細分。作者在概說中寫道︰「我們在『木』部找到『東』字,得其音,知其義,可是『東』與『凍』『氭』『棟』『陳』……等等字的讀音和字義上有沒有關連呢?假如我們以『東』作部首,把所有以『東』為偏旁的字都排在一起……大大增加我們對字的認識」(第2頁)。
翻一下內文,有些看不出有甚麼關連,如「周」、「雕」。有些意思看來有關,如「陶」、「淘」、「綯」、「掏」,好像都有類似攪拌的意思,又如「沒」、「歿」都是「沒有了」。
學寫字的時候,先生通常會告訴你很多字一邊是部首,跟意思有關;一邊是聲符,跟聲音有關。但我覺得更有用的分析是,部首是類別 (當然有些從字形演變上可說部首是誤會歸錯了的),聲符是讀音,並且有時是特點,不是因為造字時有意為之,而是想表達的意思沒有合適的字詞時,說中文者傾向用意思相近的音來表達。到想寫下時就常常用了不同的部首、同樣的聲符,於是會在不同部首找到同聲符而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字。
略提這些或許有助教學。
註[1]︰可參閱阿拉伯文法簡介第(5)部分及阿拉伯文常用詞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