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難得有一齣跟伊朗有關的電影The Persian Version,導演和編劇是Maryam Keshavarz,出身於由伊朗移民至美國的家庭。但保守派伊斯蘭教徒不是很高興,說不尊重伊斯蘭教,尤其是什葉派。
大家都聽說過遜尼派什葉派,但之下還可以分,遜尼派分四大法學派別;什葉派就根據承認哪些宗教領袖分派,最大派別是十二伊瑪目派,就是說承認由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阿里開始計的十二位伊瑪目。他們認為第十二位伊瑪目馬赫迪(Imam al-Mahdi,al-Mahdi是救世主)隱遁了,到末日時會重臨人間主持審判。為免拜偶像,這些伊瑪目在畫中通常都是蒙面的。
電影中說女主角母親有緊急事情但路上塞車,求馬赫迪幫助後他化身為戴著頭盔的鐵騎士疏導交通,女主角旁白說什葉派深信這種魔幻寫實的東西。這句話也跟導演/編劇的背景有關,她大學主修比較文學,曾在阿根廷讀拉丁美洲文學。
我看了覺得蠻可愛的,什葉派有時是有那種味道,但網上就有保守派說這樣描寫不準確、不尊重,應該禁止。真好笑,這麼準確尊重豈不是成了教育電視?這些人的人生真是很無趣。當然對他們來說人生有趣是不重要的,上天堂最重要。
又,我不想做肛交專家,明明我《臨時婚姻》那篇文章主要是討論臨時婚姻,肛交並非重點,但幾位教徒就一直說肛交不符合律法,在伊斯蘭教徒間很罕見。但這齣電影裡祖母也叫女主角跟男朋友肛交以免破壞處女膜,當然教徒會說電影不能作為憑證,但又一個來源可見這是為了保存處女膜的「民間智慧」。
大家覺得這齣電影好看嗎?
2024年4月24日星期三
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臨時婚姻
朋友告訴我,他的朋友(香港女生)跟一個摩洛哥來的男生約會,吃喝完最後去她家裡,在電梯裡他忽然說:「因為我是穆斯林,所以我們需要有臨時婚姻才能上床。」
那個香港女生完全不懂他在說甚麼。
男生見她這樣,就說:「那算了,我們肛交也可以。」因為肛交不會破壞處女膜,所以在阿拉伯世界是婚前性行為的常用選項。而在這個情境,大概肛交不算「正式」性行為,所以不需要臨時婚姻。
朋友的朋友不是我,因為如果是我的話一定會問到底,到底三更半夜要如何結一個臨時婚姻?
(聽上去好像有點浪漫,是不是拉斯維加斯那種?)
***
我們來看一點歷史背景。伊斯蘭教出現於七世紀,當時的婚姻觀念跟今天很不一樣。伊斯蘭教規定男女可以締結婚姻的條件是:
1️⃣兩人是可以結婚的關係;
2️⃣女方監護人同意(女人一輩子都有監護人,並不隨著成年而消失);
3️⃣男方接受。
Sindawi (2013) 第一、二章簡介了伊斯蘭教容許和禁止的婚姻種類:
伊斯蘭教禁止的婚姻種類:
❌配種婚姻(自身,或奴隸)(نكاح الاستبضاع):在阿拉伯半島、喀布爾地區、突厥地區曾經出現。
❌性交易:在前伊斯蘭時期,阿拉伯地區的妓女主要是來自其他地方的奴隸; 在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地區、巴比倫、迦南、埃及等地有聖妓/廟妓。
❌一妻多夫(نكاح الرهط):由於窮困或女性太少的情況下的做法。
❌換妻(نكاح البدل):在也門、中非、東非和波斯有出現。
❌兄弟分享同一個妻子(نكاح المخادنة):阿拉伯半島曾經出現。
❌父親死後繼承他的其他妻子(نكاح المقت):波斯有此做法,傳到阿拉伯半島。
❌跟戰俘/擄劫來的人結婚(نكاح المسبيات):這個不行,但又容許跟奴隸結婚,大概因為戰俘/被擄劫的人是阿拉伯人,比其他地方賣來的奴隸高等一點?
❌「包紥傷口」婚姻(نكاح المضامدة):家裡太窮,丈夫在集市期間送妻子去給富人包養。
伊斯蘭教中有爭議的婚姻種類:
❓娶女奴為妾(نكاح التسري)
❓無禮金婚姻(نكاح الشغار):兩男互換女兒為妻,就不用籌錢付禮金。
❓享樂婚姻(نكاح المتعة):又譯為臨時婚姻temporary marriage。享樂婚姻跟一般穆斯林婚姻的分別是不用負責住宿和家庭開銷,以及只需要口頭同意而不需要白紙黑字寫成文件,還有一開始就訂明結束時間。
❓習俗婚姻(النكاح العرفي):可以理解為秘密婚姻,會找宗教人士見證,但不會做官方登記也不會公開,通常是因為男女雙方還沒有經濟能力成家,但又想有性行為,又或者男方已經有妻子,兩人不想公開。爭議點是,習俗婚姻很多時女方監護人並不知情,違反了上文男女可以締結婚姻的要求。
❓許可婚姻(نكاح التحليل):當男方提出離婚,雙方分開,女方來了三次月經,離婚正式生效;如果離婚三次(一次過講三次算不算離婚三次,這有爭論),雙方不能復合,除非女方跟別人結婚再離婚。所以如果雙方為了復合而找個人來跟女方結婚,是為許可婚姻,因為這樣原本的兩人就容許重新結婚。中間這個中轉婚姻因為本身就有離婚的打算,很多法律學者認為是違反婚姻的原意,所以婚約不成立。
❓打算離婚的婚姻
❗一夫多妻:Sindawi沒提,但這也是伊斯蘭教跟現代社會的衝突。
***
享樂婚姻是伊斯蘭出現以前就存在於阿拉伯半島的。穆斯林世界一直爭論伊斯蘭法學是否容許這個安排。什葉派認為只有第二任哈里發歐瑪爾禁止享樂婚姻,而什葉派不承認阿里以外的哈里發,所以什葉派接受享樂婚姻,甚至有說法是精神上提倡,因為敵人(遜尼派)反對的我就支持。
我聽完一開始的故事覺得最疑惑的是,摩洛哥是遜尼派為主,而遜尼派喜歡批評什葉派有臨時婚姻,所以我以為遜尼派沒有,但原來也有遜尼派接受臨時婚姻(他們叫زواج المسيار,近年流行於海灣國家,字面意思是旅行/過客婚姻),雙方也是不用負責住宿和家庭開銷,以及只需要口頭同意而不需要白紙黑字寫成文件,分別是遜尼派的旅行婚姻沒有訂明結束時間,仍然需要遵守最多四個妻子的限額,以及有看法說需要兩個證人。所以遜尼派批評什葉派的享樂婚姻,但自己也有差不多的旅行婚姻,而沙地的宗教權威多數認為旅行婚姻符合律法。(Ch 5, Sindawi 2013)
我問黎巴嫩什葉派宗教教師對享樂婚姻的看法及對遜尼派批評的回應,他回了一段優美的阿拉伯文廢話:
أنا أرى أن هذا العقد هو عقدٌ شرعي ولا مانع منه وهو حلال أما بالنسبة لنقد السنة فهو غير صحيح لأن المتعة ثابتة في أصل الشرع الإسلامي و لكن تحريمها غير ثابت
「我認為此合約是一個符合律法的合約,沒有反對理由,是律法所允許的。至於遜尼派的批評,那是不正確的,因為臨時婚姻是由伊斯蘭律法的原則所證立,禁止臨時婚姻則否。」阿拉伯文的一個優點和缺點就是很適合寫這種廢話,沒甚麼內容但又看得很舒服。這樣寫文章真是不怕不夠字數。
另一位什葉派朋友的看法是享樂婚姻提供了一個正式取得同意的方式,為免有任何誤會或「不小心」,確保大家意向清明,不是一時衝動或一方強迫。這個想法很好,雖然不像是原意。不過問題是當你將這樣東西叫做婚姻就顯得有點可笑:婚姻不是應該是更認真的嗎?
大概因為伊斯蘭教不願意承認有家庭以外的男女性愛關係,所以就算是一夜,也是一夜夫妻,不能是別的東西,例如結合、性合約⋯⋯於是根據這個定義,就可以將短期性行為納入夫妻關係之中,不用變成婚前/婚外性行為,那世上就沒有家庭以外的男女性愛關係了,問題解決!
或者倒轉來看,婚姻的唯一意義就是性行為相關事宜合約:兩人的開銷怎麼安排、子女怎麼安排,贍養、繼承權的問題,跟長期一起生活沒有必然關係,只需要訂好合約就可以,所以臨時婚姻也是婚姻。蒙昧時期的阿拉伯世界對婚姻真是這麼浪蕩不羈,但信伊斯蘭教以後應該比較嚴格才對,於是就顯得很奇怪。但其實二十世紀以前,是西方人覺得伊斯蘭教徒很放蕩,太容易離婚。很保守的伊斯蘭教徒形象是原教旨主義浪潮,伊斯蘭教徒認為自己不夠虔誠所以落後、需要改革的結果。
***
聽到摩洛哥男在電梯中求婚——我是指提議臨時婚姻,於是我去查,才知道遜尼派也有臨時婚姻。不過嚴格來說遜尼派的臨時婚姻需要兩個證人。如果那是真的,他到進女生家裡前才在電梯中求婚,三更半夜要到哪裡找證人?是否發訊息給朋友也算?如果算的話,他跟兩個好兄弟開一個三個人的訊息群組,每次誰需要臨時結婚,就發一個訊息進去,禮成,真是很方便。
又或者,這樣告訴朋友有點尷尬,大家應該會想找不認識的人做證婚人。這其實是一門商機,我應該提供證人服務,「臨時婚姻見證人」,多有趣的職銜。應該要寫一個擴充功能,掛在Tinder上,直接在Tinder上證婚。
但是,因為在伊斯蘭律法裡面女性的證人地位比較低,有些說法是兩個女人等於一個男人,所以我可能需要跟三個女人分成。收入大幅減少,真是氣死。
伊斯蘭世界真是不可能同工同酬呢。還是做雞棚顧問好了。
討論時間:
1. 大家猜猜電梯求婚結局怎樣?
2. 大家想來一段臨時婚姻嗎?
參考資料:
Sindawi, Khalid (2013) Temporary Marriage in Sunni and Shiite Islam—A Comparative Study. Harrassowitz Verlag.
圖:伊拉克什葉派聖城庫法(Kufa)裡的Maytham al-Tammar墓,他是阿里的同伴。我在庫法問路時,對方問我結了婚沒有,神情看來覺得我一個人來是妓女,我跟他聊多兩句可能會跟我求婚。享樂婚姻大概是朝聖活動的一部分。
PS. 每日一次,爭取宗教點數(見最下面第132號註腳):
那個香港女生完全不懂他在說甚麼。
男生見她這樣,就說:「那算了,我們肛交也可以。」因為肛交不會破壞處女膜,所以在阿拉伯世界是婚前性行為的常用選項。而在這個情境,大概肛交不算「正式」性行為,所以不需要臨時婚姻。
朋友的朋友不是我,因為如果是我的話一定會問到底,到底三更半夜要如何結一個臨時婚姻?
(聽上去好像有點浪漫,是不是拉斯維加斯那種?)
***
我們來看一點歷史背景。伊斯蘭教出現於七世紀,當時的婚姻觀念跟今天很不一樣。伊斯蘭教規定男女可以締結婚姻的條件是:
1️⃣兩人是可以結婚的關係;
2️⃣女方監護人同意(女人一輩子都有監護人,並不隨著成年而消失);
3️⃣男方接受。
Sindawi (2013) 第一、二章簡介了伊斯蘭教容許和禁止的婚姻種類:
伊斯蘭教禁止的婚姻種類:
❌配種婚姻(自身,或奴隸)(نكاح الاستبضاع):在阿拉伯半島、喀布爾地區、突厥地區曾經出現。
❌性交易:在前伊斯蘭時期,阿拉伯地區的妓女主要是來自其他地方的奴隸; 在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地區、巴比倫、迦南、埃及等地有聖妓/廟妓。
❌一妻多夫(نكاح الرهط):由於窮困或女性太少的情況下的做法。
❌換妻(نكاح البدل):在也門、中非、東非和波斯有出現。
❌兄弟分享同一個妻子(نكاح المخادنة):阿拉伯半島曾經出現。
❌父親死後繼承他的其他妻子(نكاح المقت):波斯有此做法,傳到阿拉伯半島。
❌跟戰俘/擄劫來的人結婚(نكاح المسبيات):這個不行,但又容許跟奴隸結婚,大概因為戰俘/被擄劫的人是阿拉伯人,比其他地方賣來的奴隸高等一點?
❌「包紥傷口」婚姻(نكاح المضامدة):家裡太窮,丈夫在集市期間送妻子去給富人包養。
伊斯蘭教中有爭議的婚姻種類:
❓娶女奴為妾(نكاح التسري)
❓無禮金婚姻(نكاح الشغار):兩男互換女兒為妻,就不用籌錢付禮金。
❓享樂婚姻(نكاح المتعة):又譯為臨時婚姻temporary marriage。享樂婚姻跟一般穆斯林婚姻的分別是不用負責住宿和家庭開銷,以及只需要口頭同意而不需要白紙黑字寫成文件,還有一開始就訂明結束時間。
❓習俗婚姻(النكاح العرفي):可以理解為秘密婚姻,會找宗教人士見證,但不會做官方登記也不會公開,通常是因為男女雙方還沒有經濟能力成家,但又想有性行為,又或者男方已經有妻子,兩人不想公開。爭議點是,習俗婚姻很多時女方監護人並不知情,違反了上文男女可以締結婚姻的要求。
❓許可婚姻(نكاح التحليل):當男方提出離婚,雙方分開,女方來了三次月經,離婚正式生效;如果離婚三次(一次過講三次算不算離婚三次,這有爭論),雙方不能復合,除非女方跟別人結婚再離婚。所以如果雙方為了復合而找個人來跟女方結婚,是為許可婚姻,因為這樣原本的兩人就容許重新結婚。中間這個中轉婚姻因為本身就有離婚的打算,很多法律學者認為是違反婚姻的原意,所以婚約不成立。
❓打算離婚的婚姻
❗一夫多妻:Sindawi沒提,但這也是伊斯蘭教跟現代社會的衝突。
***
享樂婚姻是伊斯蘭出現以前就存在於阿拉伯半島的。穆斯林世界一直爭論伊斯蘭法學是否容許這個安排。什葉派認為只有第二任哈里發歐瑪爾禁止享樂婚姻,而什葉派不承認阿里以外的哈里發,所以什葉派接受享樂婚姻,甚至有說法是精神上提倡,因為敵人(遜尼派)反對的我就支持。
我聽完一開始的故事覺得最疑惑的是,摩洛哥是遜尼派為主,而遜尼派喜歡批評什葉派有臨時婚姻,所以我以為遜尼派沒有,但原來也有遜尼派接受臨時婚姻(他們叫زواج المسيار,近年流行於海灣國家,字面意思是旅行/過客婚姻),雙方也是不用負責住宿和家庭開銷,以及只需要口頭同意而不需要白紙黑字寫成文件,分別是遜尼派的旅行婚姻沒有訂明結束時間,仍然需要遵守最多四個妻子的限額,以及有看法說需要兩個證人。所以遜尼派批評什葉派的享樂婚姻,但自己也有差不多的旅行婚姻,而沙地的宗教權威多數認為旅行婚姻符合律法。(Ch 5, Sindawi 2013)
我問黎巴嫩什葉派宗教教師對享樂婚姻的看法及對遜尼派批評的回應,他回了一段優美的阿拉伯文廢話:
أنا أرى أن هذا العقد هو عقدٌ شرعي ولا مانع منه وهو حلال أما بالنسبة لنقد السنة فهو غير صحيح لأن المتعة ثابتة في أصل الشرع الإسلامي و لكن تحريمها غير ثابت
「我認為此合約是一個符合律法的合約,沒有反對理由,是律法所允許的。至於遜尼派的批評,那是不正確的,因為臨時婚姻是由伊斯蘭律法的原則所證立,禁止臨時婚姻則否。」阿拉伯文的一個優點和缺點就是很適合寫這種廢話,沒甚麼內容但又看得很舒服。這樣寫文章真是不怕不夠字數。
另一位什葉派朋友的看法是享樂婚姻提供了一個正式取得同意的方式,為免有任何誤會或「不小心」,確保大家意向清明,不是一時衝動或一方強迫。這個想法很好,雖然不像是原意。不過問題是當你將這樣東西叫做婚姻就顯得有點可笑:婚姻不是應該是更認真的嗎?
大概因為伊斯蘭教不願意承認有家庭以外的男女性愛關係,所以就算是一夜,也是一夜夫妻,不能是別的東西,例如結合、性合約⋯⋯於是根據這個定義,就可以將短期性行為納入夫妻關係之中,不用變成婚前/婚外性行為,那世上就沒有家庭以外的男女性愛關係了,問題解決!
或者倒轉來看,婚姻的唯一意義就是性行為相關事宜合約:兩人的開銷怎麼安排、子女怎麼安排,贍養、繼承權的問題,跟長期一起生活沒有必然關係,只需要訂好合約就可以,所以臨時婚姻也是婚姻。蒙昧時期的阿拉伯世界對婚姻真是這麼浪蕩不羈,但信伊斯蘭教以後應該比較嚴格才對,於是就顯得很奇怪。但其實二十世紀以前,是西方人覺得伊斯蘭教徒很放蕩,太容易離婚。很保守的伊斯蘭教徒形象是原教旨主義浪潮,伊斯蘭教徒認為自己不夠虔誠所以落後、需要改革的結果。
***
聽到摩洛哥男在電梯中求婚——我是指提議臨時婚姻,於是我去查,才知道遜尼派也有臨時婚姻。不過嚴格來說遜尼派的臨時婚姻需要兩個證人。如果那是真的,他到進女生家裡前才在電梯中求婚,三更半夜要到哪裡找證人?是否發訊息給朋友也算?如果算的話,他跟兩個好兄弟開一個三個人的訊息群組,每次誰需要臨時結婚,就發一個訊息進去,禮成,真是很方便。
又或者,這樣告訴朋友有點尷尬,大家應該會想找不認識的人做證婚人。這其實是一門商機,我應該提供證人服務,「臨時婚姻見證人」,多有趣的職銜。應該要寫一個擴充功能,掛在Tinder上,直接在Tinder上證婚。
但是,因為在伊斯蘭律法裡面女性的證人地位比較低,有些說法是兩個女人等於一個男人,所以我可能需要跟三個女人分成。收入大幅減少,真是氣死。
伊斯蘭世界真是不可能同工同酬呢。還是做雞棚顧問好了。
討論時間:
1. 大家猜猜電梯求婚結局怎樣?
2. 大家想來一段臨時婚姻嗎?
參考資料:
Sindawi, Khalid (2013) Temporary Marriage in Sunni and Shiite Islam—A Comparative Study. Harrassowitz Verlag.
圖:伊拉克什葉派聖城庫法(Kufa)裡的Maytham al-Tammar墓,他是阿里的同伴。我在庫法問路時,對方問我結了婚沒有,神情看來覺得我一個人來是妓女,我跟他聊多兩句可能會跟我求婚。享樂婚姻大概是朝聖活動的一部分。
PS. 每日一次,爭取宗教點數(見最下面第132號註腳):
2024年4月16日星期二
康德式性愛
之前好幾個跟哲學系有關的KOL被揭發對待兩性關係很有問題。
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講,中大哲學系(尤其助教)對女學生和不夠陽剛的男學生並不友好。
那些哲學KOL們喜歡對女生倡導開放式性關係,但永遠是自己開放,別人不能開放。
哲學系應該是一個可以討論不同道德觀、價值觀的地方,可惜這些哲學KOL學了這些術語和論據,只是選有利自己的理論來說服別人。
(可見讀哲學是有用的,詭辯能力比別人高?)
很諷刺地,哲學KOL們很喜歡講康德,但自己行為上完全不是康德主義者。既不符合定言令(kategorischen Imperativs,用德文厲害一點。簡化來說是道德原則應該是普遍適用、不能雙重標準的原則,有興趣可以看Johnson & Cureton 2022),又不符合要「尊重別人『作為一個人』」的原則。
(康德本人的行為也未必很康德主義。本人未曾深究。)
近來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我說:「根據康德哲學是否不能找炮友?好像目的性太強,不夠尊重對方。」
(對,很搞笑的問題,不然你以為一個哲學博士跟一個哲學博士生會聊甚麼?)
因為本人沒有很勤力讀哲學書(如果當年讀哲學時討論這方面的康德哲學,我可能會比較有興趣),上網去查一查,才發現根據康德的性愛倫理學不但不能找炮友,而且是非常保守的,他認為性行為只應該在夫婦之間為生育而發生,同性性行為不自然所以不應該。(Vardan 2018)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耶撚(保守派基督派)的性哲學。
(當然他生活於十八世紀,做一個耶撚也很正常,只是我以為哲學家會比較前衞一些。)
不過不要理他耶撚的一面,「尊重別人『作為一個人』」的原則,其實是甚麼意思?
(當然其他生物也應該要尊重的,不過人就更順理成章。)
當你去快餐店叫餐時,會尊重收銀員作為一個人嗎?你對這個人有興趣有關懷嗎?他其實跟點餐機有甚麼分別?
或者這個標準有點高,總不能跟每個人都先做朋友。尊重也不表示不能交易、買別人的服務,只是需要有禮貌和尊重對方的意願而已,像是對侍應和的士司機一樣,你也是在買對方的服務,對方終究是有工具性質的。
所以找炮友、性交易也是一樣,有禮貌和尊重對方的意願就算是尊重對方作為一個人了,應該是可以符合康德倫理學的基本原則的,雖然不符合他的性愛倫理學。當然亦可以反思經濟和社會結構是否公平的問題。
不需要對性太特殊對待。
***
不久前有齣電影La Maison,改編自同名自傳小說,內容來自法籍作者Emma Becker去柏林做妓女「體驗生活」的見聞。有人評論說作者嘩眾取寵,小說內容沒甚麼特別。我未看過原著,但電影我覺得不錯。說「嘩眾取寵」的人是不是投射太多,覺得這麼大犧牲應該要寫出很偉大的作品才對,但作者去體驗本就不保證有甚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收穫,我是蠻欣賞作者的,想了解這個行業的真實情況,選擇了親身嘗試,寫了觀察出來,很有研究精神,旁觀者不用太大驚小怪。
如果將生存在世視為以形骸探索世界的過程,做妓女是一份可以閱人無數、看穿人性幽微的工作,容易沉淪自我放棄,但也有機會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我沒有Emma Becker這麼有研究精神,但我喜歡讀嫖妓報告和行內人的分享,可以間接觀察。
如果批評者要說這錢易賺,Emma Becker就用作品回應:這「易賺」的錢資助了她的小說,比找作品資助、研究經費、商業資金更加自力更生,比很多作家學者電影人都更「獨立製作」。
做雞當然也比搭雞棚老實。
***
如果我們對性的態度更開放平實,是否也可以減少文首這種性獵人的出現?大家更多公開討論,對各自的態度更加清晰,遇上不當行為也不會那麼羞於啟齒,因為公開的代價可能比事情本身更難以承受。更多冷靜客觀的討論,或者可以減少社會上無明無理的指指點點,讓大家少一點虛偽。
相關文章:
哲學系厭女嗎?
新年
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講,中大哲學系(尤其助教)對女學生和不夠陽剛的男學生並不友好。
那些哲學KOL們喜歡對女生倡導開放式性關係,但永遠是自己開放,別人不能開放。
哲學系應該是一個可以討論不同道德觀、價值觀的地方,可惜這些哲學KOL學了這些術語和論據,只是選有利自己的理論來說服別人。
(可見讀哲學是有用的,詭辯能力比別人高?)
很諷刺地,哲學KOL們很喜歡講康德,但自己行為上完全不是康德主義者。既不符合定言令(kategorischen Imperativs,用德文厲害一點。簡化來說是道德原則應該是普遍適用、不能雙重標準的原則,有興趣可以看Johnson & Cureton 2022),又不符合要「尊重別人『作為一個人』」的原則。
(康德本人的行為也未必很康德主義。本人未曾深究。)
近來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我說:「根據康德哲學是否不能找炮友?好像目的性太強,不夠尊重對方。」
(對,很搞笑的問題,不然你以為一個哲學博士跟一個哲學博士生會聊甚麼?)
因為本人沒有很勤力讀哲學書(如果當年讀哲學時討論這方面的康德哲學,我可能會比較有興趣),上網去查一查,才發現根據康德的性愛倫理學不但不能找炮友,而且是非常保守的,他認為性行為只應該在夫婦之間為生育而發生,同性性行為不自然所以不應該。(Vardan 2018)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耶撚(保守派基督派)的性哲學。
(當然他生活於十八世紀,做一個耶撚也很正常,只是我以為哲學家會比較前衞一些。)
不過不要理他耶撚的一面,「尊重別人『作為一個人』」的原則,其實是甚麼意思?
(當然其他生物也應該要尊重的,不過人就更順理成章。)
當你去快餐店叫餐時,會尊重收銀員作為一個人嗎?你對這個人有興趣有關懷嗎?他其實跟點餐機有甚麼分別?
或者這個標準有點高,總不能跟每個人都先做朋友。尊重也不表示不能交易、買別人的服務,只是需要有禮貌和尊重對方的意願而已,像是對侍應和的士司機一樣,你也是在買對方的服務,對方終究是有工具性質的。
所以找炮友、性交易也是一樣,有禮貌和尊重對方的意願就算是尊重對方作為一個人了,應該是可以符合康德倫理學的基本原則的,雖然不符合他的性愛倫理學。當然亦可以反思經濟和社會結構是否公平的問題。
不需要對性太特殊對待。
***
不久前有齣電影La Maison,改編自同名自傳小說,內容來自法籍作者Emma Becker去柏林做妓女「體驗生活」的見聞。有人評論說作者嘩眾取寵,小說內容沒甚麼特別。我未看過原著,但電影我覺得不錯。說「嘩眾取寵」的人是不是投射太多,覺得這麼大犧牲應該要寫出很偉大的作品才對,但作者去體驗本就不保證有甚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收穫,我是蠻欣賞作者的,想了解這個行業的真實情況,選擇了親身嘗試,寫了觀察出來,很有研究精神,旁觀者不用太大驚小怪。
如果將生存在世視為以形骸探索世界的過程,做妓女是一份可以閱人無數、看穿人性幽微的工作,容易沉淪自我放棄,但也有機會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我沒有Emma Becker這麼有研究精神,但我喜歡讀嫖妓報告和行內人的分享,可以間接觀察。
如果批評者要說這錢易賺,Emma Becker就用作品回應:這「易賺」的錢資助了她的小說,比找作品資助、研究經費、商業資金更加自力更生,比很多作家學者電影人都更「獨立製作」。
做雞當然也比搭雞棚老實。
***
如果我們對性的態度更開放平實,是否也可以減少文首這種性獵人的出現?大家更多公開討論,對各自的態度更加清晰,遇上不當行為也不會那麼羞於啟齒,因為公開的代價可能比事情本身更難以承受。更多冷靜客觀的討論,或者可以減少社會上無明無理的指指點點,讓大家少一點虛偽。
相關文章:
哲學系厭女嗎?
新年
2024年4月1日星期一
旅行的收穫
有人說過去完旅行回來才是認識一個地方的開始,因為去到當地能看到的太少。
有些人去旅行只是消費,理論上一個人地理上去了不同地方,見識應該多了,但也未必,亦未必變得更有智慧。
去完旅行,最好是有點震驚、有點反思、有點改變才算有意義,否則我在香港也很忙,要學音樂學跳舞學語言,如果沒有擴闊眼界,就感覺浪費時間了。
***
這次旅行覺得伊拉克比想像中好,約旦、敘利亞跟想像中差不多,黎巴嫩是最意料之外的。
***
我旅行時想看不同文化、宗教、階層、社區,所以除了看古蹟和自然風景,跟人交流也十分重要。在伊拉克主要從Airbnb上租房,因為想跟屋主聊天。在巴格達的母子很好(見《伊拉克人逃難之路》)。在Erbil的房東是來自土耳其的庫爾德人,一開始我們談得很投契,他吃純素,寫書討論哲學和動物權益(我也是讀哲學,吃蛋奶素),但我們聊了一小時,他又開始問我結了婚沒有,說跟其他客人不太聊天,跟我特別投契。而這是他一開始討論中東文化時批評的地方:不尊重私隱,很快就開始討論婚姻狀態、年紀等個人資料,而少討論抽象話題。實在很諷刺。我不回答後他就明顯態度變得低落下來。
因為在埃及認識的朋友主要都是從書店和烏德琴學校,所以這次近東旅程中時常去書店跟人聊天,在巴格達聊得最多(見《反美基地》)。在大馬士革認識一個舊書店老闆是基督徒,藏書很豐富,兄弟姊妹都移民了,我問他為甚麼不走,他說要留下來照顧父母。有個來自阿勒頗的同行常到他店裡串門,阿勒頗書商很瘦,總是把書塞在褲頭,用外套蓋著,不知是否在各個政權下偷運慣了。
在貝魯特則沒有聊得很熟,有間書店去了兩次,因為第一次快關門沒逛完,第二天再去,書店老闆在跟友人聊天,後者朗誦一首為巴勒斯坦而寫的詩歌,我聽得很有趣,他們跟我聊了起來,書店老闆問我做甚麼,我說講師,他說該友人是大學教授,我們說起我的博士論文討論人工智能,大學教授問我知不知道誰是圖靈(Alan Turing),我說知道,他說:「圖靈自殺是因為別人不相信他的理論。」
我說:「他自殺很可能是因為同性戀被政府告。」
他說:「這是陰謀論抹黑他。」
我說:「他是我偶像,我不覺得他是同性戀有什麼問題。」
這樣的對話我在埃及習以為常,沒想到黎巴嫩也是一樣。
在安曼也跟一個書店老闆/出版商聊了很多,他觀察力強,像黑幫老大多於讀書人。他說他做過不同工作,我問他那為甚麼做出版業,他說因為他父親已經做這一行,比較容易入手。跟他聊天覺得他看事情很實在很有見地,直至討論宗教:當我說起我在伊拉克去了很多什葉派聖地,他就強調說什葉派這種朝聖方式是錯的,不能因為去完考試合格了就說有效。他這樣說未免有點太看扁什葉派了,我去到的感覺並不是這麼市儈,而是頗有宗教氣息的。這就很顯出教派的偏見,他已經是一個有讀書的聰明人,尚且如此,其他人是否更嚴重?反而經歷血腥衝突的伊拉克人很強調他們自己沒有教派衝突,都是外國勢力。
人是環境的產物嗎?黎巴嫩朋友也是很聰明的人,理科讀得好又有文藝修養,但說到宗教也是頗衝突,既認為神是數學家,又接受不合時宜的伊斯蘭傳統,跟在法國長大的巴勒斯坦-伊拉克朋友(見《走佬專家》)討論,他說:「因為在法國,神不存在,所以我沒有那麼大掙扎;但如果在阿拉伯國家長大,就很難不信。」
所以人真的很難脫離他的生長環境?人能夠自由選擇他的想法和愛好嗎?或者說,怎樣的人可以比較自由地選擇他的想法和愛好?這也是旅行時很適合觀察思考的課題。
***
旅行後我的改變是看地圖看得快了,個半月都在旅行,比之前邊上課邊玩多行程得多,也玩得越來越隨意了。
第二是對伊拉克的各種宗派、族裔更有興趣,遜尼派、什葉派、亞述、波斯、庫爾德、雅茲德交錯混雜很引人入勝,一向比較喜歡什葉派,去伊拉克以為去看蘇美爾、巴比倫歷史,結果去得更多什葉派聖地。
第三是很想了解多點為甚麼黎巴嫩是這個樣子,為甚麼跟本來的印象差這麼遠。
第四是開始喜歡其他阿拉伯文口音。阿拉伯口語主要分
⦿海灣國家;
⦿伊拉克;
⦿地中海東岸(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
⦿北非東部(埃及、利比亞);
⦿北非西部(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
伊拉克阿拉伯文其實跟海灣國家接近,但夾雜一些波斯/庫爾德(兩者都是伊朗語系)詞彙。本來主要學埃及話,地中海東岸口音以前覺得太沒氣勢,聽得多又越來越覺得溫柔好聽,大概是因為去完當地更有親切感。
旅行時都會盡量用當地說法,否則別人未必明白,例如問「多少」,幾個地方用的字都跟標準語的قد qadd(意指「量」、「大小」)有關係,但標準語的q在各地發音不一樣,有時變g,有時不發音,加上「甚麼」在不同地方用字不一樣,所以問「多少」在伊拉克是shu gadd,在地中海東岸是add eish,大家的「甚麼」都有sh,但在埃及是add eih。
現在除了北非西部都可以溝通,這區還未去過,應該去一陣子也可以學到,主要是元音省略得多。不過下一次去阿拉伯國家可能先去阿拉伯半島,主要是沙地和阿曼,如果也門可以去就好了。
相關文章:
旅行的意義
有些人去旅行只是消費,理論上一個人地理上去了不同地方,見識應該多了,但也未必,亦未必變得更有智慧。
去完旅行,最好是有點震驚、有點反思、有點改變才算有意義,否則我在香港也很忙,要學音樂學跳舞學語言,如果沒有擴闊眼界,就感覺浪費時間了。
***
這次旅行覺得伊拉克比想像中好,約旦、敘利亞跟想像中差不多,黎巴嫩是最意料之外的。
(圖:伊拉克卡爾巴拉。)
伊拉克經歷美軍入侵、教派衝突、伊斯蘭國,但生活各方面都還好,公共電力不穩定但私人電力夠用電視之類的電器,人也自重又好客。缺點是食物味道重和油膩,不及其他幾國精緻。(圖:約旦拉姆谷(Wadi Rum)。)
約旦就是一個旅遊業比較發達的阿拉伯國家,小販、馬伕等有點煩,但風景、古蹟不錯。(圖:敘利亞大馬士革。)
敘利亞經歷內戰,現在東北面還有小規模衝突,首都電力都每日只有兩小時,但大馬士革舊城沒有受戰火波及,很好逛,每條街道都很有歷史,街道牌下有阿拉伯文說明,可以見到羅馬時期至今的建築風格,很豐富很有歷史厚度。(圖:黎巴嫩貝魯特。)
黎巴嫩是已發展國家價錢,發展中國家質素,水電渠都不行。(見《貝魯特才是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相比之下埃及水電合格原來已經很難得。)本來對黎巴嫩的印象是比較開放先進,但人們的思想比想像中封閉(見《黎巴嫩的保守與開明》),司機一樣問你結了婚沒有,遇到一些大學老師跟他們聊天,說話都蠻奇怪(例子見下文)。***
我旅行時想看不同文化、宗教、階層、社區,所以除了看古蹟和自然風景,跟人交流也十分重要。在伊拉克主要從Airbnb上租房,因為想跟屋主聊天。在巴格達的母子很好(見《伊拉克人逃難之路》)。在Erbil的房東是來自土耳其的庫爾德人,一開始我們談得很投契,他吃純素,寫書討論哲學和動物權益(我也是讀哲學,吃蛋奶素),但我們聊了一小時,他又開始問我結了婚沒有,說跟其他客人不太聊天,跟我特別投契。而這是他一開始討論中東文化時批評的地方:不尊重私隱,很快就開始討論婚姻狀態、年紀等個人資料,而少討論抽象話題。實在很諷刺。我不回答後他就明顯態度變得低落下來。
因為在埃及認識的朋友主要都是從書店和烏德琴學校,所以這次近東旅程中時常去書店跟人聊天,在巴格達聊得最多(見《反美基地》)。在大馬士革認識一個舊書店老闆是基督徒,藏書很豐富,兄弟姊妹都移民了,我問他為甚麼不走,他說要留下來照顧父母。有個來自阿勒頗的同行常到他店裡串門,阿勒頗書商很瘦,總是把書塞在褲頭,用外套蓋著,不知是否在各個政權下偷運慣了。
在貝魯特則沒有聊得很熟,有間書店去了兩次,因為第一次快關門沒逛完,第二天再去,書店老闆在跟友人聊天,後者朗誦一首為巴勒斯坦而寫的詩歌,我聽得很有趣,他們跟我聊了起來,書店老闆問我做甚麼,我說講師,他說該友人是大學教授,我們說起我的博士論文討論人工智能,大學教授問我知不知道誰是圖靈(Alan Turing),我說知道,他說:「圖靈自殺是因為別人不相信他的理論。」
我說:「他自殺很可能是因為同性戀被政府告。」
他說:「這是陰謀論抹黑他。」
我說:「他是我偶像,我不覺得他是同性戀有什麼問題。」
這樣的對話我在埃及習以為常,沒想到黎巴嫩也是一樣。
在安曼也跟一個書店老闆/出版商聊了很多,他觀察力強,像黑幫老大多於讀書人。他說他做過不同工作,我問他那為甚麼做出版業,他說因為他父親已經做這一行,比較容易入手。跟他聊天覺得他看事情很實在很有見地,直至討論宗教:當我說起我在伊拉克去了很多什葉派聖地,他就強調說什葉派這種朝聖方式是錯的,不能因為去完考試合格了就說有效。他這樣說未免有點太看扁什葉派了,我去到的感覺並不是這麼市儈,而是頗有宗教氣息的。這就很顯出教派的偏見,他已經是一個有讀書的聰明人,尚且如此,其他人是否更嚴重?反而經歷血腥衝突的伊拉克人很強調他們自己沒有教派衝突,都是外國勢力。
人是環境的產物嗎?黎巴嫩朋友也是很聰明的人,理科讀得好又有文藝修養,但說到宗教也是頗衝突,既認為神是數學家,又接受不合時宜的伊斯蘭傳統,跟在法國長大的巴勒斯坦-伊拉克朋友(見《走佬專家》)討論,他說:「因為在法國,神不存在,所以我沒有那麼大掙扎;但如果在阿拉伯國家長大,就很難不信。」
所以人真的很難脫離他的生長環境?人能夠自由選擇他的想法和愛好嗎?或者說,怎樣的人可以比較自由地選擇他的想法和愛好?這也是旅行時很適合觀察思考的課題。
***
旅行後我的改變是看地圖看得快了,個半月都在旅行,比之前邊上課邊玩多行程得多,也玩得越來越隨意了。
第二是對伊拉克的各種宗派、族裔更有興趣,遜尼派、什葉派、亞述、波斯、庫爾德、雅茲德交錯混雜很引人入勝,一向比較喜歡什葉派,去伊拉克以為去看蘇美爾、巴比倫歷史,結果去得更多什葉派聖地。
第三是很想了解多點為甚麼黎巴嫩是這個樣子,為甚麼跟本來的印象差這麼遠。
第四是開始喜歡其他阿拉伯文口音。阿拉伯口語主要分
⦿海灣國家;
⦿伊拉克;
⦿地中海東岸(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
⦿北非東部(埃及、利比亞);
⦿北非西部(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
伊拉克阿拉伯文其實跟海灣國家接近,但夾雜一些波斯/庫爾德(兩者都是伊朗語系)詞彙。本來主要學埃及話,地中海東岸口音以前覺得太沒氣勢,聽得多又越來越覺得溫柔好聽,大概是因為去完當地更有親切感。
旅行時都會盡量用當地說法,否則別人未必明白,例如問「多少」,幾個地方用的字都跟標準語的قد qadd(意指「量」、「大小」)有關係,但標準語的q在各地發音不一樣,有時變g,有時不發音,加上「甚麼」在不同地方用字不一樣,所以問「多少」在伊拉克是shu gadd,在地中海東岸是add eish,大家的「甚麼」都有sh,但在埃及是add eih。
現在除了北非西部都可以溝通,這區還未去過,應該去一陣子也可以學到,主要是元音省略得多。不過下一次去阿拉伯國家可能先去阿拉伯半島,主要是沙地和阿曼,如果也門可以去就好了。
相關文章:
旅行的意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