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中文博大精深?


看台灣的談話節目找外國人聊中文裡沒辦法翻譯成他們的語言的詞,這種話題對喜歡學語言的人來說很有趣,但主持人一句一個「中文博大精深」,聽得讓人尷尬,還說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呢。

再想想,中文有很多詞很難翻譯成西歐語言這個印象,除了因為語言層上屬不同語系、文化層面上屬不同群落,也是由於文化傳播的方向是由西到東。比如我們覺得英文的字都有中文翻譯,中文的字卻沒有英文翻譯,那是因為清末以來的現代化運動,也是一個翻譯運動呀!比如「democracy」這個字,本來中文翻譯不了,於是知識分子們就引入介紹這個概念,並且起了一個中文名字叫「民主」。相反,像「江湖」這個詞雖然很有味道,但別人沒有動機去學這個,所以就沒有變成英文詞𢑥。

所以英文字有中文翻譯,中文字沒有英文翻譯,代表我們比別人落後所以去學習他們,於是翻譯引進了對方的概念;相反而言,對方並沒有必要學習我們,所以沒有翻譯引進我們的概念。

所以英文字有中文翻譯,中文字沒有英文翻譯,是表示他們比我們強,而不是我們比他們強。

又比如小時候翻日文書,看到好多詞都看得懂,就覺得是日本人學中國的。是,日本人是學了漢字,但近代他們也創製了很多西方概念的漢字翻譯,清末以來中國人又學了,所以日文中好些漢字詞是大家通用的,卻並不代表單是日本人學中國。

對外文了解考證不足就容易甚麼現象都視為自身語言優勝的證據。人都容易覺得自己的第一語言的說法最合理、最精妙、最能表達自己要的意思,但那是因為你生在那個文化中,會被那個語言形塑了,就覺得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最高。其他文化也會有自己獨有的概念,也是他們的語言才會有字去形容那件事,但你根本沒有那個概念,就不會覺得自己的語言形容不到。

當然也有另一個方向,就是陌生的東西更好更難得,尤其西方更先進富有,一切用西歐語言的東西都會顯得比較高級。

在烏德琴學校跟正在讀醫的同學聊到阿拉伯文學,她說︰「阿拉伯文學很美,但阿拉伯文不是科學語言,我們讀醫都讀英文。」中文也是接近,就算在大陸台灣學士用中文讀,最新研究也是要讀英文。

在現代世界,學術文章、科學研究都集中在西歐語言尤其英文,其他語言就不值得學嗎?

不是的,落後地區才只學比我們先進的地區的語言,正如一個中國人研究阿拉伯文化是罕見的,一個阿拉伯人研究中國文化也是罕見的,因為兩者都在學習西歐,並沒有到甚麼都拿來研究的已發展階段,仍在救國,而不是追求知識。

當人們夠先進夠自信就會有好奇心去研究別人,而不是只在學習模仿心目中更先進的文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