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2日星期五

語言?方言?

有人問甚麼是語言甚麼是方言。我每次寫關於阿拉伯文的東西都要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阿文的所謂方言,你聽得懂一種,仍然聽不懂第二種。如果照「互相聽不懂的就是語言,聽得懂部分的是方言」,阿文「方言」,其實是語言。學一堆阿文「方言」,等於一次過學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那麼花時間。中文更誇張,吳粵閩湘贛客官,每組不止是一個語言,簡直是一個語族。

有人說,廣東話上海話等是方言因為很多字有同樣的書面寫法,只是發音不同,問題是寫下來是一種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是後加的想法,是在追尋不同「方言」的同源詞(cognate),因為我們認為各「方言」有同一來源,分化發展之餘又透過共通的書面語互相影響。例如「床」,廣東話讀cong4,普通話讀chuang2,為甚麼當是同一個字?除了語源相關,由於方塊字可套用於任何讀音,故意思對應時就算讀音難以追尋是否真正有關,亦可以視為「本字」。連日文韓文也可以用漢字。

是否有同樣的書面寫法,是語言的使用情況之一,在語言分類時可以考慮,但若視之為同一語言的「證明」,則並不恰當。

學阿拉伯文時接觸到「雙言」理論 (diglossia)。這個理論說,在一些地方,「低級語言」(L) 與「高級語言」(H) 並存,「人人都會說L,但H必須通過正規教育才能學會。雙言是一種持續穩定的語言狀態。擁有許多用H寫就的古典文學作品,平民沒有機會受教育,法律保護征服者的語言優勢,大眾公認H比L優越,這些社會因素都會促成雙言狀態並使其長期保持下去 [……] 在另一些國家中也有類似H與L而在不同社會領域裡使用的語言 [……] 兩者的區別在於︰在古典的雙言社會裡,人人都以L為第一語言;在延伸的雙言社會裡,也有人以H為第一語言,而且L與H不是同一譜系的。[……] 在常人眼中,地方話比標準語粗俗,不能上大雅之堂。[……] 從語言史看,一國的共同語往往是在其政治、文化中心的方言基礎之上形成的,某個地域方言一旦被發展成為標準語,其他方言就處於從屬地位。世界各地有許多實例表明,語法結構相似的變體由於處在不同的國家而被命名為不同的方言。由此可見,甚麼叫語言,甚麼叫方言,是由歷史、政治、社會因素決定的。豪根的論斷使人們認識到語言地位的高位完全是外加的。」(沃德霍《社會語言學引論》,外研社,2000,祝畹瑾導讀,F12-13頁)

阿拉伯文分標準語和各地「方言」,標準語跟《可蘭經》用的語言分別較小,在多數文學作品、新聞節目、學校講課等領域使用,是「高級語言」;各地「方言」在日常生活、電影電視劇、評論節目等領域使用,是「低級語言」。我們的沙地阿拉伯老師,聽到我們用「方言」時就會「矯正」我們。

中文也有多言並存。用文中框架,香港是延伸的三言社會,H1是英文 (政府部門、大機構、學校,尤其早期),H2是廣東話讀的白話文 (新聞、文章、部分學校),L是廣東話客家話等,共產黨意圖用普通話簡體字取代H1、H2,遲早L也不是廣東話,只是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話。當然也有好多中產家長看不起廣東話,從幼稚園起就讓子女讀「國際幼稚園」。

你可能會認為,既是如此,哪種語言地位高或多人用,完全是由政治、經濟因素決定,逆流而行並無作用,哪種語言重要就用哪一種吧。實情又並非如此。用哪種語言,其中得失取捨,從來既有情感考慮亦有功利考慮。有一段時間歐洲各地都喜歡講法文以示「有文化」,但民族主義興起後德俄越來越少用法文,其語言的著作快速增加,直到二戰前學科學的人都多數會學德文,所以甚麼語言多人用,並不是純粹「自然」發展的,跟政治流變、時代思潮等問題均有關。

你覺得講甚麼語言最有文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