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星期五

勿斯里

見季羨林有學阿拉伯文於是去看《留德十年》,順便看了《牛棚雜憶》沒想到挺好笑,接著翻看《糖史》讀到「勿斯里」這個埃及國名舊譯覺得很有趣,一看就想起阿拉伯文مصر(misr),比今日的英文音譯忠實多了,另一個類近的名字「勿廝離」更是纏綿不捨。

翻檢相關記載,發覺跟不少古代外國地名一樣頗有爭議,有說來自مصر(misr 埃及),有說來自مشرق(mashriq 東方),也有謂指موصل(mosul 摩蘇爾),不過指稱摩蘇爾的話據說通常會加上大食二字區別。中文音譯真是面目全非,三個字都好像對得上,又好像對不上。

學阿拉伯文時老師都喜歡說英文的糖字sugar來自阿拉伯文سكر(sukkar),《糖史》緣起就提到不同語言中的糖字︰歐洲語言中的糖字的確來自阿拉伯文,不過最終是來自印度語言,如梵文的sarkara。

-----

南宋趙汝适《諸蕃志.勿斯里國》(1225年)
「勿斯里國,屬白達國節制。國王白晰,打纏頭,著番衫,穿皂靴。出入乘馬。前有看馬三百匹,鞍轡盡飾以金寶。有虎十頭,縻以鐵索。伏虎者百人,弄鐵索者五十人,持擂棒者一百人,臂鷹者三十人。又千騎圍護,有親奴三百,各帶甲持劍;二人持御器械導王前。其後有百騎鳴鼓,儀從甚都。國人惟食餅肉,不食飯。其國多旱;管下一十六州,周回六十餘程,有雨則人民耕種反為之漂壞。有江水極清甘,莫知水源所出。歲旱,諸國江水皆消減,惟此水如常;田疇充足,農民藉以耕種。歲率如此,人至有七、八十歲不識雨者。舊傳蒲囉吽第三代孫名十宿,曾據此國;為其無雨,恐有旱乾之患,遂於近江擇地置三百六十鄉村,村皆種麥,遞年供國人日食,每村供一日,三百六十村可足一年之食。又有州名憩野,傍近此江;兩年或三年必有一老人自江水中出,頭髮黑短、須鬢皓白,坐於水中石上,惟現半身,掬水洗面剔甲。國人見之,知其為異,近前拜問今歲人民吉凶。如其人不語若笑,則其年豐稔,民無札瘥;若蹙額,則是年或次年必有凶歉、疾疫。坐良久,複沒不見。江中有水駱駞、水馬、時登岸嚙草,見人則沒入水。」

元代周致中《異域誌.下.勿斯里國》(十四世紀)
「其國百年不一雨,止有一天江,不知其源,水極甘,溢則四十日浸田,水退而耕。二年必有一白髮人從江水出,坐於石上,國人拜問吉凶。其人不語,若笑則年豐,悲則饑疫,良久復入水。古有狙葛尼建廟,頂上有鏡,如他國盜兵來者,先照見之。」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1985)第164頁
「埃及的阿拉伯名稱是勿斯離(mashriq),意思是『東方』,和馬格里布(maghreb)這個『西方』概念相對。在阿拔斯初期,馬什里克(勿斯離)和馬格里布尚未明確,通常馬什里克是指敘利亞、伊拉克和埃及。《酉陽雜俎》中說『大食勿斯離國石榴重五、六斤』,和《諸蕃志》木蘭皮國『榴重五斤』一樣。勿斯離也可以是專稱埃及的勿斯里(Misr),但兩名語原不同 。」

陳佳榮《中外交通史》(1987)第四編第五章第五節 唐朝與歐、非國家之關係
「《酉陽雜俎續集》載有『大食勿斯離國,石榴重五六斤』,或謂即阿拉伯人稱埃及作Misr之對音。然中國載籍有勿斯離以及勿斯里二名,其音相近而地不同,極易相混。此勿斯離通常上冠大食二字,或又作勿廝離、麻呵斯離、無斯離、毛夕里,指今伊拉克北部之摩蘇爾(Mosul)。宋以後之勿斯里、蜜徐籬、米昔爾等方為埃及本名Misr之對音。」

第五編第三章第二節 宋人所記的西亞、歐、非各國
「勿斯里︰《諸蕃志》載,『勿斯里國,屬白達國節制』,『有江水極清甘,……又有州名憩野,傍近此江』。勿斯里與蜜徐籬均為Misr之同名異譯,此係阿拉伯人語今埃及和其首都開羅(Cairo)之稱。或謂Cairo之名乃從阿拉伯語Misr-al-Kahirah名稱轉出,Misr即勿斯里,後一字則譯成憩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