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

【10月19日】攔截問話與巴哈伊教

昨晚上網研究了一會決定先再去阿卡,然後去海法。特拉維夫到阿卡的火車車程約一個半小時,海法在半路,離特拉維夫一小時。

再去阿卡,是為了網上一張波斯風格庭園的照片。那是巴哈歐拉軟禁時期常去的小庭園,叫天堂園,裡面有藍藍的水池,精巧的欄柵。

7點15分的火車,8點45分到阿卡,9點到阿卡的巴哈歐拉墓,問門口的守衛,他說那個天堂園並不開放予公眾參觀。然後因為當天是星期二,墓室只從星期五開到星期一,所以也不能進,只能在墓園參觀。今天運氣不是很好。






墓園就不及天堂園了,只是一些排得很整齊的植物和裝飾,不知道為甚麼巴哈伊的風格就是這樣,沒有一點波斯或伊斯蘭的細緻。但總比參觀甚麼人民公社有興味。寬闊的碎石地,盡情地反映猛烈的陽光,隔著太陽眼鏡也覺得十分刺眼。(想起法門寺那條大路。)逛了一圈四處看看,遠觀過墓室、小屋和朝聖者接待處,便走回大路找的士回火車站坐10點15分的火車,因為導遊書說,海法的巴哈伊中心,要在12點前到門口參加免費導賞團,才能進比較多地方。(事實上現在每小時都有導賞團。)

到火車站門口,要離開阿卡了,便從火車站門口拍了幾張向街外看的照片,這時有一個穿著咖啡色制服的男人問︰

「你拍甚麼?」

「外面的街景。」

就是因為這張和下面那張照片,差點給人扣留。


軍人︰「不是火車站?」

「不是火車站。」

軍人︰「給我看看。」給他看剛拍的幾張相。

「把護照給我。」把護照遞給他。他翻來翻去。

軍人︰「你去伊朗幹甚麼?」

「觀光。來時有人問過這些了。」

「埃及呢?」

「也是觀光。」

他再翻護照。「為甚麼沒有以色列的印章?」

「因為入境的時候叫他們印在紙上。」

軍人︰「那張紙呢?」

「過關後給機場保安撕了,所有人都是這樣。」

他不相信,說要向上級請示。

「我要趕10時15分的火車,我還沒買票。」那時候是10時5分。

軍人︰「還有時間,很快就行。」

他把護照遞給在門口守著行李X光機的女兵。她問︰

「為甚麼去伊朗?」

「觀光。」

女兵︰「埃及也是?」

「是。」

女兵︰「你去所有阿拉伯國家都是觀光?」(救命,伊朗是伊斯蘭國家,不是阿拉伯國家,你們覺得這麼大威脅,卻這麼不了解。)

「不是所有,只有兩個。」

幸好請示完就放行了,趕得上火車。11點多,到了海法的巴哈伊平台花園。這個花園也是很整齊很人工化的,不過不來這裡也不知道可以去那裡,晚上要趕飛機,可不敢去西岸,公路也怕塞車,還是火車能到的地方好。特拉維夫是個現代城市,沒甚麼想看,還是海法比較有看頭,除了這個花園外,還有不少舊建築。








花園的平台其實內藏建築,是巴哈伊教的辦公室。

剛好花園裡的巴孛墓在翻新,又看不到。葬在阿卡的巴哈歐拉是巴哈伊教的創始人,他自認是巴孛所預言會到來的先知。巴孛本身並沒正式立教,只算是什葉派的異端教派,但他將自己的名字改做巴孛(باب),是「門」的意思。巴哈伊教看起來好像比較現代平等,其實也是反同性戀的。






看完花園,四處逛逛,吃最後一次豆丸三文治做午餐。三點多去搭火車回酒店。澳門猶太男教授說旅遊巴5點離開酒店,於是我4點55分回到酒店。他們已走了。教授打電話回酒店,叫我自己搭的士。的士要大約港幣260。為免要換錢,我把舍客勒都用得差不多了,才沒這麼多錢。反正火車搭得很熟,於是我搭的士回火車站再搭火車到機場,只要港幣85。一進離境大堂就看到團裡的人在排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