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1日星期一

「背叛與忠誠—馬家輝朗讀《龍頭鳳尾》」觀後感

讀過《龍頭鳳尾》,除了有點爛尾外都不錯。

見港大有朗讀加音樂的節目,因為想看一個「音樂如何跟其他內容點放在一起」的實驗,就去看了。

因為我們的樂團The Nur Collective,其實每次表演都是講座加音樂,以便介紹相關背景,包括歷史、樂器、樂理等。將來更上手,或許可以考慮更有特色的主題,如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音樂、某一個調式、某一個曲式、跟某件事件/節日/場合有關的音樂……所以對這個問題有興趣。

說回這個節目。所選的音樂的偏現代的西洋古典室樂,而且朗讀小說這樣文藝的事,以為不會太多人,但居然比港大之前的免費音樂會都更多人,是下層滿座甚至有人坐樓上的。沒想到他那麼多擁躉。可能這樣比純音樂更多人有興趣。

不過結果我覺得一般。首先馬家輝說話都是用普通話,而朗讀多數是廣東話。他說話是很有笑位的,但用普通話只有七成的效果。當然這是市場考慮,現場有很多不懂粵語的聽眾(其中其實很多是在香港讀書的大陸學生,他們都不學廣東話)。但我覺得是我們不夠堅持了,以前的電影流行曲都是用廣東話但照樣受別的地區歡迎,那些反正是擁躉,聽不懂就感受一下好了。我們不堅持用廣東話,廣東話的應用範圍就會越縮越小了。我們堅持用,增加不懂粵語的損失,別人就會學。算了香港人自己市儈,只讓孩子學英文普通話的可多了。我們是沒有希望的了。

然後效果是怎樣?原來讀一段書加一段音樂,讀一段書加一段音樂,就是有聲書的效果。不過是現場版。然後那些音樂是見到為甚麼選的,例如一段是黑夜的氣氛,一段是緊張的情節,等等,但就不覺得很有效果,有一段說到主角要替妓女棄屍,後來有一次聽到地水南音《弔秋喜》講妓女自殺,就像遇到鬼的感覺。如果選一個《弔秋喜》最淒涼陰森的段落,應該會有趣得多。現在用的音樂都是近代西洋古典室樂,因為現場所有的樂手是鋼琴加絃樂四重奏。我覺得對內容來說是不對應的,因為裡面有西洋也有嶺南,只用西樂是由於資源所限,但也是由於西樂的高級感。這又跟作品本來的風格是不搭的。

整體來說就是有點浪費時間。


有學生幫馬家輝扮fan屎舉牌(右下角),
其中一塊是「文學界北野武」。
以前上堂應該幫李生舉一塊「哲學界加藤鷹」。

-----

小說本身是推薦的︰
《龍頭鳳尾》楔子:行船的我外公說了個「金盆洗撚」的荒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