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教育」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教育」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9月24日星期日

塔利班嘅優點

上堂同學生討論,有個巴裔學生話佢支持塔利班,我問點解,佢話:「因為佢地阻嚇到啲唔跟伊斯蘭教規定嘅人,例如強姦會處決。」

我話:「其他政權唔會罰強姦咩,要靠塔利班?」

佢話:「佢地有做啲好嘅嘢,例如改善同巴基斯坦嘅關係,因為大家都憎美國。」

我:「吓???呢樣嘢咁重要?咁女性地位好差呢?唔緊要?」

佢:「佢地係跟伊斯蘭教規定。」

我:「咁女人無得讀書呢?」

佢:「係因為亂所以唔俾佢地返學,係保護佢地。」

我:「咁偉大,唔叫老師去佢地屋企教佢地?」

佢:「唔知。」

我:「塔利班仲有咩好?」

佢:「要大家跟返伊斯蘭教規定遮敝身體,女人要戴頭巾。」

我:「《古蘭經》無講要。」

佢:「有。」

我:「我識阿拉伯文,唔好拋我,邊一章邊一節?」

佢google完俾我呢段:「你們向先知的妻子們索取任何物品的時候,應當在帷幕(Hijab)外索取,那對於你們的心和她們的心是更清白的。(33:53)」

我:「呢段叫啲信徒唔好走入穆罕默德間屋嘅私人部分,點跳到全部女人要戴頭巾?」

佢:「我個教長有講,佢用我地嘅語言,啲字好深,我無辦法用英文翻譯俾你聽。佢話女人除咗眼之外都要遮晒,如果我有老婆的話我都要佢咁遮。」

呢啲教長咁鍾意阿富汗做咩唔投奔塔利班?點解要喺香港呢個咁腐敗嘅社會生活?一定係諗住要拯救呢度嘅迷途羔羊,真係好偉大。求真主體察佢嘅虔誠,送佢去阿富汗。

2023年7月28日星期五

關於成長

小時候喜歡看大人的故事,現在反而喜歡看成長的故事,近來看完覺得印象比較深的幾部電視劇都屬此類。

美劇《Atypical》男主角有亞氏保加,講他一家人的故事,每集開頭通常由男主角獨白講他著迷的南極生態,拉到去他面對的挑戰,他的父母真的好努力,很溫情好好看,沒想到一把年紀看teenage drama也好有共鳴。

意大利劇《Generazione 56K》講剛有互聯網時一班意大利小島孩子的成長故事,一聽到modem的聲音就超有感覺(所以這是拍給老人家的懷舊劇)。劇中幾個男孩下載色情照片放在磁碟(floppy disk,想起那只有1.44MB就覺得是史前時代)賣,果然Internet is for porn。

土耳其劇《Aşk 101》(Aşk的意思是愛,來自阿拉伯文عشق)也是講九十年代末幾個高中生的故事,喜歡人物設計有對比,雖然三對情侶的氣質都比較相像,一對是激情衝動(愛畫畫的Eda和經常打架的Kerem),一對是沉鬱內歛(乖學生Işık和跟外祖父相依唯命的Sinan),一對是霸氣型(愛彈革命練習曲的Elif和天生的老闆Osman),只有一對老師不相像;另一個優點是不靠爭風呻醋耗時間,一班朋友很有義氣令人感動;最大的缺點是校長有點太面譜化,可以有層次一點。我應該比較像霸氣的Elif但我最喜歡沉鬱的Sinan,編劇一定覺得我有問題,哈哈。

其實就算過了很多年,很多人還是對成長時期的家庭、朋輩、壓力等問題耿耿於懷,所以這個主題對不同年齡層的人各有意義吧。

而我大概是覺得大人的世界太醜惡,所以更懷念純真與不成熟的青春。

2018年6月11日星期一

文化「無價」

看到通利老師被迫轉自僱的新聞有感。我們The Nur Collective幾個玩樂器的朋友都沒人以教樂器為生。我大學沒選音樂就是覺得表演很難賺錢,教琴又很悶,所以不想靠音樂吃飯。(但居然相信能靠哲學吃飯。)

在琴行教琴被琴行分掉一半,假設有時薪150,但星期一至五中小學生要回校上課,主要只有放學後及星期六日,我當每星期有40小時,已經非常樂觀,四星期計也只有24000,看起來不錯,但這個是不會怎麼增長的收入,你不會升職的,一輩子就是這麼多了,除非將學生據為己有。自己做則不容易累積學生,要推學生參加比賽、考試,拿獎、成績好就會有人介紹學生,比較成功經營的就要不斷叫學生加堂,兼賣樂器及相關用品,真的要商人一樣做。

比較慘的是十幾年來學費好像沒有增長,學生時代幫老師代課教學校樂器班是400一小時,不久前幫朋友代課,居然也是一樣價錢。傳說以前中大音樂系學生邊讀書邊教琴就能買到沙田第一城,現在嘛……

剛巧有人介紹有人想學阿拉伯文,我說一千元兩小時起,她嫌學費貴一直講價,但這個價錢對我來說一點也沒有賺到錢的感覺,兩小時加來回就是一晝了,一晝如果賺不到一千,還不如一份好點的白領工作。而這個技能卻難得多了。

在人文學科中語言已經算實用和有明確價值了,但只要不是必需品或能考有用的證書,都是不值錢的。

2018年5月12日星期六

讀博須知

圖:伊力盧馬《夏天的故事》

1. 博士的平均人工比碩士低,就業市場窄,不要以為學歷越高越好。現在高等教育界連兼職都不好找。除非你的學科博士是有其他出路的(能做電腦、數據、金融的還好,純理科做私人科研前景一般,人文社科在香港沒有其他出路,除非很有生意頭腦能將知識名氣等化為收入),否則要有最壞的心理準備︰浪擲幾年,當大學畢業,從頭開始。

2. 香港的就業情況(一般科目,有博士學位)︰

【助理教授】
一年3至5科,起薪大概5萬,入職3年約,續3年約,然後終身職(tenure)(這是表面,有些學系沒錢,你做得再好6年後也要另謀高就),為了降低成本,這種職位的比例不斷下降,博士畢業生卻太多,競爭很大。

【講師】
每星期平均上課10至18小時,起薪大概3萬,合約1至2年,有些幾年後會轉長工,但趨勢是越來越少。

【兼任講師】
時薪450至1千多點,逐個課程簽約,一個3學分的學科共有2至6萬,但這是一個學期的收入,如果不計暑期即是6個月的薪酬,要有像樣的收入要兼幾科,不到差不多開學都不知道下一個學期或學年有沒有課給你。沒有辦公室,有些有辦公桌,暑假時可以連圖書館都進不去,因為合約只到5月。

【助教】
每星期平均上導修課10至20小時,起薪近2萬,合約通常1年。博士後、研究助理收入差不多。

3. 高等教育商業化,管理層當自己是老闆,學生是顧客,教師不受尊敬,更像侍應。人工不特別高,合約又短,唯一好處是不用長時間留在辦公室。

4. 人脈很重要,跟到出名的導師,一封推薦信就能替你找到助理教授職位。

5. 人脈很重要,要多去學術會議交際表現。

6. 定題目時要考慮是否適合發表文章、興趣(能否堅持做下去,之後可能一直靠這方面吃飯),以及該範疇的前景。

7. 想找好工作一定要不斷寫不斷投稿到期刊。

8. 不要完美主義,寫東西出來投稿,寫完論文畢業,總之過關就行了,不要想著做出甚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東西。如果你是能做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東西的人,畢業之後不會做不出。見不少拖很多年的例子。學術研究沒有明確時間表,沒有流程工序,最忌拖延症、完美主義、眼高手低,最好是有紀律、多勞多得、迎合潮流。

9. 就業市場窄,很可能要去其他地方,男女朋友要不一方遷就,要不分隔兩地,要不分手,要不分隔兩地然後分手。(首先你要有個_朋友。)

或者你會問︰「你照上面所講的做然後成功了嗎?」

我就是沒有做這些,讀研究院時都在風花雪月詩酒風流,現在是風流完折墮(受報應)中,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樣。

照上面做很沒有樂趣?很不像做學問?

學院現在就是這樣的,不要像無頭蒼蠅一樣撞進來。

要空間要長遠要厚積薄發?

你家裡有錢就行。

2018年3月10日星期六

伊斯蘭建築


去港大聽巴基斯坦建築師講莫臥兒建築,建築系教師介紹時提到之後會有三日的伊斯蘭建築工作坊,於是講座結束後去問可否加入,他說報名人數已經滿額,但可以旁聽。於是翌日準時十點到達建築系工作室,但學生多數遲到,直到十點半才開始,然後本來聽說名額是五十還是六十,最後大概只有三十多人出現,於是我就順理成章地參與了。

【第一天】

這天講伊斯蘭幾何設計,這一部分我基本上懂,不過他用巴基斯坦的傳統工匠手冊圖例去教,只有簡單提示,甚至只有圖形的最基本元素,完全看不出結果如何,比Eric Broug寫得非常清晰仔細的自修書更需要自己研究出詳細步驟,是不錯的練習。然後又叫我們用膠紙在方磚地板上貼上筆記上的幾何設計,放大了貼在地上好看多了,比起在紙上畫是另一種感覺。


其中一組的成品。

【第二天】

他讓我們畫一個以三角形為基底的圖形,然後做立體設計,我挑空了一個由六個三角形組成的六角形圖案,然後用這個作為模板畫了一個整頁,又做了一個二十面體和一個用硬紙條組合的版本,將同一個圖案化為不同的形態,感覺完全不一樣。


【第三天】

做一個幾何圖案的拱頂投影模型。這個有趣極了,原來用很簡單的步驟就能做出這麼漂亮的建築模型,又學懂一個技能。


這個是建築系助教和學生用硬咭紙做的。


用硬咭紙我一個人割要花很久趕不及,就用紙做,
因為部件是重覆的,一次過剪四張,很快做好,
不過就沒那麼漂亮。

不過拱頂的投影原理還不是很懂,他用的方法感覺不對,他畫的拱頂應該對應直徑,但投影的部件並不在直徑上,但因為部件是旋轉對稱的關係,就算錯也是一起錯,弧度一致,做出來是沒問題的。


剛好找到一本新書《Islamic Geometric Patterns》
裡面這樣分拆拱頂花紋。

他的講座和工作坊的講課部分都強調伊斯蘭幾何設計和建築的形上層面,學生似乎覺得他廢話太多,不太欣賞,他將建築設計結合到宇宙論、蘇菲派經典,又跟音樂的數學比例類比,有時有點附會,但能點出幾何的美感,亦很有宗教性。我覺得這種設計真的很能象徵獨一和無限的同時存在。學生們是天生的邏輯實證論者吧,覺得形上學沒有意義。

實踐的部分學生又嫌講得太慢,用廣東話討論說讓他們自己做會快得多。我不知道是否因為結構方面的東西他們已經很熟,不用多講,但我覺得他們似乎有一個想法,就是覺得用圓規去構作比例和圖形是多餘的,直接用計算和量度解決問題便可。但我覺得這種方法本身是值得熟習的,因為很多時候會更快更準,而且比較接近純粹數學的進路,是優美的解決方式。

結果這次工作坊最有興趣玩得最開心的好像是我。常覺得大學的資源其實十分浪費,大學生在青春時刻未必十分想讀書,是否應該鼓勵大家放個空檔年(gap year),之後再慢慢半工讀,或更多其他形態,而不是一次過將教育資源用了,其實只學到課程的很少部分,然後抱著大學畢業生的銜頭,但沒有甚麼眼界。

2018年1月6日星期六

中西教育

我教的其中一科的期末功課是中西文化比較,很多學生寫中國與西方教育方式的比較。他們喜歡說,中國重灌輸,西方重啟發。

好笑的是上課時很多學生想要的就是灌輸,而不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科要考一些文章的內容,他們就認為我應該給他們一個內容大綱,讓他們不用讀文章。

其實閱讀和整理的過程才重要,但他們認為教師的責任是幫他們應付評核,而不是一起去討論反思。

上課時要求灌輸的學生寫文章時就歌頌西方傳說中的啟發式教育,實在讓人失笑。不禁讓人想起葉公好龍的故事--

葉公很喜歡龍,所佩刀劍有龍,屋裡雕龍,龍聽說有人這麼欣賞自己,於是親身來一見,葉公看到真的龍,卻嚇得急忙逃走,狼狽不堪。

這些學生也是如此,口裡說要啟發、自主的教育,其實只是要舒服和高分,你要他自己出力學習,他就如見到龍一樣急忙逃走。

大概是從清末開始中國的教育成為落後的原因,但跟英國學習的香港資助學校,近年又成為殘害學生的罪人,如果是陶傑就會理所當然地搬出「橘越淮而枳」的典故,但事實卻不見得是這麼回事。

學習是要付出努力的,天資越差就越如是,但如果有興趣就會自願去掙扎用功。很多時講到教育就強調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說出來很美好,但卻忘了人的本性就是想做一些舒服不用腦的事情,一味強調快樂學習是荒謬的,自拍和打遊戲的快樂比學習即時得多,有吸引力得多。只有少數人會覺得學習比提供即時快樂的事情有趣。

當中產將子女送進國際學校,用錢換圈子和更容易的升學機會,社會上同時出現一種香港學校殘害性靈,國際學校才有真學習的氣氛,其實要做無數功課參加無數興趣班的學生,不過是出自一小撮用力過度的家長,主要不是學校的問題。

一邊是已發展地區階級流動性下降所帶來的極端,一邊是中產用昂貴的教育讓孩子繼承自己的階級。輿論一邊注意被極端訓練的小童,一邊歌頌自由自主的歐美教育。好像教育做得好學生就可以快樂學習。事實是學習得越少就越快樂,國際學校升學較容易,學生自然更快樂。這就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

很多所謂自由自主的教育方式都是效率低又忽略基本功的︰下至拿幾個組件出來要小學生組裝機械人,他會學到工程知識、編程能力嗎?他多數只是學到開發商提供的組合方式而已;上至大專生認定功課是要做專案研究(理科工科說得過去,文學院社會科學院多是效顰商學院),結果報告內容只是從網上抄幾個重點,他認為這個叫高級,應用到他的領導才能分析能力,叫他看文章再報告內容就認為是低級,毫無創造性,侮辱了他的程度,錯字錯文法理解有問題這種就更加低層次,好像只有中小學語文應該討論這個問題,其他情境就不該再討論了。(這個想法是對的,如果他在中小學語文將這些問題全都解決了的話。)

另一方面,用不懂中文去換好英文當然舒服,更高的價錢當然買到更高師生比、更多照顧,但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是否更好,卻沒有人拿過客觀證據出來,只是感覺上較高級而已。

同時國際學校正在製造一個不懂社會主流語言的上層社會,貫徹殖民統治的偉大精神。

本地學校等同地獄,國際學校等同天堂的想法,就如社會上很多其他流行的事物,其實根柢上更多是出於以下心態︰

只要是有錢人名人做的事,就是好的有品味的,跟著做就對了。

而教育就更會自我實現,因為將孩子放在有錢人名人孩子讀的學校,打入他們的圈子,這件事本身就會讓他有機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整件事跟西方傳說中重啟發的優質教育無甚關係。

2017年11月22日星期三

中大港大

記得選大學的時候同學都是看學系選科,看得三大差不多,並沒有覺得讀港大就比讀中大好,對其他大學就可能會有學系雖然口碑好但基於怕大學名頭不響的疑慮而不選的情況。

又或者是中大看港大差不多,港大是看不起中大的。我因為早就選定了中大哲學,所以沒有認真考究。

不過似乎社會上看港大還是高一級的,記得在中大讀完碩士到港大讀博士的時候大提琴老師說︰「啊!為甚麼轉去港大,這樣會少點時間練琴的!」他的意思是港大更好,要求更高,要花更多時間讀書。局中人看來此說纏夾不清,簡直不知從何說起。

其實相反,港大因為有錢另請助教,研究生工作比中大少,舒服得多,後悔沒有碩士時就去。我本來因為念舊和喜歡中大校園,連博士也是先報了中大不收(碩士導師說不要三個學位都在中大讀,所以不太支持)才報港大的第二輪收生的。

不過也是去港大才開始讀阿拉伯文,那時候中大是沒有的,此事對我影響甚大,算是機緣。

***

歷史時間

大學聯招年代以前(即是說直至1990也是如此,不是遠古時代),英文中學的學生才可以考港大,中文中學的學生只能考中大,沒有中大前甚至只能去大陸或台灣。第一次聽到這件事時真的覺得很荒謬,所以我明白老一輩對港英政府較為反感。不過現在似乎正回到那個年代。

如果港大是港英餘孽,那中大就是反共分子,新亞書院不用說,由逃離中共的學者開辦,其實崇基學院也跟原在大陸的各間教會大學有淵源。

中大的中文教學和與之有關的文化傳承,在專上教育大肆擴張後仍屬罕見,甚至有朋友以為香港所有專上教育都是用英文。可惜劉遵義搞國際化之後中大跟其他大學是越來越沒有分別了。

-----

延伸閱讀︰
《令大學頭痛的中文》

2017年11月2日星期四

右派學院與左膠學生


同學你地交左學費未?
(《麥兜菠蘿油王子》劇照)

隨著教育商業化,自資學院也一間一間地成立。

右派學院市場主導,一切都可以賣,只要有錢收就行。學生是顧客,顧客永遠是對的,只要學生投訴,就照單全收。

於是不能批評宗教,因為批評宗教,教徒會投訴。

於是不能跟學生辯論,要讓學生「獨立思考」,所謂獨立思考變成了沒有立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切都是觀點與角度。因為學生被指出漏洞會不高興,學生不高興,教學評鑑就會低。

於是不能批評文化習俗,一切只是不同,沒有高下,吃人族認為吃人沒有問題就沒有問題,強姦國認為強姦沒有問題就沒有問題,女陰殘割是社會共識,天足會是多管閒事……因為批評別的文化,被教導了文化沒有高下的學生會嫌你武斷,會不高興,學生不高興,教學評鑑就會低。

不應該批評別的文化,但就應該批評「批評其他文化」。這根本就自我推翻,但卻是很多人的想法。

人常會對自身文化過於自豪,學習去理解其他文化本來是好事,但理解到沒有高低對錯,則屬走火入魔。這種想法常見,大概因為不用認真考察反思,一味平等看待,符合人的惰性;顯得大愛包容,則屬額外收穫;何況以和為貴,更是中國人的美德--至於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則是沒有人理的。

學生動輒投訴課堂內容不合適,這樣下去除了技術學科可以教,其他還有甚麼可以教?上課還有甚麼思辯可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式的「獨立思考」,最後就會變成只有利益,沒有道理,這又正正符合培育奴隸僱員的最終目的。

右派學院的產品,是左膠(左派中的文化相對主義者)。就像豬的後代是穿山甲一樣吊詭。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市儈

讀書時跟一位哲學系師姐說起學大提琴的事情,她說︰「不只是學生想找好老師,老師也想找好的學生!」當時聽到挺新鮮,還沒想過這個問題。大概也是她教學的感歎吧。

到我自己教書就體會到這個感概了,經常對著最想要考試貼士的學生,教書時也常常提起分數作為誘因,真是覺得俗氣極了。上級「指導」我時喜歡說,將心比己,你做學生時也會……可惜我做學生時實在不太關心考甚麼、如何拿高分這些問題,無法理解這種讀書方式。好吧我是個怪人。好笑的是,教師應付這樣的學生,也不過是令他們覺得得到很多幫助,但最後他們的分數比起沒有這些「幫助」是不會更高的。大概是一種「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概念吧。

可惜的是,市儈得來還要理直氣壯的學生不見得佔多數,但他們最積極表達,在照服務業來管理的教育機構中,最後整個格調就決定在他們的層次上。

2017年8月23日星期三

黑寡婦

這天約了網友在女子學院地鐵站,結果是連臉也遮著全身黑色的女子駕車來,見到這副行頭嚇一跳,想起車臣黑寡婦。她在大學讀電腦,兼職程式員,帶我去新潮果汁店,我隨便選了香蕉加棗,甜死人,還是正常果汁店好,這間又貴又難喝,但適合尋找西化中產感覺的人,包括蒙面的伊斯蘭教徒。

問她為甚麼選擇蒙面,她說這樣真主的獎勵會更多。

如果天堂有這樣的真主我寧願下地獄被永火燒,謝謝。

去了她公司,巧合地跟她的女同事也在網上聊過。聊旅行,聊人生,又跟我傳教。他們還在用第一因論證,真是聽得我要反胃。忍不住請她們聊回旅行。

埃及教育有三個系統

1. 國際學校
2. 政府學校
2a. 語言學校︰只有阿拉伯文、地理、歷史用阿伯文,其他用英文法文。就如我們的英文中學。
2b. 一般學校
3. 愛茲哈爾系統

黑寡婦自小在3。她說埃及落後的原因是不夠虔誠。她的英文比一般埃及人好,問她是怎麼學的,她說她為了替真主做更多好事所以很努力地學習。感謝真主,真主真是無處不在。

走之前她問我要不要去女性祈禱室看她的樣貌,於是跟著她去,看完後不免感嘆︰

遮著還有漂亮的可能性。

可能她是為了這個蒙面的吧。


蒙面所以照片從缺,看一下新開羅的景色好了

2017年6月16日星期五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六)

【教學評鑑】

聽過一些有經驗的教師分享提升教學評鑑分數的技巧,除了比較正常的提升課堂趣味,更多是降低要求、提示考試內容、教做功課、請吃零食,不忍卒睹。

另外常見的是期中試給高分,再在期末考試或論文把分數分佈拉闊。到時學生已做完教學評鑑問卷,無仇報(沒機會報仇)。

可是期中試給高分對學習的影響是甚麼呢?

1. 學生覺得有成就感,會提高學習興趣?
2. 沒有影響?
3. 覺得容易,不用努力?

我估計是(3),當然只是估計。但用這個方法時,自然不是為了(1),大家只是為了教學評鑑分數高些。在學期未完時得到較低分數學生可能還會努力一下(或放棄),到期末出成績時已沒有機會補救。這樣做好嗎?

作為教師,教學方式是基於自己的好處前途,而不是基於學生的課業得益,實在難以說服自己。

但我也在這樣做。

-----

相關文章︰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一)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二)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三)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四)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五)

2017年3月2日星期四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五)

【博奕長劇】

大學排名重視研究,於是教授管研究,講師助教管教學。例如中大請大量兼任講師,逐個課程簽約,朝不保夕,自然如履薄冰,深怕得罪學生,教學照顧周到越來越中學化,尤其通識科目,很多學生覺得不是他選的主修科,要修已經浪費時間,這樣的科目,越輕鬆快樂教學評鑑就越高分。

講師給學生打分時也自然往寬鬆處打,因為給高了沒人投訴,給低分則學生會上訴。上訴的話學系要做額外功夫,容易覺得是講師處理得不好。結果就是分數通貨膨脹,每人的GPA(成績平均積點)越來越高,以致B+也會有學生問為甚麼只有B+,好像很差一樣。雖然有些學校對分數分配有大概指引,但不合格並不在分數分配之中,所以自利的做法是避免讓學生不合格,以免多生枝節。

說到分數通貨膨脹,更有趣的是有些學校的科目最高級別是A+,積點4.3,所有分數加好後則以4為最高,多也減掉。於是其他人不以為意,容易以為積點4的學生從頭到尾每科都是最高評級。

社區學院不用爭排名,生態應該正常?社區學院要爭學生。

社區學院只管維持收入,易入易出,程度不到一樣畢業。除非不交功課不考試,否則讓學生不合格更被視為多事,學店最怕顧客不滿意。

現在的情況就像囚徒困境,你不賣學位,自己「損失」,你賣學位,學歷貶值。

二零零零年前後出生率低,接下來幾年中學畢業生減少,大學資助學位不減,社區學院學生數目自然下降。為了維持學生數目和收入,學院會將收生要求降得更低,並盡量收更多上不到大學的內地生。

學位膨脹分數膨脹學校照顧周到在學生看起來是好事,但最終其易得的性質會使之淪為無人重視之物,於是大學畢業生出來更覺得無法向上爬,大量沒有相應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在中東是極端主義的溫床。香港社會流動性已越來越低,專上教育反而商業化、服務業化,提供中學式教育而令學生誤會自己大學畢業前途理應一片光明。這樣年輕人的怨氣只會更高漲。

接受教育是好事,但不知學歷貶值只會失望。

-----

延伸閱讀︰
一群「價廉物美」的教學零散工--訪中大兼任講師艾力

相關文章︰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一)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二)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三)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四)

2017年2月27日星期一

學好一個語言要多久?

跟阿拉伯文同學常常感歎,為甚麼好像初中一下子就學好英文,學阿拉伯文學了這麼久為甚麼還是追不上英文的程度?是因為年紀大了嗎?

可是回頭一看,雖然幼稚園和小學進度緩慢,不計入學習時間也是不準確的。如果從小學開始計,到中三,是九年時間。當小學六年每一上課日有一小時英文,小學畢業是1200小時;當初中自己看書每天兩小時,是2109小時;加起來是3309小時。

從零八年入港大讀博士,同時開始讀阿拉伯文,現在也快九年了。可是港大的課程一年只有100小時,頭兩年阿老師教得也慢,我記得初學時我還在自修拉丁文;我在埃及的語言學校一個月就上100小時。三年才等於別人三個月的課時,或許跟小學英文的進度比快不了多少。三年課程300小時,之後六年當每天一小時,是2109小時,加起來是2409小時,比初中畢業時的英文還差900小時。

去年在埃及遇到所見學得最快的同學,是愛爾蘭人。她讀中東研究學士,大三要在中東一年,她選在埃及。她閱讀速度頗快,生字量也多。她明顯比別人勤力,同一大學的同學都回家了,她夏天還繼續讀,連男朋友也是埃及人。投入程度我望塵莫及。三年程度跟我八年差不多,真慚愧。

假如將程度粗分為日常生活、簡單媒體、專門研究,她照這個進度再一年應該第三層次完全沒有問題。

所以問題不是年紀大,是時間沒放夠吧。記性可能沒那麼好,不過似乎不是大問題,我記得初中時也常常查同一個生字,查完又不記得,現在也沒有差很多;那時候查字典熟練得幾乎能一揭開就找到。當然另一個問題是不像英文有大量有字幕的電視劇和電影,聽不懂只能自己參透。

所以結論是今年暑假要追400小時,如果寫完書的話。

2017年1月7日星期六

哲學的謀殺者

教過一個副學士的倫理學課,其中一個題目是動物權益。用幾節課討論了不同哲學家的論點,最後我向學生表示我已吃素多年,因為只要對健康沒有大損害,我找不到理由為了味覺享受去虐待動物。之後聽說有學生認為我有既定立場,不中立,上課是洗腦。這實在令我啼笑皆非。難道吃肉是無立場,吃素才是有立場?跟他立場一樣是中立,不同就是偏頗?這是哪門子的立場?相信這是繼「平等」、「歧視」之後最被濫用的字眼、最被混淆的概念。

他們覺得我因為自己素食所以認為應該素食,但正正是倒過來因為我贊成「應該素食」的論證所以成了素食者,不是屁股決定腦袋,是腦袋決定屁股好不好?古人說知行合一,難道現在學界的風氣是知行不一才算客觀中立?上課談動物權益、物種歧視,下課後大口吃肉一身皮毛,這樣才算「沒有將價值觀強加於別人身上」?

去年彼得.辛格(Peter Singer)來港演講「倫理與動物」,之後聽到有些哲學教授評論說他的演講不是哲學,是佈道會,因為內容太簡單了。難得地對社會有點影響的思想,說得簡單就不是哲學,哲學應該是甚麼呢?應該是一堆文辭高深不知所云的句子?應該無端端加一堆邏輯公式?怕自己的「專業」其他人也能理解討論批評,這是要多麼自卑才會出現的恐懼症?

這些人認為哲學應該是一堆跟人生無關的高深理論,他們是哲學的謀殺者。

2016年12月26日星期一

2015秋、16春、16秋三學期回顧

2015年暑期教邏輯,順便旁聽聖經希伯來文,這是在中大最後兼課的學期。

去埃及回來就開始第一份全職工作,教自資學位。第一學期主要教自我管理的課程,大概一般人看哲學就是這樣的東西。另外教關於中國政治的科目,雖然跟所學毫無關係,但起碼是正經的科目,看了一堆相關的文章書籍也有進益。

幸好第二個學期就脫離了自我管理這一科,教一些文化藝術、中外思想的科目,加上中國政治和帶畢業論文,還教了一個阿拉伯文入門課程。比教寫求職信感覺好多了。

不過自資學位實在不好教,剛剛第三個學期試行了一些改革,例如在導修課要學生即場略讀指定文章的部分章節然後用程式回答問題,這是借鑒在埃及上阿拉伯文標準語的經驗(相關文章),既然學生回家不看,上課練習一下速讀也好。用程式回答加上口頭抽問,之後我再解釋。有學生投訴太難,不過起碼他們對文章多些印象。

有一次導修掛八號風球停課,因為下星期要期中考所以照原訂時間在Youtube做直播,之後將我的說明剪了出來放上課程網頁,約長十分鐘,改卷時發現有聽的學生不少,以致問別的文章內容他們也答這些內容。所以網上課程確實是有得做的吧,雖然我沒成功看完過一個課程,但對比較不願意閱讀的人來說應該很實際。

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果我將內容都直接說明了,他們更不會自己去讀。我覺得對理工科來說通常學會概念和計算就可以了,但人文學科好像傳達了重點也不夠吧,因為整理思考的能力更重要,否則一輩子也靠別人給你整理重點嗎?

反正很多人一輩子也是跟隨別人給的重點做人,所以這不是問題?

另外這個學期講課時盡量貼近學生的動機,認真上課的人多了,講解後播一些詩作和劇作後有學生說看哭了。

不過教的東西那麼雜覺得自己像教中學多些。

-----

相關文章︰2014─15學年回顧

2016年8月4日星期四

布老母分類學學習成果

現在學界時興在課程設計和簡介中寫學習成果(learning outcomes),不知哪群智障高層帶起這個潮流。

以前的大學課程,文件上最多大概說一下範圍內容,現在不行,要說︰

學生修讀《維根斯坦後期哲學》後,能夠︰

描述維根斯坦後期哲學中的主要概念;
指出維根斯坦後期哲學與前期哲學的主要分別;
分析維根斯坦後期哲學與當代分析哲學的關係;
評價維根斯坦後期哲學。

據說這種表達方式,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結果為中心,有別於原來的做法,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學內容為中心。

可是,老實說,整件事有比教授說「這科的內容關於維根斯坦後期哲學,我們主要討論《哲學研究》第幾章至第幾章和誰誰誰的文章,你最後要寫一篇三千字的論文」好嗎?跟列出讀甚麼文章有分別嗎?甚至直接列出會討論甚麼材料更清楚吧?

應該是差了吧,本來尚有點文藝浪漫,現在變得像電飯煲說明書一樣乏味︰「按左邊的快速鍵,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煮熟米飯;按右邊的蒸煮鍵,則能夠蒸熟食物」。所謂「以學生為中心」,就以乎是說飯煲說明書「以飯煲為中心」的意思。

就算你說學生修讀後能夠怎樣,其實又有何保證呢?課程內討論研究了這些內容,有心有力的學生就能夠做到這些「學習成果」,無心無力的學生仍然只會記得維根斯坦「幾靚仔呀」。

我很努力地同情地了解這套東西,我覺得在教語言或教一些有明確技術性內容的情況下是可以接受的,例如︰

學生修讀《阿拉伯文一》後,能夠︰

問候朋友及其家人;
回應別人對自身及其家人的問候;
問路(包括問廁所在哪裡);
進行簡單對話(例如回應說自己結了婚,沒有未婚朋友介紹給對方);
討價還價(例如說「很貴」和問是否中國製)。

因為你上課的內容真的是直接學習這些東西。但抽象的科目根本就不是這樣運作,為甚麼要勉強照這個格式去做呢?究竟是哪個天才決定所有科目都要這樣做的呢?

另外一點就是,這種「學習成果」中間用到的動詞也是有學問的,要照唐老鴨的遠親布老母發明的布老母分類學(Bloom's taxonomy)遞進,先記憶然後明白然後應用然後分析……能做到的事情層次越來越高。

但問題是,這個布老母分類學根本十分粗糙隨意,誰說學習過程都是這樣的?我一邊應用一邊記憶然後明白不行嗎?

每次看到人剎有介事地談這種東西或甚麼管理學的KCUF,這些「理論」簡直跟星座一樣「僅供參考」,但這些人卻覺得自己十分有見地或十分才俊,真是難受。

2016年7月16日星期六

阿拉伯文教學

在開羅的荷蘭研究所讀阿拉伯文教學課程,每人要做聽講讀寫各一節課的簡介,導師提議每課以聽講讀寫一項為主,但可以盡量結合練習其他技能。

這個「功課」對我來說頗有趣,不斷學語言但很少教,其實很想向人傳授自己的經驗。以下是我四節課的內容。

【聆聽課】
程度︰中級初期
背景︰討論聽過甚麼阿拉伯歌曲。
主軸︰聽阿詩瑪韓的《你甚麼時候會知道》(來自電影《愛與復仇》)。
過程︰默寫第一段,根據能力默寫其他。(導師提議︰填充,例如一次填動詞一次填名詞。)

聽起來好像很悶,其實我覺得默歌詞很刺激,好像打機︰有拍子你知道哪幾個字你沒抄到,但再聽可能還是聽不出來。以前法文課常常做。

【口語課】

網絡圖片

程度︰中級後期
主軸︰討論電車難題,練習比較級、連詞。例如︰「這邊比那邊多人,但是……」。
後續︰寫短文討論。(其他人提議︰口頭報告新版本。)

用哲學問題來教口語、文法,氣死哲學家,哈哈。好處︰有圖易溝通。

【閱讀課】
程度︰中級中期
主軸︰閱讀奇蘭尼的《月上兔》,靠書中插圖解釋生字。
後續︰討論不同文化對月亮的觀感;創作類似故事。

去埃及沒帶電腦,翻電話裡下載了的書找靈感時看到這本故事書,才知道印度人亦將月亮和兔子拉上關係。故事來自《本生經.兔本生譚》,大意是︰

從前,四種動物立志布施,其中兔子只懂拔草,於是修行人來時捨身投火,帝釋為之震動,便將兔子形貌繪在月亮上。兔子是佛陀前生。

這個故事比嫦娥浪漫多了,還是印度境界高。部分學者認為玉兔是受印度影響。

哪想到讀阿拉伯文故事書會兜回來檢視漢人神話來源?

常常忘了印度傳入來多少東西。

【寫作課】

網絡圖片

程度︰中級後期
背景︰讀陶菲格.哈基姆《四個獨白》選段,討論內容和技法。陶菲格.哈基姆寫這個劇本後受到愛茲哈爾宗教學者的大肆攻擊,質疑他憑甚麼對真主說話,又給告上法庭,幸好無罪。
主軸︰寫一篇《對神說》或《對自己說》。
過程︰跟同學討論大綱和草稿。
後續︰將獨白唸出來錄音。

來自比利時的同學們覺得涉及宗教很敏感,可見歐洲左膠到甚麼程度。

***

一邊上課一邊想有甚麼東西現在教書能用,因為在大專教的學生英文不好,但又要用英文上課,照以前上導修直接丟給他們一篇文章做報告的方式不太理想,指出他們的錯處又不領情,當作中學生「活動教學」學英文的思路好像比較適合。

2016年7月5日星期二

【6月16日】環境

看著一起上標準語的愛爾蘭同學,她只是主修阿文第三年,程度卻很高了(不過她男朋友是埃及人,可見學得十分投入),越發覺得2012年就應該來,兩三個月也好,有人找合適的閱讀材料給你,而且上課有壓力速讀,這樣比自修更有效率,當然埃及的阿拉伯文環境也有大幫助。

一直在探索如何達到完全自在的閱讀能力,學英文的經驗始終不同,在學校接觸這麼多年,加上自己課餘的閱讀由十一二歲開始,不用太自覺地訓練速讀和略讀。自修阿文總是有餘裕逐個字看,這樣其實拖慢了進度,真實使用中講求效率,要溝通要作決定,就算閱讀也是,在快餐店看菜單總不能逐個字看又查字典,這是語言環境對讀寫的效用,聽講當然不用說了。而上課給你文章後一會就要整理要討論,也會迫你看得更快更多,這也是重要的練習,當然也是幸好這位導師見我們有能力就要求我們讀額外的資料,這樣進步更快。

周末不夠去西奈山,於是今天晚上有三個選擇,開羅歌劇院的音樂會、1718巷的工藝市場加音樂會、埃及法國學院主辦的音樂節,在愛茲哈爾公園不同位置都有表演,最後選了第三個,因為沒在埃及去過在公園舉辦音樂會。



最喜歡爵士加阿拉伯音樂的表演。


最後的大型表演先是法國歌手,之後是埃及歌手,主要想看後面的,不過法國歌手表演完器材失靈,弄了很久,等得不耐煩就想走,嘴饞吃了個煎餅後總算開始,聽了幾首就走,因為半夜了。

去到公園門口,首先以為很熟沒問價錢搭了一架特別貴的小巴(5鎊,平時是一兩鎊),正後悔是不是該搭的士,但開車發現兼遊東面墓葬區,又覺得值回票價,然後第一次見識開羅地鐵的繁忙時間,原來在星期四半夜(星期五六放假),誇張地擠,晚上又反智地沒有女性車廂,幸好我一早鑽進女人堆中,不用跟男人擠,一路最擔心下不到車,因為他們根本不會先讓人下車。幸好最後總算全身而退,感謝真主。

2016年5月7日星期六

如何學好中文

看到這個題目,你可能在想︰中文還需要學嗎?母語自然就學會啊。

如果你這樣想,通常來說你的中文不會很好。

又或者你在想,中文不重要,學好來幹嘛?那你不用看下去了。

***

如果是說識字閱讀,也是讀小說吧,但重點是要文字越看越難,比如從輕小說、短篇故事開始,然後是長篇小說,然後是金庸,然後是明清白話小說,最後可以接上經史詩文。

如果是說改善文字,就是最後那一步經史詩文。(如果是文學創作當然應再涉獵外國文學。)白話文大致是北方話的字眼、文法結構,但只有一百年,根基不足。二三千年的古典文學不會一夜消失,文辭與文化背景仍舊需要從古典文學浸淫。

高中時我覺得寫英文比中文容易,因為看英文小說散文後照用那種語氣寫就覺得很舒服了,但中文照用讀到的白話文寫總是感覺不對,太鬆散。後來讀了一堆古典文學寫過文言寫過韻文,再回頭就覺得找到想要的語氣了。

那如何入手讀古典文學?可以如上所言從讀小說循序漸進,也可以直接從背詩詞古文開始,無論是大人自學還是小童啟蒙。


中文大學出版社曾經有一套三冊的《古典精華》,由淺入深,各個朝代各種文體都有選錄,非常好的一套書,跟著來看和背不會浪費時間讀次貨,而且難得地有粵音注釋。可惜這套書已絕版,不易找。

其實也不一定要用這一套,坊間一般的《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之類也可以。小時候自己背過《三字經》,不過有點封建,《千字文》類似,較少人提及的《聲律啟蒙》也是以前的人特地寫來教兒童的,都可以試用。《聲律啟蒙》非常美︰「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這本書是照韻部和對仗寫的,方便學寫詩,所以讀多了有點悶和死版,不用勉強讀完,但背一點會很有趣。

背誦有甚麼好?其實背誦是非常有效率的,因為背一篇文字,其中的生字、配搭、節奏都學了,比分開記一堆雜亂無關聯的詞條容易。

說背誦浪費時間的人只是蠢,以為西方先進教育不會背。英國人學英文不用背?他們在學校演莎士比亞是讀稿嗎?當然要背。若你只要學到買辦的程度就不用背。

兒童要背誦很可憐?人小時候的記性本來就很好,你不記得一堆小時候聽過的兒歌廣告流行曲嗎?順便記幾篇詩文有多難?

就算從考試角度,這樣學中文也比做練習有效率,因為理解能力強到看古文沒有問題的話,成績不會差,也不用追著學校或公開試用的教材資料去死記操練,那些東西才是浪費時間。


偶然翻到錢穆文章,讀本構思精細,可惜沒有編成。

***

附筆︰香港的語文教育肯定是失敗的。小學還好(不過該讀多些詩詞),中學真是一塌糊塗。中一至中五中文科考試的重點都在「課文問答」,無非是死背內容和分析修辭手法(「詞藻豐富」、「結構嚴謹」之類的違心之論)。但大家都樂於接受,毫不反抗。文學作品與文學評論何者為主、何者為次?我想這不容易弄錯。但一到考試,沒有人讀原文,只會把問答的內答背得滾瓜爛熟,而且這樣做拿的分數一般較高,中學老師也鼓勵。成績好的同學從不看書,行文不通順,眼光短淺。中六、七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更是不知所謂,平日做功課便全在堆砌術語自欺欺人唬人唬自己。

----

相關文章︰如何考核中文
如何學好一個語言
如何學好英文

2016年4月25日星期一

英文發音常見問題

以下是我所見以廣東話為母語者英文發音最常見的兩大問題。學其他外文時,也常有類似情況。

***

【節奏過分平均】
中文每個字的長度比較平均,但其他語言通常有更明顯的長短音和輕重音,學這些語言時要克服中文的習慣,將長音拖長,輕重音對比狠狠加大。一個句子中,名詞和動詞重些,其他字輕些,不能一視同仁,等量齊觀。


在國際音標中,長音會加上「:」,重音前面有「'」。

這點要誇張地練習,確保有明顯分別,再收細至正常對比。否則節奏像切菜,一聽就覺得仍在講中文。

***

【輔音沒有濁音】
廣東話中,輔音(即aeiou以外字母的音)沒有濁音,但很多外語都有,這一點也是常見的問題,因為廣東話根本沒有濁音,使用者長大後就聽不出有清濁之分,而在實際對話中,英文清濁音的對比多數能靠送氣不送氣辨別(如b和p,多數人只知p噴氣,不知b為濁音),於是溝通不致有障礙,但亦不知道自己沒讀出來。

我也是到讀法文時才發現有問題,因為法文的p不送氣,記得當時上課導師一直讀,我們跟著讀,但其實整班都不懂。他在讀baiser(接吻),我們可能在讀pisser(小便)。

如何辨別清濁音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摸著喉嚨感受有沒有震,清音不震,濁音震。

元音都是濁音,發一個「呀~~」,喉嚨一定會震。

輔音就不同,有清有濁,可以參考下圖,是教阿拉伯文時做的,懶得改了,當是插入式廣告一下輔音超難的阿拉伯文。


阿拉伯文與英文清濁音的對照圖

練習時一開始用s和z這對摩擦音最容易了解,因為摩擦音可以長發,不像爆發音爆了就沒了。

不加元音,就這樣發「s~~」,是清音,喉嚨不震;就這樣發「z~~」,是濁音,喉嚨會震。如果s和z沒有問題,就可以練習其他音的對比。f和v也可以長發,做法一樣。

爆發音如t和d、p和b比較機微,音時很短,但要感覺到跟s和z同樣的不震和震的分別。想像你扮鬼佬腔說「打蛋」、「乒乓波」,應該會將「打蛋」發成d濁音,將「乒乓波」發成b濁音。

努力吧,口音改變階級,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