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短篇小說《雕碉鵰》


(網絡圖片)

【前言】︰

這篇「小說」受語言學家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啟發,寫於2008年11月7日。忽然想起來,非常適合用來表達對近日新聞的看法。大家也大聲朗讀幾遍吧,可以調節情緒,保持精神健康。

【正文】︰

雕碉鵰,刁、窕。叼貂,瞗碉,貂掉,丟。凋,誂扚鯛,蓧藋,調盄,叼︰「屌!」

【拼音】︰

diu1 diu1 diu1,diu1、diu5。diu1 diu1,diu1 diu1,diu1 diu6,diu1。diu1,diu3 diu2 diu1,diu6 diu3,diu6 diu3,diu1︰「diu2!」

【白話譯文】︰

專職雕刻碉堡的鵰,刁滑、輕慢。一天它叼著貂鼠去察看碉堡,不小心讓貂鼠掉下,下落不明。挫敗疲累之下趕緊擊殺了一尾鯛魚,又割下蔏藋為佐料,放好炊具煮了,一吃之下,叫了一聲︰「屌!」(完)

無欲則剛

讀研究院的時候,學系嫌我們工作時間少,幾乎每個同學都要非常無聊地「守資料室」,就是指定時間坐在學系一間放了一些參考書和電腦的房間裡看門口。於是這成了被迫聊天的時段。

有一天不知道聊甚麼時說起我在吃素,同學一拍桌子說︰「好!佩服你,真是無欲則剛。」

吃素不至於是「無欲」,不過起碼算「寡欲」吧。

既然吃素,總不能穿著皮草、拿著皮手袋吃吧,於是動物製品都盡量避免了。

既然關心動物,也不能不關心環境吧,於是無謂的東西都盡量不買,垃圾盡量少了。

這樣的生活方式,有錢也不易花,於是錢的吸引力就小了。

雖然我的人工頗低,但別人返星期一至五,我返星期一和五,也不羡慕別人。若說「前景」,等錢用的時候再去找全職也沒問題,就算將來更難找,回家教琴便是,以我的物質要求,根本不用擔心生計,我現在的狀態是自由而滿足的。若說「事業」,我也不覺得「主任」、「院長」、「老闆」這些叫做事業。

前幾天半開玩笑地說可能十年後整個學系都會倒閉,有年約五十的「師兄」就熱情推介說︰「轉行去讀法律吧,掛單接生意就行,很好的,不用看老闆面色不用看客人面色。」我表示不感興趣,他還鍥而不捨,力陳好處。我實在煩不過,說︰「我要讀一早就讀了,我乞食都不會讀法律的。」他熱誠稍退,但還是繼續說應該去讀法律。

後來別人告訴我他是大律師,我詫異怎麼看起來很潦倒很猥瑣呢。

人的問題。我相信我活到八十歲也不會有這種猥瑣氣的。

相關文章︰
素食

2013年10月21日星期一

標準阿拉伯文學習書目


我覺得Al-Kitaab (「那本書」) 系列還是不錯的,很多其他阿拉伯文教科書非常悶,非常伊斯蘭教。或許因為我是一個偏學術的人,雖然這個系列有很多缺點,但始終是我最喜歡的。

缺點是甚麼?就是書中連日常接觸的東西怎麼說也還沒學,就先學「聯合國」這種偉大的字眼。如果只用這本書,你懂的生字會非常偏,但配合實用的地方語言教科書就沒有問題。始終標準語是用來讀報紙、看新聞、討論學術的,先學政治、學院常用字眼也無可厚非。

我上課時讀了基礎冊第一冊第二冊讀了一部分,後來自修了第二冊剩下的部分和第三冊。第三冊的課文是去到報章長篇評論的程度的。第三版的第一冊只有13課,我用的第二版是有20課的,但第三版的方言部分多了敘利亞話,而不像第二版只有埃及話。

雖然這個系列的文法內容組織得不太好,東一堆西一堆,但系統的表述可以另查文法參考書。參考書可以一次過列出所有分類和規則,教學則要循序漸進,先教簡單常用的,後面再處理少見的情況,否則難以消化,所以教科書和參考書兩種書都有最好。

Al-Kitaab第二三冊選的文章比較intellectual,是給文明世界的大人看的,不像有些沙地阿拉伯的阿文教科書,選的文章又悶又落後又教條主義,就算抱著人類學家考察原始材料的心態也看不下去。

這個系列有方言的內容,但不太認真教,碟裡的片段也不會給你文字稿,聽到多少就多少,完全是自生自滅,除非有老師或朋友講解,否則還是用這裡介紹的教材才會有希望學到初級。

所以照我的經驗,Al-Kitaab系列可以用,但要

(1) 另學方言

(2) 在讀第二冊時開始找一些課外閱讀,如網上的新聞有短元音符號的兒童書(特別是奇蘭尼的故事書)、雙語對照的伊斯蘭文獻 (例如這個阿英對照並附文法分析的《可蘭經》網站) 等等;

(3) 手頭另有文法參考書,例如Alhawary的《Modern Standard Arabic Grammar--A Learner's Guide》,2011年才出版,內容全面而不難讀,而較早年的書籍,除非你讀過一點語言學或德文、拉丁文之類文法較複雜的語言,否則那些文法術語會令你想打退堂鼓。不過這本書有一點很奇怪,就是將第三式faa3ala和第六式tafaa3ala的動詞叫作hollow verb,正常應該是第二個字根是元音才會叫做hollow verb。

若願意挑戰用阿拉伯文寫的文法,可以讀《清晰的文法》系列,可跟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的阿拉伯文文法的節目同服。

2013年10月18日星期五

一夫多妻

宰牲節派對上又聽到伊斯蘭傳教士為一夫多妻制辯護,聽到就煩。

如果為一夫多妻制辯護的理由是有些女人能夠接受,那同樣的理由也可以為一妻多夫制辯護,為甚麼一妻多夫又不行呢?

落後就落後,要麼丟棄這類經文,要麼接受自己落後,不要告訴我這是文化差異。

他又說,如果妻子癱瘓在床,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丈夫另娶一個,而女人很偉大,是可以為丈夫調節的,所以丈夫癱瘓並沒有同樣的問題。

低能,女人就沒有性慾嗎?好想介紹他看《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丈夫癱瘓,搞上園丁,是不是該處以石刑?難道腐敗的西方女人才有性慾,純潔的伊斯蘭女教徒就沒有?還是可以像高主教所教導般,向真主表達愛意就夠?

這樣的常識還需要重覆嗎?很可惜,需要,因為這些人真的沒有。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阿拉伯口語


續看《阿拉伯文法史概論》(On the History of Grammar among the Arabs)。第二章講阿拉伯人對標準語/文學語言vs.口頭語言的態度,亦正是我一直有興趣的問題。

阿拉伯學者鄙視口語,這是毫無爭議的了,唯一例外的是伊本.赫勒敦 (又是他,遲點一定要讀他的《序言》)。不過作者提到《可蘭經》的解釋和一些文學作品都保留了不少關於各地阿拉伯方言的資料。

關於標準語是否古代阿拉伯口語的問題,有兩方面的看法,一方認為標準語是文法家造出來的,位格尾音本來並不存在,這方面的代表是Wetzstein和Sprenger。另一方則認為標準語曾經是口語,甚至在阿拉伯半島一些地區幾乎完整地保存著,Palgrave在1865年的著作如此記載。作者則認為位格尾音是曾經在口語存在的,但方言式的用字發音亦歷史悠久,在穆罕默德時期已經有。

作者提到他在大馬士革時,Makarius大主教一直用標準語跟他交談。但他到大馬士革是為了學口語,於是他請大主教轉用口語,大主教的反應是︰

he look upon me with astonishment unable to explain to himself how anybody could aim at destroying his linguistic instinct by learning this jargon. (p.26)

這完全是我們事隔百多年後上課的經驗!

而因為作者剛去時只能說標準語,當地的學者都很欣賞,「尤其是在阿拉伯文最敗壞的敘利亞的海岸城鎮」(第27頁),奇怪的是,敘利亞的口語不算離標準語特別遠,不知何故作者或該地學者有此看法;一般阿拉伯人都喜歡說自己的方言最古典。

作者引述的一句阿拉伯諺語非常適合阿文學生︰

مَن أَكثرَ في النَحو حَمَّقَه
讀文法太多的人會發瘋。

-----

相關文章︰
阿拉伯方言
不可能學好的阿拉伯文
語言?方言?
阿拉伯文法起源

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

指揮中樂團的猶太人


在圖書館找《Traders of Hong Kong: Some Foreign Merchant Houses, 1841-1899》時看到該書作者Soloman Bard的自傳《Light and Shade--Sketches from an Uncommon Life》,順便也借了來看。

作者生於1916年,在西伯利亞渡過童年,蘇共掌權後移居哈爾濱讀俄羅斯人辦的中學及音樂學校,日本成立滿洲國時轉往上海,讀一年英國人辦的學校後投考港大醫科,1933年入港大。

1941年香港保衛戰時是作者志願兵中的醫療隊員,淪陷後在深水埗戰俘營渡過三年零八個月。(中學歷史科不太講香港保衛戰,我讀阿文時的加拿大同學卻知之甚詳,特地去城門水塘看戰壕。此役死了好些加拿大人。不知道中國人是否覺得鬼打鬼--鬼佬打鬼子,樂見其成,所以沒甚麼好講呢?)

作者後來在港大保健處任職至1976年退休。曾指揮中英學會 (Sino-British Club) 音樂組及其所演變而成的香港管弦樂團。之後主理古物及古蹟辦事處,曾修復東龍洲炮台--即《新安縣志》所記載的佛堂門炮台。1983至88年,任職香港中樂團副總監。92年移民澳洲養老。

作者一生移居數地,興趣廣泛,自傳可以一讀。我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中樂團裡的是非。

照作者所述,在香港中樂團裡,南來樂手之間在早在大陸時已各有恩怨,以樂團總監和團長為首分成兩派,相信管理層找他這個外國人來做副總監也有局外人、和事佬的意味。後來在1985年總監吳大江被勸退,直至1986年尾才請新總監關迺忠,期間都是由作者料理總監職務。但在中樂團網頁,吳大江的任職年份是由1977至1986,而關迺忠則由1986至1993,中間的真空期被消失了。

作者提到他將中樂團分成三組輪流在學校表演推廣中樂,但將三組叫成「一」、「二」、「三」或「A」、「B」、「C」團員都會覺得第一組最好最有面子,於是他將三組叫做「紅」、「綠」、「黃」,為免再起爭端。

而在這段期間,中樂團錄第一張唱片,但由於作者的身分「政治不正確」,於是灌錄時找來中國人指揮。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香港商人》摘抄


書展時聽丁新豹的講座《戰前香港的邊緣族群--葡萄牙人、猶太人、巴斯人》,他引用了一些早期商行列表,他說來自《Traders of Hong Kong: Some Foreign Merchant Houses, 1841-1899》一書,於是找了來看。

此書作者Soloman Bard是猶太人,在西伯利亞出生,在港大保健處做主任醫生做到退休,曾是中樂團總監,又曾替古物古蹟辦事處和歷史博物館做研究。

本書第四至六節是中國商業、廣州公行、鴉片戰爭和香港早期貿易的簡介,簡潔清楚。第七節介紹各間商行。

摘抄一些有趣內容︰

1. 咕喱一詞應該來自印地文kuli

2. 早期商行多是靠鴉片發迹,只有兩間美國商行由於老闆是Quaker所以沒有買賣鴉片。

3. 怡和行本來是廣東有名商行,Jardine, Matheson & Co.借用其名叫怡和洋行。

4. 屈臣氏A. S. Watson & Co.原本叫Hongkong Dispensary。

5. 連卡佛1850年就開業。

6. 摩地和律敦治都是巴斯人,1860年Hongkong Directory所列73間商行中17間是巴斯人開的,13間是印度人開的 (當時只有印度,未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7. 庇里羅士、沙宣家族、嘉道理家族是中東猶太人 (Sephardic Jew),都是經過印度來的。

8. 遮打是亞美尼亞人。

9. 德國商人不請買辦,自己學中文。

這本書是1993年由市政局出的,已絕版,只能從圖書館借。香港史近來如此熱鬧,應該再版才是,只是不知道版權算誰的。

四個婚禮一個葬禮

曾有朋友說結婚不想擺酒,於是另一個朋友說︰「你想清楚!一生人只有一次,怎樣也要做一次主角啊!」

我說︰「你怎知道是一次?」

大家都覺得我很不識趣。我不明白為甚麼提出「不好」的可能性是「不禮貌」、「不吉利」的,你人生的規劃只是基於「好」的可能性嗎?何況羅素結了四次婚也沒甚麼「不好」啊。

於是人人都要死,卻人人都不能講死,一講就是「大吉利是lur口水講過」。

先講回結婚。

覺得在婚禮中才是主角是很荒謬的人生觀,如果人生是一齣戲,你從頭到尾都是主角。你的視角和主體性不會因為別人的注意力不在你身上而消失。不要再那麼辛苦地爭「戲份」吧。

不過,如果你仍然很想做「主角」,還有一個場合你忘了,就是喪禮。所以一生人就算只結一次婚也不只做一次「主角」的。

陳曉蕾在港大主持的生死學堂,第二課請來的是公壽中西殯儀總經理駱敏儀和港大社工系副教授周燕雯博士。駱敏儀說很多人可能用兩年來籌備婚禮,葬禮卻不留一點指示。周博士則比較兩者社會功能上的相通之處。

講骨灰盎時兩人都提到可以放骨灰的鏈墜,周博士說有喪妻者戴著這樣一個放了骨灰的鏈墜,說︰「這代表我將她『掛在心上』。」好浪漫啊。

駱敏儀又提到現在追思會也可以播生平片段。平常在飲宴時不讓人吃飯迫人看的照片、片段 (十多年間忽然成為「必做不可」的傳統),或者可以留在喪禮上才播。

***

順便交待一下後事︰

死在醫院的話,從醫院直接出殯。不用瞻仰遺容,不用遺體化妝。

不要燒東西給我 (除了香,但不要一紥地燒,也不要燒大煙的),想做點事就唸《心經》或任何宗教不咒人落地獄的經文。

撒掉骨灰,還給天地。撒花園和撒海兩者選擇,選撒花園。到我死的時候可能不用火化就能化灰了 (現在外國有「鹼化」和正在研究的「冷化」),可以省點燃料。棺木用最環保最簡單的,可以不用就不用。

從醫院出殯和撒掉骨灰如果父母還在而強烈反對可以放棄,其他親戚請無視。

東西誰想要就拿 (保證拿了不來嚇你),資產一半捐掉一半平均分給兄弟姊妹,他們若已過世則將該份平均分其兒女,滿二十一歲時取。

帛金捐慈善機構,想悼念在網上留言。

這樣最好,不怕找不到遺囑。

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無耳界

常聽說盲人的聽覺比不盲的人強,其實聾人的視覺也比不聾的人強。

看了Susan Schaller《A Man without Words》,真的好好看,講一個聾人到廿七歲都不知道有語言,到有一天作者在辦給聾人的英文閱讀班遇上他,兩人在課室裡屢敗屢戰、幾經挫折很多天,他才明白世上有語言、有指稱。

我喜歡學語言,了解不同概念、視角、文化,連帶也對語言學和相關的心理學及腦神經研究有興趣。這本書完全是我杯茶。

其實像本書主角那樣沒有語言的聾人,在落後地區沒有聾人學校的地方很多。作者提到她在美國的聾人教育中心碰到過不少成年才開始學第一語言的移民。其實這些人很值得研究,以前有些研究視用手語的人為「沒有語言」(languageless),其實手語也是有文法有語序的,連手語也不會,才是真正地「沒有語言」。

作者說,這個「學生」可以「解答」兩個問題︰一、「一個心靈可以創造甚麼?」二、「多少文化以至抽象概念可以不靠語言來溝通傳播?」

但是,本書主角其實不是「一個心靈」,他的弟弟和幾個同鄉都是聾的,大家靠「默劇」溝通。如果他真的孤獨一人,應該早就心理不平衡了。

***

附記一︰順便也看了一齣關於海倫.凱勒的電影《The Miracle Worker》(1962),她因歲多時一場大病,從此又聾又盲。整齣戲的重點是家庭教師教海倫用手指串出來的字,最後她終於明白那些是字。不過照她的自傳她病前已幾乎開始說話,應該有字詞的概念,問題是隔了幾年忘了,又不知道那些手勢是字,以為是甚麼遊戲而已。

附記二︰我們常會不自覺地以為手勢是「國際語言」,其實手勢也是約定俗成的,只是較多模仿原動作或物件形態等等罷了,例如打電話的手勢,也是教我阿文的沙老師提及,我才注意到,用「伸出拇指和尾指、將其他手指收起來、放在耳邊」表示打電話,起碼在沙地阿拉伯是不通行的,沙老師說他們只需將拳頭放在耳邊就表示打電話;動物的叫聲在不同語言中也是不一樣的。

附記三︰「無耳界」化用《心經》中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中文好多語詞都是翻譯佛經時「創作」出來的。

***

延伸閱讀︰
首位手語翻譯員撰書 揭露聾人百年辛酸
《我的聾人朋友》

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

阿拉伯文法起源


在看《阿拉伯文法史概論》(On the History of Grammar among the Arabs),是匈牙利人Ignaz Goldziher發表於1878的論文,1993年譯成英文。在中大圖書館幾乎將所有關於阿文的書都翻了一遍,看到這本學術著作,一個世紀後還有人去翻譯,不禁好奇。

阿文文法很有趣,分類、定義均嚴謹。到底阿文文法是阿拉伯人獨立創始的,還是受其他民族啟發而開始研究的?是否受到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影響?這是阿文文法史最先要研究的問題。

作者提出他的論證前提--好有哲學性的一段話︰

Everything people become aware of manifests itself in an outer form which reflects its presence in the mind. Since a conscious idea has its counterpart in a word, when there are no words for a concept in a language we can state that such a concept does not exist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given people. Likewise those parts of speech which are not marked in writing are not part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eople who use that writing system. (pp.5-6)

作者認為阿文文法的起點是短元音符號,因為阿文位格、動詞形態等文法分野都是靠短元音來分別的。換句話說,當阿拉伯人只有輔音和長元音字母時沒有文法概念,有短元音符號時才有。

阿文短元音最初的名稱是︰

a نصب (naSb) 豎立,因為寫在輔音上面
i خفض (khafD) 降低,因為寫在輔音下面
u رفع (raf3) 抬高

後兩者都譯自敘利亞文名稱。現在這些字並不用來指稱短元音,是而指稱相應的文法地位︰منصوب (manSuub 受格名詞、次要動詞) 和مرفوع (marfuu3 主格名詞、主要動詞)。

作者認為,既然阿文文法的起點是短元音符號,而阿文短元音符號是取法自敘利亞文的,短元音的最初的名稱亦譯自敘利亞文,可見阿文文法的啟發來自敘利亞文文法。而希臘邏輯的影響則是後來的,阿文文法的基本分類毫無希臘字眼的影子。

阿拉伯傳統只記載為了唸《可蘭經》時不要唸錯理解錯,於是就開始加短元音符號了。

討論阿拉伯文法的起源,看似很冷僻瑣碎無聊嗎?文法這個概念,重要得很。思想傳播、文明發展就在這些微妙處。

***

題外話︰

其實阿文現在用的短元音名稱跟明末清初開始用的官話音韻學術語「四呼」有點異曲同工︰

a فتحة (fatha) 字面意思︰打開
對應術語︰開口呼

u ضمة (Damma) 字面意思︰收縮/閉合
對應術語︰合口呼

i كسرة (kasra) 字面意思︰破開,意謂半開合
對應術語︰齊齒呼

四呼還有一個y/ü的撮口呼。

在《康熙字典》初見「四呼」時覺得超神秘的,想不到阿文的術語竟相呼應。

-----

相關文章︰
阿拉伯文法簡介
阿拉伯文常用詞型

斷捨離

香港寸金尺土,沒有那麼多地方放東西,常常買東西前想的不是要用多少錢,而是要放在哪裡。如果買這樣東西就要丟另一樣東西,那我還要不要買呢?

其實也是好事,當你需要選擇,就會更了解自己。(蘇格拉底也不過叫我們了解自己。) 你需要在買前肯定自己喜不喜歡會不會用這件東西,而不是不理三七廿一先買回來再算。當然你還是可以狂買狂丟,但比起狂買狂儲起,丟東西比較麻煩︰首先你要選丟甚麼不丟甚麼,然後丟去垃圾桶會內疚 (如果你有良心的話),但找人要卻要用時間。



看這齣紀錄片,可以看到這些人如何住在劏房般大的空間而不覺局促。他們有些是特意為之,有些是為省錢而為之,但都熱衷於思考如何將人生「剪輯」進這個空間,視之為減少煩惱的方式,而不是限制。我也一向覺得打理東西挺麻煩的,多一樣東西就多一樣東西要清潔保養,香港天氣潮濕,不用的東西常會發霉,還不如真正要用時才買。

書店好多書教人收納整理,但整理的第一步是捨棄,不從物品求安定。如果東西很多,弄不清楚自己喜歡哪些不喜歡哪些,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再怎麼整理也會顯得閉塞堆積。

除非你有數千尺大屋,但在香港又有幾人?

斷捨離的意思不是要人放棄一切,是了解自己並只保留重要的東西,不是放棄物質,而是恰恰相反,重新控制人生,不由物質控制。這也能幫助我們了解佛道所說無常、無待的恰當解讀︰有所愛所好,但有輕重先後,不貪心,心胸開闊,能承受失落。置諸死地而後生,則可以輕鬆地過活,不必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