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星期四

波斯帝國郵票

在好旺角商場買郵票時看見這一枚郵票:

還以為是不是甚麼波斯帝國的設計,雖然保存得太好,年代不像很遠。

郵票上寫的是「بنفع مسلولين وشير وخورشيد سرخ ايران ۵۰ دينار 為肺癆患者及伊朗紅獅日會籌款/50第納爾」。

1864年《日內瓦公約》承諾保護紅十字標誌下的人員,奧斯曼帝國1870年代跟俄國打仗時使用紅新月標誌,因為不想用基督教的十字架。今日伊斯蘭國家通常沿用紅新月。

因為紅十字跟瑞士國旗相似,紅新月跟奧斯曼旗幟相似,於是伊朗於1924年開始使用紅獅日標誌,因為那是巴列維王朝伊朗旗幟上的圖案,也是伊朗文化中的古老標誌

所以其實也真是波斯帝國的設計,只是不夠一百年,來自1925年至1979年的巴列维王朝,他們當時確實自稱帝國。

1979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1980年起使用紅新月標誌,所以紅獅日標誌已經沒有使用,我也沒聽說過,在一枚舊郵票上發現這一重歷史實在十分有趣。

2022年11月21日星期一

愛情哲學

對自己有自信,安於自身,就不會單戀或失戀時太傷心,因為傷心之中好一部分只是覺得自己不被肯定,自己愛的人竟然不愛自己。其實對方不愛自己可以只是因為沒有緣分或覺得兩人不適合,不用為此而否定自己的價值,亦不應找一個人來肯定自己的價值。

愛情不應該是補足甚麼缺失,而是加起來更加快樂。

理想的關係不一定要白頭到老,共渡了一段有意義的旅程,有所學習,有所成長,就已經很好。

所有的經歷,無論是快樂還是苦難,都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緣盡時,應當優雅地轉身離去。

【新阿拉伯文班】十二月五日起逢星期一6:45-8:15新班;逢星期一8:15-9:45初班,進度是Lughatuna al-FusHa第一冊第十課;逢星期六12:00-13:30中班,進度是Lughatuna al-FusHa第二冊第一課。油麻地上課,$1200四堂,歡迎查詢。

「願你平安」的意義



同一句來自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願你平安」(assalamu alaikum),在埃及是保守派的打招呼方式,在香港的印尼傭工,卻是被看見被承認被注意的表示。

在埃及,阿拉伯音樂是保守派不喜的東西,因為世俗音樂被視為違反伊斯蘭律法;在香港的穆斯林印尼傭工,卻在學習頌唸《古蘭經》之餘,培養了對阿拉伯調性的愛好。

文化傳播的變幻無常,可見一斑。

一句願你平安,換來十分鐘明星待遇,背後意涵實在十分有趣。

【新阿拉伯文班】十二月五日起逢星期一6:45-8:15新班;逢星期一8:15-9:45初班,進度是Lughatuna al-FusHa第一冊第十課;逢星期六12:00-13:30中班,進度是Lughatuna al-FusHa第二冊第一課。油麻地上課,$1200四堂,歡迎查詢。

2022年11月2日星期三

《惡與他們的距離》與《審判》

在課上播《惡與他們的距離》,於是重看了一部分,才留意到第二段短片《她說:你一定行》中,幾個服兵役的年輕人在辯論執行死刑的問題時 ,其中一人的床邊放了卡夫卡的《審判》,很有趣的細節,大概是比喻片中人都如同在《審判》裡面的處境:「小說的主角約瑟夫·K在一個早上被喚醒後,不明原因地被捕,陷入一場難纏的官司之中,卻不知道自己的罪名。K最終在一個黑夜裏被帶走,並秘密處死。」(維基百科)床邊放了這書的人表面上卻是比較勸導主角服從的,也是暗示極權之下大家都不能表裡如一吧。

2022年8月28日星期日

走佬專家

認識一個巴勒斯坦伊拉克法國人,他的祖父帶著家人在以色列1948年立國之前離開了巴勒斯坦,到了伊拉克;他父親在伊拉克結婚,在七十年代,打兩伊戰爭前,他父母就帶著兒女到法國工作,最初沒打算長住,但後來戰爭開始就沒有回伊拉克。

他在巴黎讀的是薩達姆開的伊拉克學校,不同國家都有分校,主要用阿拉伯文教學,英文是第二語言,並不因為學校在法國就用法文,他的法文是看電視學回來的。他在美國讀大學和碩士,在香港做投資銀行。他說朋友形容香港為a place for people who don't fit in。比起FILTH(failed in London, try Hong Kong)好了很多。

他叫他的法國護照做監獄通行証(jail-free card)。比起在阿拉伯國家遇上的阿拉伯人,他清醒得多,不會說自己是真主的文明,自古以來有多輝煌,雖然薩達姆開的伊拉克學校很努力地宣傳伊拉克有多厲害,說好伊拉克故事,當年每天公佈在兩伊戰爭戰蹟有多彪炳,殺敵人數加起來比整個伊朗的人口還多。

我問:「你祖父還在嗎?好想請教他何去何從。」

跟他討論到移民,他就說能走就走,護照能拿就早拿,可以拿了再回來。他母親是醫生,如果打仗前沒走,開始打仗後是不讓離開伊拉克的;如果他們沒有離開伊拉克,男孩也會被迫從軍。說起BNO Visa,他就說當然申請,這種東西隨時都可能取消,不要以為會永遠存在。他就是全靠家族的每次及時行動,才能逃過每次災難。

他沒有在巴勒斯坦實踐Existence is resistance,但他在其他地方exist得很好。

PS. 他曾在巴黎被三個來自北非的人打劫,於是他講阿拉伯文和說自己是巴勒斯坦人,我問playing the Palestinian card有沒有效,他說其中一個想放過他,但另外兩個不肯,所以仍被打劫。他說這樣也好,因為平等一點。

圖說:印了「拯救巴勒斯坦」的伊拉克郵票。不知道伊拉克如何拯救了巴勒斯坦。

2022年8月25日星期四

獄中的同道——馬哈福茲的《乞丐》

馬哈福茲的《الشحاذ/The Beggar/乞丐》描寫男主角名律師歐麥爾因為跟客戶說起他的地隨時會被政府徵收,客戶無所謂地說:「生命也不知道甚麼時候會給真主拿走,還不是一樣過活。」於是歐麥爾跌進existential crisis,忽然覺得一切毫無意義,因此開始不上班,每晚夜蒲,去夜總會找到女生就載去金字塔附近鬼混。(六十年代金字塔附近很靜,今天民居已經建到旁邊了。)

妻子十分傷心,女兒也很反感,歐麥爾卻說自己有病,不如此就會忍不住自殺。

後來他愛上一個夜總會舞娘,歌手也是認真待他,兩人形影不離一年,非常甜蜜,無話不談,後來談到沒話題,就開始要找地方去,叫朋友來聚會,再跟著歐麥爾就開始厭倦,最後又回到夜總會。

有一天他年輕時的朋友出獄了來找他。

原來歐麥爾中年危機的一大來源是年輕時搞革命其中一人被抓,自己卻沒事。他十分內疚 ,坐牢二十年的奧斯曼卻對他說:「我們是互補的另一半。」意思是歐麥爾在外享受自由,過有意義的生活,就算奧斯曼自己在坐牢,也覺得安慰。很喜歡這句話,英文譯本封面可能也是來自這裡。可是歐麥爾卻不覺得自己的生活有意義:對,他有成功的事業,有愛護自己的妻兒,卻覺得奧斯曼為理想而活,好像更有意義。

-----劇透警告線-----

後來歐麥爾離群索居,躲在自家田產隱修。結局是奧斯曼再次被追捕,想暫匿在此,警察圍捕他時意外槍傷歐麥爾,反而似乎使歐麥爾「回歸現實」。

馬哈福茲大學主修哲學,曾在訪談中表示自己寫的是哲學小說,有意識地用小說討論哲學問題,所以他的作品很合本人口味,我也是讀哲學但常覺得哲學著作很悶,嚴謹清晰不如科學,浪漫超脫不如文學,扎實細緻不如史學。這本小說表面上很接近存在主義文學,沒有其他小說那麼重伊斯蘭味道,但其實書名「乞丐」跟蘇菲主義有關,蘇菲主義修士درويش darwish,波斯文原義就是乞討者,乞求歸於真主,乞求宇宙真相,乞求超脫空虛無意義的人世和苦難。

小說在1973年改篇成電影الشحات,通常覺得埃及七十年代的彩色電影沒六十年代的黑白片好看,但這齣節奏和鏡頭拿捏得好,有法國新浪潮的氣息。

2022年8月14日星期日

香港書籍讀書筆記

Myself a Mandarin: Memoirs of a Special Magistrate真係好好睇,應該列為中學讀本,諗住要睇好耐最近先開始睇,Austin Coates講嘅五十年代新界鄉村根本就係另一個世界,啲人嘅諗法同做事方式同我基本上無乜關係。中間仲有講共產黨搞事、私奔事件、佢同其他官員視察荃灣做規劃。佢話係佢提議移平荃灣個山起學校(似乎係講我讀嘅海壩街官立小學,或者潮州公學、官小、官中嗰幾間都係),順便用啲沙泥填海,因為細路仔要上山讀書太辛苦。好彩移平左,唔係我讀官中嘅時候日日臨打鐘先跑返學,跑上山點掂?真係要多謝佢。

一路睇佢講新界一路覺得其實細個根本唔了解咩係傳統中國,以為自己係「中國人」其實只係一個Orientalist。同住過大陸幾年之後來香港嘅法國仔講起,佢就理所當然話香港同中國當然唔同,傳統中國亦早就唔存在,或者真係旁觀者清。

***

The Private Life of Old Hong Kong (Susanna Hoe,無譯本,絕版)好值得睇,講早期香港歐裔女性生活。

***
睇完《A Many-Splendoured Thing》(電影《生死戀》原著),技巧來講有啲怪,唔同文體雜埋一齊,但淨係睇佢描寫1949-1950嘅香港都值得:本身香港嘅唔同階級,加埋中國來嘅難民、國民黨傷兵、上海有錢人、被迫離開中國嘅傳教士,當時香港嘅生活、地理、社交、貨品等等,中間仲有講到重慶同韓戰。

睇埋電影版,將男主角改成美國人,個感覺差太遠,小說入面話佢係a quiet and gentle Englishman,依家變成a loud American。

We took Margaret out to dinner at the Parisian Grill. In the night we taxied up to the top of the Peak to show her Hong Kong, the hoard of a jewel thief.

"I know a shop in Brussels down the Rue de la Paix, a narrow gray shop with a perfectly circular window cut in the stone façade." said Margaret. "Spread on unwrinkled black velvet lie the scintillating masterpieces of that arch-creator, Mr. Burmah. Rivers of diamonds, fountains and sprays of rubies and emeralds, cascades of brooches and galaxies of topaz, sapphire and aquamarine. And the inscription in small gray letters above the window reads: Les Bijoux Burmah, aussi beaux que des vrais. Hong Kong at night reminds me of that circular window cut out somewhere in the wall of a world, an escape into enchantment, a glittering mirage with the frailty of a mirage about it; as if it might disappear, swallowed into dark velvet night again.”

所謂戴頭巾的自由

訪問一位(男性)宗教人士的時候,我們問他在香港覺得有甚麼困難,他說困難是在香港沒有戴頭巾的自由。我心裡覺得很奇怪,香港不准戴頭巾嗎?他解釋說因為多數香港人都不戴頭巾,所以他教派中的女人都不想戴頭巾,尤其是年輕的信徒。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這種講法是一秒辣㷫本人,但因為工作關係,我沒有跟他辯論。有人認為應該包容他,但認真去考察他的說法,假定他不是因為用外語而表達錯誤,我不戴頭巾已經侵犯了他心目中的自由。 他已經在批評我侵犯他的自由了,如果我要包容到不批評他,就只能是包容智障殘障那種包容了。You should not be tolerant towards the intolerant.

跟他同一教派的朋友聽說後表示,他這麼想要(這種特別的意義下的)戴頭巾的自由,可以回到他的垃圾國家去盡情享受這種自由。

我要強調,本人是包容到不好意思講這種話的。

1994版《倚天屠龍記》

在Youtube發現1994版的《倚天屠龍記》,跳著看完了,重看是好奇小時候的印象跟今天相比如何。

小時候很喜歡孫興演的楊逍,現在看覺得他對紀曉芙說的話可以上直男行為研究社(原著沒有,是改編加的,如果金庸寫應該會好一些),謀略又不怎麼樣,只是在馬景濤襯托下外貌氣質都更吸引。這次才留意到潘儀君演紀曉芙和楊不悔演得不錯,語氣表情很大分別,相反馬景濤演張翠山和張無忌、葉童演殷素素和趙敏太相像,其實葉童演殷素素和殷離更合理,因為兩人是親戚,現在演兩個毫無關係還不同種族的人太奇怪。

葉童演戲有感染力,而外號咆哮帝的馬景濤雖然不只是咆哮,但比較適合演瓊瑤劇。張無忌和趙敏初次相會拍不出感覺,趙敏戀上張無忌沒甚麼說服力,雖然愛情沒甚麼道理可講,可能這樣更符合現實,但要拍得令觀眾投入又是另一回事。這不純是兩個演員之間化學作用的問題,因為張翠山和殷素素的開始是更有說服力的,而張無忌和趙敏如此匆匆一會,如果要令人一見傾心,張無忌應該要英氣勃勃夠壓場,但馬景濤就只演出爛好人的感覺。張無忌趙敏的故事後段更是拖拖拉拉太重覆,令人不耐煩,不如張翠山和殷素素的故事節奏明快:張翠山和殷素素自殺是戲劇高潮精典場面,戛然而止令人印象深刻(雖然丟下兒子自殺不太合理),相應地趙敏搶親也是,之後還演感情戲就後繼無力。

眾多角色經常重傷甚至以為死了又沒事,一次半次就算了,經常如此感覺太亂來。劇中朱元璋加戲是可以,但權鬥的橋段有點兒戲。所以總結是前半比較好看。

重看前想會不會覺得這年代電視劇的武打特技很落後,但除了佈景很假其實武打蠻好看的,可能沒有電腦特效可用,多用真人動作翻滾更有實感。

《我自由》——探討女性自由的埃及小說

朋友送了一本埃及作家伊赫桑·阿卜杜勒·庫杜斯Ihsan Abdel Quddous(1919-1990)的小說《أنا حرة》給我,書名直譯「我自由」,但這句話常用來叫人不要多管閒事,如果跟港式戲名譯法我會譯成「想點就點」。

伊赫桑·阿卜杜勒·庫杜斯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很多,僅次於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納吉布·馬哈福茲Naguib Mahfouz,最經典的是Faten Hamama演的《لا أنام》Sleepless。見《أنا حرة》有電影版就好奇先看了,之後很快又看完了原著。他的心理描寫很吸引,但用字相對簡單,很適合用來學阿拉伯文,看完後開始後悔不早點讀他的書,一開始就這麼辛苦地讀納吉布·馬哈福茲。

小說描寫女主角因為父母離婚,自小由姑父母撫養。姑父母對她不特別壞,但她性格獨立不喜束縛,小說名就是她的口頭禪,跟他們很合不來。事實是,她跟整個區都合不來。

她生於1920年代英治時期的開羅穆斯林社區,小時候可以隨處玩,但到大概十歲被視為女人就不能隨便出門,只能上學和回家,甚至在露台看街景和給人看也不能。後來她認識了猶太朋友,以上法文課為藉口天天泡在朋友的街區,去區內猶太人的派對。自己的街區就開始傳她的壞話,說她放蕩不檢點。有天遲歸姑父不讓她進門,她索性離家遊蕩,姑母和表哥追她回家,姑父母從此反而怕了她不太管她。

這部分電影版加了男主角的戲,他第一個來勸她回家,原著中女主角認識他妹妹但兩人少年時代沒說過話,男主角行為成熟腳步憤怒,是附近唯一不輕浮盯著她看的少年,兩人遇見時她就偏偏走近他,見他雙耳通紅就心裡高興。

她玩厭了就閉門讀書,讀了很多很多書。那個年代女人都是以結婚為目標,區內人聽到她的名聲不好並不來求婚,她姑母就替她找區外人,但她一直拒絕或罵走他們,到高中有一個收入高又有文化的男人來追求她,聊得不錯,但他控制欲強,例如叫她不要塗口紅。每有爭端女主角就罵走他,他總是讓步認錯,其實心裡期望婚後就可主導關係。幸好女主角這時一心想讀大學,最後兩人仍是分手。姑父母接受不了她死不嫁人寧願讀大學,吵了一架後父親接她回家住。

女主角進了開羅美國大學,小說特別提到政府不承認開羅美國大學的證書,畢業不能做公務員。女主角因為知道區內的學生都進埃及大學,不想再跟他們一起,就進了開羅美國大學,僥倖她父親不知道埃及政府不承認其證書。校內學生都是國際學校畢業,作風開放,到這時反而顯得女主角保守,不習慣跟異性相處。但她很快融入,男同學們甚至為她爭風呷醋打架,一個巴勒斯坦學生被趕出校,其他人卻怪在她頭上排擠她。結果她跟有錢男同學拍拖,大家為了繼續去有錢男同學的派對和用他的車,就不再排擠她。

女主角大學畢業後進了美國公司做市場推廣,一畢業的收入已經快進上父親的公務員薪金。她工作勤奮升職加薪得很快,兩年後收入已多了兩倍,因此姑父母和其他人都對她十分恭敬。她經濟獨立終於有自由,但得到一切後開始覺得無聊。

至於男主角則讀法律做了記者,她一直追看他的文章,終於忍不住編藉口說要替公司登廣告去他辦公室面談。聊到近況她說自己自由了,不用理保守社區的想法,不用受家人束縛,不用受男人控制。男主角就質疑她自由最終為了甚麼,為公司做牛做馬又比為丈夫做家務有甚麼好,丈夫還沒那麼剝削,說要實踐自己的信念才算自由,像他那樣搞革命才算自由。女主角就去尋找自己的信念,去女權組織又覺得裡面的人只是做樣子 ,去慈善組織男主角又說小修小補,要革命才能解救窮人。這裡看得不太投入,作者本身就是記者,成名作是埃及人自己的政府腐敗,提供次等武器給巴勒斯坦,他寫的男主角過於天真。

兩個人常常見面無話不談,吵著吵著就在一起。

有天男主角邀女主角到家裡,兩人煮飯、唸詩後上床,後來一直在一起,沒有結婚。電影版卻是煮飯、唸詩、接吻後女主角抽身要走,男主角表示欣賞。後來兩人因為搞革命被捕,坐牢時成婚。

【圖:獄中成婚一幕,右二是女主角,男主角是左一戴鴨舌帽者。】


電影版比較保守和戲劇化,原著實在一點。但小說結尾說女主角生活一切全為了男主角,換了一份清閒的工作,幫助他的革命事業,喜歡管家煮飯,甚至說如果十幾歲時認識男主角或其他真正愛上的人,或許就不會讀大學和工作,這麼辛苦幹甚麼?最後還不是寧可做家庭主婦。小說前段將女主角描寫得如此特立獨行,結果卻只是做男主角的助手,實在令人失望。

但伊赫桑·阿卜杜勒·庫杜斯的心理描寫很自然生動引人追看,從他的序也得到啟發:他說這部小說初版前段的對話用埃及話,後來用標準阿拉伯文,因為他的小說邊寫邊連載,寫到中途他剛好讀到伊拉克作家的作品對話用伊拉克方言他自己完全看不懂,覺得對話用埃及話其他阿拉伯人就看不懂,所以改了用標準阿拉伯文希望懂阿拉伯文的人都能明白,但再版重看時覺得總要選定一個前後統一,那對話到底用埃及話還是標準阿拉伯文好?他的結論是小說要用埃及話,因為需要有氣氛,標準阿拉伯文的對話不夠令人代入;短篇故事如果是偏概念性的可以用標準阿拉伯文寫對話,但如果需要渲染氣氛的話也要用埃及話寫對話。 我寫小說一直在猶疑到底該用中文還是粵文,中文相對來說是比較成熟的文學語言,粵文則對應真實對話,兩者混用可以豐富語氣,似乎是可以考慮的解決辦法。

PS.跟埃及來香港的留學生說起這個作家,他說他的書出名露骨,我說裡面的段落哪裡算性描寫?他說根據埃及標準已經是了。

電影版:

2022年7月28日星期四

中大哲學系新生須知

跟其他科系相比,哲學系的toxic masculinity特別強,助教/系會由迎新營開始就灌輸學生一種中學少男/更衣室/馬會阿叔/維園阿伯小圈子互相吹捧的文化,根據職位年級而階級分明,氣氛有如邪教。

不要以為那些大聲的阿叔就是主流,可能有很多人都不喜歡這種相處模式(包括男生),只是沒有他們大聲。請用正常模式認識正常同學組建正常圈子。

這些大聲的阿叔喜歡打壓女生,不要因為被無視或欺負而懷疑自己。這種人其實很脆弱,可以嘗試用不屑和嘲笑的態度對待他們。粗鄙和言語攻擊是一種技能,如果對方是這樣的人,不要怕事,狠狠回應,正義應該會被欣賞而非遭到排擠。

你可以十級兇惡,仍可以十級溫柔;可以十級粗鄙,仍可以十級優雅;可以罵人不帶髒字,也可以罵人全用髒字。這是語言能力、演繹能力,本來習慣待人是甚麼態度,可以練出另一副態度,根據需要而切換。Disgust the men before they disgust you也是一種策略。

教授/助教態度有問題就投訴,投訴沒人受理就四處在不同渠道對不同人講,跟其他人團結反擊。

不要忍toxic males,他們只是大聲和未開化,如果他們快速說一些話然後表現得像辯論贏了,不要以為他們思考得很快,其實他很可能只是以快掩飾語無倫次,只要要求他重覆講清楚,就會見到弱點處處;如果他顧左右而言他就逐點詢問,問到他答為止。

哲學系有很多奇怪的風氣(部分風氣在某些系也常見),希望大家注意:

保持儀容整潔是公德心的表現,不梳洗不表示有內涵。

缺乏生命力和行動力並不是一種吸引力。拖延症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準時交論文準時畢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意味著自我管理能力低而非要求高。

不要讀多幾本書就開始飄飄然覺得自己很厲害,很多人越讀頭腦越閉塞,連跟人正常交流的能力都沒有。如果別人不明白你講甚麼,要先檢討自己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再去質疑別人的理解能力。

不要迷信原典,應該先讀簡介和入門書;不要只讀哲學書,常識很重要,經歷很重要。

吸煙飲酒不會令你有智慧,只是娛樂。吸煙致癌和損害心肺功能;飲酒適可而止。

最後我想對toxic males有毒的男性們說:

對女性霸道不會令你有男子氣概,你只是表現得像塔利班。

要不要幫你移居阿富汗?

相關文章:哲學系厭女嗎?

2022年7月24日星期日

哲學系厭女嗎?

跟系內系外朋友說起好青年荼毒室討論厭女,想起哲學系的性別議題。

文學院中,哲學系似乎是最少女學生的學系,不過我入中大哲學系的時候(2003年)已男女各半了。教授和助教則幾乎全是男人,好像有一位女助教,但我只上過男助教帶的導修。

曾看到文章討論北美大學中女生修讀哲學入門及初階邏輯後因為性別偏見容易放棄的情況,使得最後很少人主修哲學。因為中大文學院入學前已選好主修,所以這種情況應該較少。轉系的人很多,男女都有,但似乎多數本來就想轉。

選好主修不表示沒有「趕走女生」的問題,因為系內氣氛當時也偏向像男生群體,因為助教都是男的。有些助教說話亂七八糟,只靠語氣強橫,其他學生還覺得他很利害,上這類助教的課是超級難受,導修佔科目分數百分之三十,不能缺席,要聽他們亂說話,扮認同。很多學生自然真心或假意地跟著助教們的風格。因為氣味不投,我基本上沒有參與系內圈子的活動。扮型扮壞煲煙隊酒那些不要緊,男生們互相吹捧甚麼神甚麼神才令人難受,我比較眼高於頂,覺得很多人語文能力都不過關(很多學生讀導修文章有困難,不是因為有多麼深奧,而是英文太差),講甚麼哲學?還神呢,神棍就有。

可以想像女生通常讀得不開心,因為男助教自成圈子。中學時有些男生很不成熟,說讓女生尷尬的話,我會直接指著他們的鼻子來罵,但助教掌握分數,不好開罵,有權力關係,容易出現性騷擾。(當年太怕事,希望今天的自己會想罵就罵,分數算甚麼,他們本來就沒給我高分。)這種圈子也會假設女生能力不及,以本人超班(當年哲學系收生很一般,超班不表示甚麼)的語文(系內崇拜讀「原典」,我中學已自修德文拉丁文)和思辨能力,有幾個教授都對我頗鼓勵,但助教們卻在背後說我是李天命擁躉所以邏輯滿分(基礎邏輯內容很簡單,要有多loser才說得出這種話?)。一個超有自信的女生都被他們嚇走,其他女生很容易被他們弄得懷疑自己,懷疑人生。

男多女少是否就會厭女?那時候不喜歡跟系內同學混,另有一班對哲學有興趣的朋友,男生較多,卻沒有那種氣氛,因為大家沒有權力瓜葛,合則來不合則去,聚會時令女生不自在的男生就會被排除掉。

我的博士學位在港大拿,感覺情況比中大好一些,不過始終不是學士,不知道讀學士會是怎樣。

歡迎討論。

2022年6月20日星期一

德文教材中的敘利亞人



讀阿拉伯文後德法文都丟下了,近來想溫習一下,看德國之聲2019年拍的Nicos Weg,程度由A1至B1(大概由初學者到中級前段),A1、A2、B1各是一齣電影的長度,故事開頭是西班牙大學生Nico不想繼續讀法律,於是去德國找親戚,一到埗就丟了旅行袋,有個德文老師Lisa幫他。

影片下的評論非常歡樂,都在說「太強了,一學就用對位格(case)」、「德文學得真好,好到連講西班牙文都有德文口音」之類。

有趣的是,(以下劇透)本來以為Nico和Lisa是不是會有愛情線,但原來愛情線是Nico跟敘利亞難民Selma(兩個人化學作用一般),Selma的家人反對兩人交往。Selma的父親Ibrahim角色寫得蠻真實,對Selma管得很多但宗教上不是極端派。Nico去他們家吃飯前上網做功課,知道不要隨意跟女穆斯林握手,於是Selma的母親Aya伸出手來他也不握,這種喜劇情節是不錯的。

不過為了鋪排大團圓結局,安排Ibrahim跟Nico的哥哥Pepe熟絡起來,到最後Ibrahim想跟銀行借錢,Pepe願意做擔保人,Ibrahim很感動,就容許Nico跟Selma交往了,這個情節好勉強,只比車禍失憶或白血病好(誤),但教學用的故事來說就算了,不會期望是甚麼偉大作品。

最近在讀Kata Lomb的《Polyglot: How I Learn Languages》,她主張多推論猜想,少查字典,因為用腦猜想才容易記住。我向來覺得少翻譯比較好,讀了她的討論更加下定決心能看原文字幕就不看英文字幕,能不看字幕就不看字幕,覺得真的向難度挑戰就自然會進步。

可惜這個故事只到B1, 要繼續看下去就是2011年拍的Jojo sucht das Glück,畫質只到480p。

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

《伊朗式英雄A Hero》抄襲案

從波斯文老師處聽到《伊朗式英雄》被告抄襲,原告是Asghar Farhadi的紀錄片課程學生Azadeh Masihzadeh,說他抄襲了她的影片《All Winners, All Losers》

看完兩片,我覺得不能算抄。報紙有報導過事件,電影跟紀錄片的處理不算相近,故事複雜得多。

《伊朗式英雄》跟紀錄片的共通點是:主角是色拉子離婚技工,欠債坐牢,(說自己)拾到錢還給物主,監獄拿來做榜樣。

不同處是:紀錄片中,主角說自己欠債原因是因為前妻拿取巨額禮金後逃往外國,紀錄片中始終找不到被還錢的物主,主角出爾反爾,看來有點不可信;電影中主角因為書法沒有市場,借錢跟朋友搞生意被偷取資本,妻子親戚是保證人,要替他還錢很大損失,於是告他欠債讓他入獄,戲中主角是比較簡單的人,沒有講大話,劇本加上家庭和女朋友的故事去製造很多兩難,社交媒體的角色、兒子的語言障礙、債主的角度也是重要設定。

Entertainment Weekly說:
//Farhadi taught a workshop in 2014 where he assigned the students to go and find stories about local heroes. The real-life Shiraz story that served as the basis for A Hero and All Winners All Losers had already been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websites, and local TV. Farhadi selected the story as the subject of these student sessions, and Masihzadeh completed her documentary as part of the workshop.//

如果這個題目根本是Asghar Farhadi定的,就更不能說他由紀錄片得到靈感了。

Asghar Farhadi下一齣電影應該拍這個故事,好有潛質。

2022年5月22日星期日

香港人真係好需要性教育,尤其是個醫生

同人傾起覺得例行都應該做下性病檢查,上網查見到政府社會衛生科可以免費做,各區都有診所。諗住係咪要等好耐,結果嗰日去到係一登記就有得睇。

但個醫生講野都幾無厘頭,問上一次性行為係幾時,跟住問同邊個,點解做性病檢查。問同邊個真係覺得關你鬼事,係咪expect我同你講同嫖客做所以要檢查?其實與其咁問,係咪不如問下有無發生過咩覺得有風險嘅行為,同埋提醒如果受性侵應該搵咩機構求助?

入去brief完就出返去等一陣,再入去抽血同俾個尿液樣本樽你。

最搞笑嘅係三個禮拜後覆診睇結果,個醫生話:「你可以放心喇,所有測試都無事。」

我心諗,我例行檢查下啫,你講到我好擔心咁做乜?

但無報告可以攞走,如果要書面要俾錢申請返。我無記錯嘅話係驗左梅毒、淋病、愛滋、衣原體、滴蟲。

同朋友講起政府有免費性病檢查,佢地都問係咪去家計會做,搞笑嘅係家計會驗梅毒同愛滋反而係要收錢$250。

大家都可以得閒做下。

PS.朋友話佢男友話自己(之前係)A0唔使做,我話佢可能A0但接受過性服務呢,0係計拍拖架嘛?咁根據定義都應該係A0喎。

2022年5月18日星期三

母親節特備性教育節目之女性高潮

跟朋友講起法劇Standing Up的一幕,兩人上床時女角用手刺激陰蒂,阿爾及利亞裔男角說他第一次見女人這樣做,覺得這樣顯得自己多餘。 我說:「多數女人不能單從陰道性交得到高潮不是常識嗎?」

其實不是。

想來也對,本人絕非閱人無數,但有限的取樣中也有很多人不知道這一點。

有趣的是男角是阿爾及利亞裔移民後代,不知道有沒有人會抗議這個橋段將東方男人定型為缺乏性知識。埃及保守男人連女人叫床也不容許(廣告時間:請買本人著作《埃及男女:政治不正確的中東觀察》),這個「定型」算客氣的了。

2015的美國調查顯示:

//While 18.4% of women reported that intercourse alone was sufficient for orgasm, 36.6% reported clitoral stimulation was necessary for orgasm during intercourse//

只有不到兩成的女性可以從陰道性交得到高潮,三成多需要陰蒂刺激。(其餘的不知道,想知道的可以自己去看,我只需要一個支持我的數據,成功或想成功的學者是不會看完整篇文章的。)

了解到插入的效果十分有限後,愚夫會自尊受創,醒目的男人會學得比女人更懂得刺激陰蒂。為甚麼很多男人只有在插入的時候,才能得到成就感?難道只有陽具是男性存有(Being)的一部分,手指和舌頭不是嗎?女性跟你在一起的時候有高潮,就應該有成就感和參與感,而不是一味大力抽插然後像坐巴士/行山一樣不停問到了沒有,問得女人不耐煩後給你一個假高潮,於是得到一個假的成就感,正是求仁得仁。

母親節人人說甚麼母親很偉大,要尊重女性;我說:尊重女性,從了解女性高潮開始。

2022年5月5日星期四

《Reading the Qur'an》新書發佈會+音樂會

《Reading the Qur'an》新書發怖會+音樂會
2022年5月7日星期六晚7點至8點
理工大學西九校園N203
音樂表演+新書介紹+訂購取書
表演預告:
https://youtu.be/SeYtJKxyvr8

我會唱三首歌,其中一首是Sayed Darwish的elHashashin,意思是大麻友,歌曲寫於1918年,當時埃及的風氣跟五四運動的時代差不多,都是批評社會不公、反對殖民、高呼救國,但Sayed Darwish的歌很有趣,歌曲氣氛跟主旨很遙遠,整首歌是大麻聚會的興高采烈,到最後才說如果埃及變好就沒有人會吸大麻了。

表演片段:


來不到的朋友可以網上購買:
CUHK Press
Book Depository
Amazon

2022年4月20日星期三

姊弟戀

今日同大家分享下人生哲學。我想討論「姊弟戀」。

我唔係幾認同「姊弟戀」呢個講法,你唔會聽到有人話「兄妹戀」,叫得做「姊弟戀」就係覺得奇怪或者不道德,好似「忘年戀」、「爺孫戀」、「師生戀」咁,因為大家覺得正常配搭係男大女細或者同齡,女大男細就唔正常,因為男人要大過女人,搵多啲錢,讀多啲書,飲多啲水……同埋男人無論幾歲都最鍾意十八歲嘅女人。有人話男人遲熟啲,搵個大啲嘅男人相處得舒服啲,呢個我唔認同,係二十歲初出茅廬嘅女仔易呃啫,中佬失控咪仲恐怖,男人幾歲都係要諗辦法manage架啦。

讓數據說話,女性預期壽命比男性大(大約)六年,女人預期壽命係八十幾歲,男人大概八十歲。如果女方細過男方幾年,好大機會喺七十頭嘅時候,要照顧一個七十中尾病緊嘅男人,然後佢八十死咗,你就要自己活到八十幾歲,即係絕大多數情況係你要照顧男方老病死,到你老病死嘅時候佢就已經走左。現實中都真係經常見到咁樣,真係好慘。社會上認為係理所當然,但對女人來講咁唔著數嘅野,大家千祈唔好中呢個騙局。統計上來講,男方細過自己六年,都只係好可能同年死咋。

所以,姊妹們,如果真係想搵個男人「白頭偕老」,而唔係照顧人地終老,係應該搵個細過自己嘅男人,「姊弟戀」先係王道。

2022年3月7日星期一

博主新書《Reading the Qur'an》

Buy here:
CUHK Press
Book Depository
Amazon

About the book:
Is Islam necessarily against women’s rights? Is Islam at odds with liberal ideals? Dr Alicia Lie argues that neither is true, through a carefully argued textual discussion of the Qur’an.

The aim of Reading the Qur’an is to rethink Islam and to fight extremism. Dr Lie argues against liter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Qur’an and puts forward a methodology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key religious text.

The gist of Dr Lie’s argument is that many of the Muslims who follow doctrines derived from the Qur’an and the Hadiths have not given enough consideration to the issues involved in interpreting these texts. She gives textual evidence that Qur’anic passages were not intended to be perfect guidance suitable for all places and all times, and argu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in following Islam.

In her Introduction [Chapter 1] she explains the motivations for writing the book.

In Chapter 2 she argues that Islam needs reformation, that we urgently need to fight against regressive trends.

In Chapter 3 she sets out her principles for a different reading of the Qur’an. She puts forward a methodology for interpreting the Qur’an, consisting of five principles, namely uncertainty, non-literality, contextuality, individuality, and rationality. She argues that there are many uncertainties surrounding the exact meaning of many passages in the Qur’an and the Hadiths (records of prophet Muhammad’s words and actions), so for the avoidance of error people should be given maximum freedom. We should leave it to Allah to judge them at the last judgement. Lie contends that religious texts are often allegorical, because the subjects discussed are frequently beyond the experience of their readers. We cannot take such passages literally in contemporary life. She stress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Islamic texts. She argues that one should critically and independently review religious texts, not accepting the views of religious scholars or officials blindly. Lie argues that one should reach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Islam by means of modification and extrapolation, to decide which are key tenets and which are age-specific and non-essential.

In Chapter 4, Lie reviews passages in the Qur’an that have to do with the main tenets of Islam and reaches liberal interpreta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she has already given in Chapter 3. She argues that the main criterion for being a Muslim should be moral action rather than a confession of faith.

In Chapter 5, Dr Lie reviews passages in the Qur’an that have to do with women, giving interpretations and unearthing passages compatible with feminism and gender equality. She contextualises the Qur’anic passages about women and argues that we should act in the spirit of improving women’s status rather than follow exact but obsolete practices found in the Qur’an.

These arguments culminate in a discussion of liberal reform in Chapter 6. Here, Dr Lie argues that we should leave judgment to Allah and take for the guidance of our lives those passages in the Qur’an that are the most spiritually exalted.

In the last chapter, Chapter 7, Lie talks about the concept of philosophical religion. She argues that if we follow the position of the book, then there would be a rebirth of religion, including Islam.

2022年3月4日星期五

Google翻譯的bug

大家會唔會學新語言嘅時候令到原先識嘅語言難左recall?有冇諗過用咩方法可以解決或者減少呢個問題?

我學完阿拉伯文之後,法文德文冇乜溫,大概都睇得明,但要講嘅話係好難搵啲字出嚟,硬係諗到阿拉伯文。其實有時諗廣東話都只係諗到英文或者阿拉伯文。

依家學波斯文,好驚擾亂阿拉伯文。

*****我是分隔線*****

之前講過學不同語言有排擠現有語言的風險,想到問題在於腦中字詞資料庫橫向聯繫不強,因為學語言時明白意思就不會翻譯成別的語言。於是想到應該做多語言的生字表,增強不同語言詞彙之間的聯繫。

但不想自己寫,想找現成的。可是現成的多語言字典通常是幾個歐洲語言,網上找到的生字表要整合也很麻煩,想到用Google翻譯將網上找來的生字列表同時譯幾個語言再改正,發現Google試算表有翻譯功能,函數式是例如 =GOOGLETRANSLATE(A1, "en", "zh-tw"),於是可以自動生成多語言生字表,很方便,但當然會有錯。細看錯得很有趣,尤其是親戚叫法中不對應的詞:有些語言有分男女,有些沒有;中文有分長幼,其他沒有;翻譯就會出問題。

記得之前有批評Google翻譯性別歧視,其實反映語料庫(corpus)中常見的組合,是社會上用法如此。為何cousin是表弟?sister是姐姐?half-sister是同父異母的妹妹?耐人尋味。

【阿拉伯文零基礎班】
四月十二日起逢星期二20:15至21:45,共八堂$2200。內容是字母及簡單日常對答。
如果情況許可會在油麻地上課,如果不能就zoom,實體上課而有困難不能到的同學也可以zoom。
有興趣請電郵orioleami@gmail.com

在深水埗吃到北非

在深水埗不只一間文青咖啡廳發現Shakshuka,北非菜色蕃茄蛋,覺得非常奇怪,有間還將Feta cheese搞笑地譯成發達芝士。

Shakshuka來自柏柏爾Berber語言(Berber來自古希臘的「野蠻人」一字,他們自己的叫法是Imazighen),原指「雜燴」。在北非以至地中海東岸都有Shakshuka這道菜色,相信源自利比亞、突尼西亞或摩洛哥。因為有用蕃茄,所以不會太古老,要等歐洲人從美洲帶回蕃茄再帶到北非,起碼遲至十九世紀。

深水埗文青咖啡廳的Shakshuka是怎樣來的呢?我最初猜想是由前法國殖民地傳到法國再傳到香港(突尼西亞和摩洛哥都曾經由法國統治),或由北非移民傳到北美再傳到香港。去Google map看法國咖啡廳的菜單,有些咖啡廳有Shakshuka,但不算多。

再查下去,還有另一條路線:是由北非猶太人傳到以色列再以「以色列菜色」的名義出現在其他地方。維基百科說是因為2012年猶太人Yotam Ottolenghi和巴勒斯坦人Sami Tamimi在英美出的烹飪書《Jerusalem》,於是Shakshuka開始在西方變得常見。Shakshuka早就傳到法國,不過在咖啡廳出現也可能是學英美。

我在埃及街坊小店常吃的Shakshuka只是蕃茄炒蛋,但在講究點的餐廳是濃味蕃茄蓉和半熟蛋。Feta cheese不是原有材料,但有些版本會加其他東西如矮瓜和Feta cheese。Shakshuka真是很適合拿麵包沾來吃,怪不得受歡迎,但請不要叫「以色列菜色」。

【阿拉伯文零基礎班】
四月十二日起逢星期二20:15至21:45,共八堂$2200。內容是字母及簡單日常對答。
如果情況許可會在油麻地上課,如果不能就zoom,實體上課而有困難不能到的同學也可以zoom。
有興趣請電郵orioleami@gmail.com

2022年2月20日星期日

比中國速度還快的阿富汗速度

郵遞是政府的功能,郵票是政權的象徵。小時候集郵不懂,讀過歷史再看郵票就有趣得多。

上回提到阿聯酋的前身「停戰國家Trucial States」曾經亂印郵票賺錢,被稱為dunes沙丘郵票,也門、阿富汗也有做這門生意。不過在大家心目中阿聯酋的形象是土豪,阿富汗則是窮撚,所以亂印郵票也很合理。

我們先來溫習一下阿富汗近年歷史:1978至1989年是共產國家,之後打內戰,1992年是伊斯蘭統治,1996年起是塔利班,2001美國入侵,2004年建立政府,到2021年又是塔利班。

阿富汗在共產時期已經很多連郵戳都印好的郵票,感覺很假,1990年代亂起上來就更多,1999年就有十二生肖面譜郵票,看來是專賺(騙)中國人錢的。生肖郵票的賣點在十二年才儲到一套,一年出完十二生肖是甚麼玩法?

塔利班在2000年對萬國郵政聯盟表示1989年之後印製的郵票都不予承認。2004年美國扶助的政府則宣佈2000年的眾多郵票為非法。

2022年2月16日星期三

「頭上長角」是甚麼意思?

過完情人節元宵節,黑暗一點,講一個殘忍社會的故事。

馬哈福茲 نجيب محفوظ 在一九四五年出版的小說《新開羅 القاهرة الجديدة》,其主角自認沒原則沒道德,以為會成功,卻發現沒原則沒道德的人多的是,但別人除了沒原則沒道德,還有錢有關係,而他就甚麼都沒有,只有學位。父親中風,再沒有能力供養他。但當時埃及人浮於事,職位要買或認識人才能找到。

他走投無路,幾乎要捱餓,終於有同鄉給他工作,條件是娶上流人士的情婦,住在一起,假裝正常夫婦,為上流人士作掩飾。

主角到結婚時才發現,情婦原來是他一直迷戀的鄰居美女,鄰居美女原本跟主角的同學拍拖,但主角的同學是中產左翼,要她讀大學後有工作再結婚,不懂鄰居美女家境差,母親以前是妓女,父親賭錢輸光母親的積蓄,開始打女兒的主意,一直替她扯皮條,想把她賣給有錢人。鄰居美女也不想捱到大學畢業,最終禁不住上流人士的追求成為其情婦。

她跟主角結婚後上流人士每星期來探她,主角要先行離家,讓出地方給他們二人相好。

主角以為自己受到如此屈辱總算踏上成功之路,當上流人士的秘書,打進權力圈子,往來無白丁,誰知上流人士在政治鬥爭中輸了,嚇到主角魂飛魄散。雖然結果上流人士仍調職高位,但調職時主角跟最初介紹工作給他的同鄉爭位,同鄉懷恨在心,通知上流人士的妻子來捉姦,因為上流人士是靠妻子家的勢力,於是一切煙消雲散。

小說在一九六六拍成電影《開羅三十 القاهرة ٣٠》,其中經典一幕是主角站在獸頭前面,彷彿頭上長了角,應了阿拉伯文俗語用「有角 صاحب القرون」來代稱妻子跟別人上床的男人。

大概男人名譽長在頭上,所以妻子出軌這件事,阿拉伯文和中文都用了頭飾去命名。

2022年2月2日星期三

虎年說虎

虎年大家都講老虎,不如講下虎字詞源。學語言時很喜歡追溯字源,不是為了冷知識或背生字(雖然有幫助),而是因為那是隱藏在日常語言中的交流史。

老虎分佈(圖片來源):
歐洲沒有老虎,老虎歷史上的活躍範圍主要是南亞至東亞。英文tiger一字其實跟Tigris底格里斯河有關係,以為只是巧合長得像,原來不是:

蘇美爾文idigna,推斷來自*id (i)gina流水/水流湍急的河,相對於水流慢的幼發拉底河,傳到埃蘭文(Elamite)tigra(以上來自維基),到古波斯文tigra,指底格里斯河、水流湍急的河,有微細分別的近似字(見下圖)意思是尖,傳到古希臘文Τίγρις,指快、底格里斯河,再到英文Tigris指底格里斯河、tiger指老虎(快的動物)。所以底格里斯河跟老虎兩詞看來同源,不過中間的關係並非完全清晰。可參考《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ersian , English and other Indo-European Languages》第448頁:
阿拉伯世界也沒有老虎,阿拉伯文中老虎叫ببر babr,來自波斯文。

順便講獅子:東亞沒有獅子,獅子歷史上的活躍範圍由南亞、西亞至非洲,漢文「獅」字很可能來自波斯文。大概成書於公元前三世紀的《爾雅》有「狻猊」一詞:「狻猊,如虦貓,食虎豹。」公元四世紀郭璞註:「即獅子也。狻音酸,猊音倪。虦,音奸,文淺毛也。」狻猊通常追溯為梵文sinha(新加坡Singapore就是simha「獅」加pura「城」)或中古波斯文sharg,後來簡化為獅;另有說「獅子」一詞另外來自吐火羅文(也是屬於印歐語系,見圖)。今日波斯文叫獅子做شير shir。

獅子分佈:
Douglas Q. Adams的《A Dictionary of Tocharian B》第723頁:
祝大家虎年龍精虎猛,心想事成。

2022年1月26日星期三

阿聯酋黑歷史之曾經窮到要印郵票呃錢

「沙丘」郵票很多這種油畫。

今日講起阿聯酋大家大概想起石油、土豪,但原來在集郵界,有所謂Dunes「沙丘」郵票 [1],說的是六七十年代阿聯酋的前身裡面比較貧窮酋長國專印來賣給集郵者的郵票。(今日的阿聯酋,1971年前叫「停戰諸國」Trucial States,因為它們跟英國在1820至1892簽停戰條約,成為非正式的保護國。)

話說1963年前,「停戰諸國」郵政由英國管理,到1963年英國將郵政交回當地管理,於是美國郵票商人Finbar Kenny看準時機,在1964年跟Ajman和Fujairah等酋長國簽約取得郵票專賣權,專出當地不使用的紀念郵票,如裸體畫、冬季奧運等,連郵戳也是印好的,賣給不懂行的集郵愛好者,年紀大的集郵者小時候多買過這種郵票,說起來也是童年回憶。[2] 阿布扎比因為找到石油,就沒有做這種丟架生意。

因為Ajman和Fujairah等地方位於阿拉伯半島沙漠地區,於是這種郵票就叫「沙丘」,其後別的窮國亂印郵票,類推也叫「沙丘」。不知道這種叫法算不算辱阿(拉伯)?

不過亂印郵票總好過亂印鈔票。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unes_(stamps)
[2] https://www.stampboards.com/viewtopic.php?t=58104
更多「沙丘」郵票圖片:
https://ar.wikipedia.org/wiki/طوابع_الكثبان_الرملية
印波斯王室不算過分,這套我蠻想要。
也門的「沙丘」郵票。

埃及到底有多少人得過Covid-19?

跟朋友討論埃及到底有多少人得過Covid-19,埃及最新的總數字是四十萬宗,但肯定低於真實數量。想起有估計方法是用比往年多的死亡人數(excess death)來看有多少人是死於疫症但根本沒化驗過。找到《經濟學人》由武漢肺炎開始截至2021年6月的數字,埃及死亡人數比正常死亡人數多了二十萬。

如果當這些都是因疫症而死,然後當死亡率是2%(感染個案高的國家多是1.x%,有些國家特別高應是只驗了重症),則感染數字是一千萬;埃及人口是一億,即是10%(截至2021年6月)。美國到現在的曾感染人口比例是17%(應該也低於真實),以埃及的防疫方式,應該差不多。

2022年1月16日星期日

旺角舊時光

在旺角遊蕩時發現好旺角購物中心,是個專賣錢幣和郵票的小商場。小時候有逛荃灣的集郵店,錢幣就沒怎麼留意。商場有地下至三樓共四層,先搭電梯上三樓,店鋪都是以香港和中國錢幣為主,但有一間將各國收藏放在冊子中塞滿了四面牆上的書架,弄得像檔案館一樣,很有系統。問過彵後取下中東國家的冊子,沒甚麼特別,殘舊得來年份也不早,似是旅行剩下的零錢。但見有張埃及1940年的一毫子(見圖一、二),品相不錯,只是幾塊錢就買來開心一下,上阿拉伯文課也可以用。
於是又想不如買些香港早期錢幣做教材,就挑了些不值錢的日本軍票和戰後一分錢,貴就不捨得亂派給學生看。看看其他收藏,有利銀行的香港地圖一百元蠻漂亮,為甚麼不多做這種設計?對這間銀行完全沒印象。大概因為發鈔年期短,只由1959年至1974年,六十年代的紙幣價錢也過千了。回來查網上資料,有利銀行原為The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 London and China,開業於孟買,1959年由滙豐銀行收購才改名有利銀行Mercantile Bank Ltd,到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滙豐銀行就售出有利銀行以擴展海外業務。

問店主伯伯店子開了多久,他說六十歲退休開始開店,至今十多年。退休做這種興趣小生意真是不錯。

逛逛逛逛到地面,門口的姨姨問我找甚麼,我說找香港早期錢幣做教材,不用罕有新淨,要年期早價錢平。她就說拍年代電影時道具組也會來買舊紙幣,我還以為會自己印,但想想也合理,殘舊的紙幣並不貴,比自己印方便和真實,也可以避免被控持有偽鈔。跟她買了一張1941的十元,因為殘破只要九十,保存得好的要二三百。其實歷史教材應該舊點更有歷史感,挑太新反而像仿印的,跟收藏家的取向不同,但新舊對比時要忍著不貪新也不容易。

跟她聊著聊著有個小伙子經過,她就說:「我們這裡不是只做生意,大家都互相認識,像他中學就來玩,買買賣賣,年輕人懂上網放售,比我們有門路賺錢,現在長大了的珍藏比我更高階了。」
「哪裡哪裡。」說著卻從袋裡「潛」出一張特殊軍票(圖四、五),話說日本投降後香港政府怕不夠現鈔流通,於是將剛做好的軍票印版加工,加上「香港政府一元」字樣,但後來在滙豐銀行金庫內找到一批戰前貨幣,加上英國空運的新鈔,就沒有用這批軍票,照理說是被銷毀了,但還有些神秘流出市場。他是在日本買回來,又說香港的紙幣鑑定公司一向不鑑定這種軍票,但忽然又接受,於是他就鑑定了,會拿去拍賣。然後他又從袋裡「潛」出一張錯體紙幣,編號印歪了,十分罕見,果然是專玩高階珍藏。他聽到我來找教材還送我一個1901年的五仙,真是十分淳良。這裡錢來錢往但大家當是興趣,很有旅行尋寶的感覺。

逛完這些順便去旺角的樓上書店,才發現序言上面有一家舊物店,賣美國法國的舊首飾手袋等,真是很配合本人的浮誇復古風,跟店員小妹妹聊天講起喜歡1920、1930年代的晚裝,她說會上網買舊晚裝來收藏,好瘋狂。項錬是在店裡買的,大家說買不買這個毫不實用的手袋好?

PS 回家返箱倒櫃找到伊朗旅行剩下的零錢,現在看得懂上面的字詞老懷安慰。

-----
中東貨幣名字考
https://mustashriqa.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html

有利銀行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rcantile_Bank_of_India,_London_and_China

【香港錢幣歷史】戰後急就章,1,000円軍票「加條刪除線就用住先」?
https://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7/03/31/156232

MAN Numismatic
https://www.facebook.com/MANnumismatic/

2022年1月13日星期四

叫雞都要用波斯文

讀《塘西花月痕》第一節「叫『老舉』一般規矩」:

「塘西叫『老舉』的初步手續,必須寫局票⋯⋯每張局票的代價是一元,俗稱『揩』銀⋯⋯妓女趕不及來『埋席』,損失『揩』*銀,是滿不在乎的,她們更喜歡客人『賒揩』,變為熟客,到了時節(端午,中秋,冬節及過舊曆年)才派單客人清找 ,除多給之外,(例如三、四十台,當然給以五十元,不會照給三、四十元的)尚希望賞賜『白水』(即「貼士」之意,來源不可考,白水是「泉」字,周禮有泉府之官,泉者錢也,但這裏「白水」的取義,未必出自這個典故,如此古雅)或送贈衣物。」

一讀到「白水」意指「貼士」,就想起بخشيش bakhshīsh,「小費」,在埃及經常用到這個字,來自波斯文بخشيدن bashīdan,意思是「贈送」、「原諒」;波斯文日常用語ببخشيد bebakhshīd,「不好意思」,也是來自這個字;英軍俗語buckshee,「後備物資」,原意是「容易」或「免費」,源頭一樣。

bakhshīsh這個字由北非、東歐到印度都用,還一度傳播到香港煙花之地,真是無遠弗屆,可見是不同文化溝通的主要範圍,不知道是由南亞嫖客還是英軍嫖客傳過來的?又不知道這個問題算辱華、辱波、辱印,還是辱英?

*「揩」或作「階」,有說讀kai,似是來自card。

2022年1月11日星期二

在摩星嶺聽音樂會

【賽馬會樂.憶古蹟第五場音樂會】5.12.2021(日)音樂會及古蹟導賞
拉威爾: F大調弦樂四重奏(第一樂章)
舒伯特: A小調鋼琴及琶音琴奏鳴曲,作品821,為大提琴編寫(第一樂章)
布拉姆斯: F小調鋼琴五重奏,作品34(第一樂章)
格拉祖諾夫: G大調第三弦樂四重奏,作品26(第四樂章)

演出者︰(小提琴)李貞熙、戚耀庭、蔡君楊、周業瑋; (中提琴)沃爾夫、黃立恆; (大提琴)李垂誼、卡爾妮; (鋼琴)張緯晴

在摩星嶺歷史遺址上加建的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聽室樂,聽眾人數很少,少於三十人,接近「室」樂原意,聽樂器真音色,有拉琴時被聲波震動的感覺,非常享受。Arpegionne的高音有點粗糙,一聽覺得不夠力,但也可能是用羊腸線的關係?低音超好聽。

音樂會前有古蹟導賞,幾首曲目還要在不同場地,工作人員跟聽眾是幾比一,從商業角度看要票價超貴才能回本,現在是靠資助,不過管弦樂團甚麼的也是沒能力自負盈虧。比較「商業」的是不彈整套曲目,只彈有名樂章。

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的玻璃建築從內可看無敵海景,外貌則跟古蹟不太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