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星期日

無聊考證系列之榛子與威尼斯

威尼斯由中世紀起是歐洲跟地中海東岸做生意的門戶,很多阿拉伯詞彙是經威尼斯傳到歐洲,例如arsenal 兵工廠來自دار الصناع daar aS-Sinaa' 工廠,被他們當d'arsenal來拆;tarif 關稅來自تعريف ta'riif 通知。

在阿拉伯文中,威尼斯(البندقية al-bunduqiyya)與榛子(بندق bunduq)長得很像,於是想是不是因為榛子由威尼斯商人帶到阿拉伯世界所以兩字相似。查了一輪,發現原來兩者的來源如下:

威尼斯(البندقية al-bunduqiyya)這個字大概是來自buon ducato,意思是「好的公國(公爵領地)」,阿文維基說是「美麗的公國」應該搞錯了。

榛子(بندق bunduq)找了一會在《伊朗百科全書》找到,是來自希臘文Pontikón [káryon],指來自Pontus(小亞細亞北部)的堅果。直到今天土耳其仍是全球出產最多榛子的地方。

榛子跟威尼斯拉不上關係,跟意大利最大的關係則是製造Nutella和金莎朱古力的公司Ferrero買了全世界四分一的榛子,甜死人的Nutella阿拉伯人當然很喜歡,他們會用來做各種甜品。

另外,步槍在阿拉伯文也長得很像,叫بندقية bunduqiyya,因為子彈也叫榛子(بندق bunduq)。槍的名字從堅果派生,感覺有點兒嬉,太過可愛,怪不得阿拉伯世界積弱。

所以結論是榛子跟威尼斯沒有關係,長得像只是巧合。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我的網上課程︰阿拉伯文教室

2020年11月6日星期五

《我不是Ban Jin Lian》

朋友告訴我有新的中文小說譯成阿拉伯文。每次看中譯阿的東西都像猜謎一樣,人名先變成漢語拼音再轉成阿拉伯文比喬裝式化妝還難認,於是先看題目,心想《中國式離婚》是甚麼小說?看內文介紹知道小說本名是《我不是Ban Jin Lian》,看到Ban Jin Lian也是一頭霧水,直接問Google,它給我一堆《半斤八兩》的影片之後倒是找到維基的英文Pan Jinlian(潘金蓮)頁面(阿拉伯文沒有p音),於是才知道是劉震雲的《我不是潘金蓮》。話說如果他的小說不是有改編電影,都沒有聽過,以前好像看過《手機》和《我叫劉躍進》的電影版。原來他在阿拉伯世界有點名氣,找他的名字是有介紹的,有幾部小說已經譯成阿文。

這封面真是很唐人街。
-----

我的網上課程︰阿拉伯文教室

2020年10月31日星期六

語序



上課講起標準阿拉伯文的語序「謂主賓」(VSO) ,通常覺得很難適應,因為大家的主要語言是中英文,容易覺得「主謂賓」(SVO)是最合理的語序,其實只是習慣使然。

據統計,不同語言間最常見的是「主賓謂」(SOV)語序。當然也可以質疑如何統計才合理,為甚麼不是計使用者數量?歷史上的語言如何計算?等等等等。如果可以做實驗,可以讓嬰兒重新發展一個語言來看看哪個比較符合人腦或邏輯?

撇開數量不討論,只論「天然合理性」——如果有這回事——我也可以認為「謂主賓」(VSO)的語序很合理,因為動詞常是最主要的資訊。 另一方面,使用「主賓謂」(SOV)的語序,將動詞放在最後亦很合理,因為當動詞在最後出現的時候會覺得很有分量,講清楚了整件事。 除此之外,綜合語(如屈折變化多的語言)的語序會較自由,因為不用靠語序去標明是主語還是賓語。

所以追到最後就是講得多習慣了就好。

-----
我的網上課程︰阿拉伯文教室

2020年10月12日星期一

嫉妒之眼

中東地區普遍相信別人的欽羡與妒念能毁壞你的東西,所以稱讚任何東西時都要講「如真主所願」,以求保護受稱讚的人或物。這件事情叫妒忌,或「眼睛」,大概是妒忌的眼光吧。

上阿拉伯文課時老師說他很相信,經常遇上這樣的事情,例如牆上掛了好看的裝飾別人一讚好看就掉下來。他又問我們有沒有試過別人一讚甚麼東西就弄壞,我們都覺得有點荒謬,說從來沒有。

近來終於有了(甚麼心態?),不久前朋友來家裡聚會,她看見黑色書架上掛的同色拖板(接線板)說:「嘩你居然找到黑色拖板,還有USB插孔的,不錯不錯。」

第二天,USB插孔就燒了,還跳了總掣。

其實拖板上插著的充電線有一個分插頭是壞的,所以大概是因為線的問題所以燒了,但線已壞了一段時間了。

如何避免這種不幸的事情發生?根據伊斯蘭教,正確的方法就是稱讚任何東西時都要講「如真主所願」。但民間還盛行另一個方法,就是掛眼睛作保護,以眼還眼;另一種辟邪物就是法蒂瑪(穆罕默德的女兒)之手:五指併攏,掌上有眼,這隻手猶太教徒叫米利暗(摩西的姐姐,跟瑪利亞是同一個字)之手,基督徒叫瑪利亞之手。

【生字時間】

حسد Hasad
妒忌

عين ‘ain
眼睛

ما شاء الله maa shaa' allaah
如真主所願

يد فاطمة yad faaTima
法蒂瑪之手

圖:取景於Mosaic Art Studio Hong Kong

2020年9月3日星期四

中東貨幣名字考

埃及鎊,拉丁字母簡寫L. E.,一直沒有深究全寫是甚麼,讀拉丁文時看到libra也解重量單位鎊,我原本以為libra意思只是天秤(因為天秤座叫Libra),知道也指重量後,立刻想到應該也傳到法文(因為埃及除了曾受英國管治,受法國影響也很大),果然L. E.來自法文livre egyptienne,livre就來自拉丁文libra。

然後就想到土耳其里拉lira,果然也是來自拉丁文libra。

巴林、伊拉克、約旦等國使用的貨幣單位دينار dinar第納爾,也來自拉丁文denarius,經拜占庭帝國傳到阿拉伯世界。denarius在古羅馬最初有4.5克銀,後來跌到3克。公元七世紀末倭馬亞王朝開始鑄造4.25克的金幣,名為دينار dinar。

阿聯酋使用的貨幣單位درهم dirham迪拉姆,則來自希臘文δραχμή drachma。波斯薩珊王朝先取用此名,倭馬亞王朝跟隨,鑄造約3克的銀幣。

阿拉伯文中,埃及鎊叫جنيه jinaih(埃及話gineh),來源是Guinea,英國金幣的名稱,叫Guinea是因為曾經很多鑄造金幣的金來自西非國家Guinea畿內亞。(英文中實驗動物的代稱Guinea pig大概也是因為傳言來自此地而得名。)

一百分之一埃及鎊,英文稱piastre,歷史上是西班牙銀圓的別稱(25克銀幣),奧斯曼帝國取用此字後其貨幣貶值,故在中東作為貨幣的細分單位用,在埃及是一分錢。一百分之一埃及鎊的阿拉伯文叫قرش qirsh(埃及話ersh),來自奧斯曼帝國的قروش kuruş,名稱源自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威尼斯貨幣denaro grosso(gross意指大或重),原是2.18克的銀幣;但奧斯曼帝國的kuruş在十七世紀未最初出現時反而是大銀幣,應有廿幾克。

伊朗、阿曼、也門、卡塔爾、沙地等國用的ريال rial/riyal 里爾,來自西班牙貨幣單位real,3.195克銀幣,real與royal皇家同字源。八個real相等於一個西班牙銀圓。

以色列shekel/sheqel,希伯來文原意謂重量,阿拉伯文中的ثقل(th-q-l 重負)同源。這是聖經裡出現的舍客勒,是以色列在1948年立國起復古地使用的。在當地付錢總是覺得在演古裝片,雖然其他地方的貨幣名也可追溯到古稱,但這有忽然找個古代貨幣來用的感覺,覺得怪怪的。

另外,dollar這個字源自Maria Theresa thaler,是1741年起在中歐鑄造的貨幣,23.39克銀幣,曾在阿拉伯半島流行,沙地、卡塔爾、阿聯酋的貨幣起始幣值都是基於Maria Theresa thaler,所以都是相等於大概廿幾港元(近百台幣)。

2020年7月9日星期四

明知故犯

以前覺得長篇小說是最成熟的敘事體裁,因為最能投入,猶如另活一回;現在卻覺得篇幅短也不一定及不上長篇,有時只是一個轉折已經心領神會了。

眾多希臘神話中,哲學著作最常提起西西弗斯(Sisyphus),他無止盡地推石上山,快到頂時大石立刻又回到山下,彷彿人世間的努力,就如西西弗斯一樣徒勞無功。相比起西西弗斯,我卻更為伊卡洛斯(Icarus)的故事所觸動:

克里特島的國王命令工匠代達羅斯(Daedalus)建造迷宮給牛魔王米諾陶(Minotaur)居住。迷宮建好後,為免洩露迷宮結構,代達羅斯及其兒子伊卡洛斯也被關進裡面。為了逃出迷宮,代達羅斯以蠟黏合羽毛製成翅膀,兩人各自戴上後,便飛出迷宮。行前,代達羅斯告誡兒子,不要飛得過高,因翅膀中的蠟,會被太陽的熱力所熔化。伊卡洛斯唯唯答應,到飛行時,卻由於空中風景太新奇壯觀,看得得意忘形,越飛越高,越飛越高,於是忽地蠟翼熔掉,墜海而死。

莫名地喜歡這故事,想想或者是因為有一種接近希臘悲劇的宿命感,但又不是命運的錯。錯在明明早就知道後果,當下卻總是明知故犯,一頭撞進去。

人生就是一場明知故犯。

2020年7月6日星期一

阿拉伯字母咭

當你以為已經夠崩壞,一切都可以更崩壞。那就看它如何崩壞吧。

很奇怪,原來選字的過程也算是寫作,可以抒發情緒。



2020年7月3日星期五

清真婚戒


我在埃及時,常在無名指戴白金戒指裝作結了婚,為免被煩。

甲朋友說:「可是我們結婚戴金戒指,銀的看來不像。」

我說:「原來你們這樣想?這是白金戒指,比金貴呢。」

乙朋友說:「嗯,穆斯林兄弟會或其他『虔誠』的男人會戴白金飾物,因為聖訓說男人不能戴金。」

我:「哦?如果聖訓說不能戴金,那戴白金就可以?太取巧了吧?」

丙朋友:「沒說不可以的就是可以啦,哈哈。」

2020年6月19日星期五

男人管理學

《管理學速讀本》
作者:郭敏清(網誌《小收煞》作者)

一向是《小收煞》的忠實讀者,見Auntie(她慣用的自稱)賣舊作立刻搶購。

講管理學的人常給我一種或智障或銅臭或兩者兼而有之的感覺,但讀這本書講了一些管理學中有比較有意思的派別,幫我搞清楚平時道聽塗說的管理學理論,她的分析一如網誌上般鋒利。

裡面提到的Charles Handy的著作和《經濟學人》記者寫的《The Witch Doctors: Making Sense of the Management Gurus》都有興趣一讀,查找時發現後者的新版改成《Masters of Management: How the Business Gurus and Their Ideas Have Changed the World―for Better and for Worse》,不知道書名是不是怕得罪人所以改了。

交收時她跟我說:「買書的都是男人,女人暫時只有你一個。」

「怎麼可能,你經常寫女人啊。」我說,還以為她女讀者比較多。

「男讀者說喜歡看我講女人的文章,因為想知道女人想甚麼。」

那可能女人更想買男人管理學吧。

-----

Auntie: My pleasure.

2020年6月17日星期三

不能說的那個東西


試用按摩枕,女店員介紹時忽然靠近,尷尬地低聲說:「女人買還有一個用途……」

我心想這麼神秘,是當情趣用品用嗎?

「……那個東西來的時候可以按摩肚子。」

正正經經地講「經痛」不行嗎?為甚麼要說「那個東西來的時候」?甚麼東西?撒旦?講了地球會爆炸?我一直不明白為甚麼要這麼扭扭捏捏。

想起以前在網上論壇玩,有人用「名妓」來罵我,實在莫名的荒謬,正所謂「行行出狀元」,做妓女做到名妓應該是值得自豪的一回事吧,算甚麼罵人的話?但在那個人心目中,他一定覺得牽涉到性的話對方就會深深地受辱,羞愧得要躲起來上吊吧。可是我最喜歡讀的其中一本書叫《柳如是別傳》,主角是明末名妓。

其實性交易只是出賣身體,很多工作要出賣良心呢。

【免費性愛】
二零一九年九月時羅范椒芬在電台節目說︰「I heard somebody talking about free sex. I think we have confirmed that this is a true case. I am so sad to these young girls, who has been misled into offering free sex.」

羅范椒芬的「免費性愛」論引起眾人討論。之前雨傘革命時也曾有類似的講法,指佔領者的性關係很混亂。

這種講法背後的性愛觀其實很奇怪。

其實人類社會裡面,男也好女也好,名利外表形象等等,都跟有沒有人跟你發生免費或收費性關係有關。財富能夠使人願意跟你上床,難道就不應該賺錢了嗎?名氣能夠使人願意跟你上床,為此而追求名氣就是「心懷不軌」嗎?

如果示威能使人欣賞你願意跟你上床,於是你去示威,那就表示這個運動是「假」的嗎?有這樣的個案也沒有甚麼,只表示參與社運是受欣賞的事情而已。要求沒有這種情形是對民主運動要求得太高太純潔了,人類一向做無數事情去提高上床的機率,例如努力讀書、努力工作、學手藝、整容……否則就滅絕了,示威者就算有這種打算,又有甚麼大不了?他們是聖母瑪利亞、耶穌,還是佛陀?

六十年代美國反越戰示威,有「make love, not war」的口號,如果大家可以安心make love,not war就好了。

所謂「免費性愛」,就算有未成年的個案,比起強姦的嚴重性也差得遠,羅太為甚麼不關心警方強姦被捕者的傳聞(男警在街上公然非禮已經有片段記錄),卻去關心你情我願的私事?

其道德觀實在匪夷所思。

但後來想想又能理解了,是一種不能講性的觀念,好像大家都是像耶穌那樣童貞受孕的,一講到性就是污穢不堪。於是好像講到抗爭者會做愛就已經抹黑了他們一樣,不知道講到林鄭會做愛算不算抹黑了她?這種奇怪心態就像教會人士面對其性醜聞、社會上面對性侵案(尤其近親性侵)時的態度,以為不講就不存在,不講就很乾淨,結果只是包庇了施害者,令到悲劇不斷重演。

社會上很多問題,都是鴕鳥政策令其惡化的,例如疫症。

【性玩具】
眾志的Youtube上載了兩段討論性玩具的影片,有些人批評說政治頻道不應該放這些不嚴肅的東西。我倒是覺得立意很好:這也是公共事務,因為社會普遍避諱談性,雖然有了互聯網資訊發達,但多數只是給男人看的色情片,很多人的性知識並不足夠,尤其女性如何達到高潮,很多女人自己都不懂,等男人拯救就更沒希望了。(推薦《The Four-Hour Body》,中譯《身體調校聖經》關於性的部分。)

很高興看到新一代的性知識很豐富。人要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身體。女人更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淘汰那些只顧自己的男人、再淘汰/教育那些雖然不是只顧自己但只懂用力然後不斷問你「來了沒」的男人。

這跟普選一樣重要。

2020年6月13日星期六

女人手上的牌


《邊城混亂》(Al Hayba الهيبة)(****):黎巴嫩製作,二零一七。阿拉伯製作中罕有地覺得好看的作品,雖然結尾有點草率。故事關於黎巴嫩接近敘利亞邊境的一個走私家族,其中一個兄弟在加拿大結婚生子後過身,遺孀扶靈歸葬,家族卻扣下其兒子。編劇是庫爾德裔敘利亞人。

劇中人物有說服力,其動機和性格縱橫交錯,描畫出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完美示範越是叢林法則的地方就越是父權和講求家族利益。氣氛有點像《教父》。劇中人常常強調要跟傳統(الأصول)做事,包括:家族互報血仇(الثأر,口語التار),還有妻子兄終弟及。

在這樣的社會,女人也可以有權力,不過是母憑子貴,做太后。

女人會選擇倚靠男人的情況,除了武力保護,就是錢,所以在豪門和貧戶,女人地位較低;而中產者不相上下,不用特別倚靠誰,男女通常較為平等,可惜這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又想起霍布斯的《利維坦》,以海怪比喻有武力的權威,隨時反咬你一口。他講的是政府,其實家族也相似:在叢林法則的社會,倚靠家族的武力保護,家暴的情況亦較多,因為如果家暴比外面的槍林彈雨安全,就會寧可選擇家暴。

阿文劇名الهيبة是故事發生的村落,也解作懼怕、崇敬、地位。

二零二零年本劇拍到第四季,不過Netflix只有第一季。

相關文章:
Netflix香港的阿拉伯及相關影視評鑑(不斷更新)

2020年6月7日星期日

羅馬假期

【我的羅曼史

二零零四年暑期在中大修過夏其龍神父的《拉丁文初探》以求拉高成績,課程只有一個學期,程度很低,只讀簡單句子,那時候不是逃課就是睡覺。

二零零七年發現Orberg的拉丁文教本,大概看到第廿九課就停了,之後主力學阿拉伯文就沒有再讀。

有時也覺得花這麼多精神學語言是不是浪費時間,但用不同語言確實氣氛、音調、概念架構等等都不同,讀古語言就更有通靈之感,反正有趣的活人沒那麼多,還是聽死人說話更有趣。


很欣賞Orberg這套自然進路(The natural approach)的教科書,想寫一個阿拉伯文版本,於是從頭重看。這個時候如果要讀語言應該是溫習德文然後考個證書吧,移民可以多一個選擇;但就在讀拉丁文,又不是可以移民羅馬共和國。

何謂自然進路?全用所學語言去學習的意思,不做翻譯。

有人批評這樣做太理想主義,認為用文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即是每一課學點文法再做翻譯練習)去學習是最快的,尤其是一個只需要讀寫能力的死語言。

我卻讀得很開心,全書有三十五課,內容都很有趣,起初是小孩的簡單對話是非,中間是希臘奴隸講神話故事,後來是大人討論宗教、習俗、哲學等。沒想到這次可以一直看下去,第廿五課開始覺得有點挑戰性,但經過阿拉伯文的折磨/訓練也能堅持下去;跟阿拉伯文相比,拉丁文動詞變化沒有雙數,不分男女,可是時態花款較多。雖然沒完全背下來,但可以靠文法變法表逆推位格或時態。第廿五課開始的內容也更有趣,穿插了不少希臘神話和名言諺語,還引用了《馬太福音》,最後兩課還有一些原典詩文。讀這本書可說本小利大。


讀到第卅一課找到系列中的輔助讀本《人物對話(Colloquia Personarum)》重溫頭廿四課的生字和文法。總共三星期就完成了這本書及第一冊《羅馬家庭(Familia Romana)》。

買書十三年後終於讀完。

這套書進度很快,讀完第一冊是可以讀凱撒的。

【翻譯的不確定性】

Orberg的書一開始借助地圖教地方名和基本生字,然後又用一家人教親屬名稱,盡量靠語境和多餘資訊使人明白生字的意思,再進一步就是在頁邊用拉丁文註解,用同義詞、相反詞對比是常用方式。如果能純粹從基礎概念定義其他字詞,那就有羅素的《數學原理》那麼精采。

當然對懂歐洲語言的人來說根本就有基礎,不算從零開始。

閱讀過程中想起分析哲學家奎因(W. V. O. Quine)的「翻譯的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他說假設一個人類學家到一個部落學習其語言,但從部落成員的所有行為,他也無法分辨gavagai指的到底是兔子、兔子的一剎那存有,還是其他可能性。

如果當是討論語言學習,其實也是概率問題吧,用文法--翻譯方法是比較安全的,可以從翻譯答案判斷學生有沒有弄錯。如果用其他方法就比較容易隱藏誤會,學錯的概率略高,要多作確認。

去年在埃及時的俄羅斯室友曾抱怨語言學校的教師解答不到他的文法問題,於是我問他是甚麼問題呢?

他說:「動名詞的受詞是賓格منصوب(mansub,accusative case)還是屬格مجرور(majrur,genitive case)?」

我當時也答不到,後來查書找到的答案是:動名詞後只有主詞或受詞的時候是屬格,兩者都在的時候主詞是屬格,受詞是賓格。不過我只是見以下文法書這樣說,沒見過真實例子。


嘗試用中文解釋的話,例如武王伐紂這件事,我們可以說:

「武王之伐」(只有主詞武王);
「紂之伐」(只有受詞紂)(中文好像不行,不過算了);
但兩人並列的話就要說「武王之伐紂」,武王是主詞,紂是受者。

至於在阿拉伯文中三個情況就分別寫成:

「伐-武王的(屬格字尾)」(只有主詞);
「伐-紂的(屬格字尾)」(只有受詞);
「伐-武王的(屬格字尾)-紂(賓格字尾)」(主詞受詞均出現)。

其實為甚麼不寫一階邏輯的Fab就算了,人類真是麻煩。

我當時心想:「只是讀中級阿拉伯文,為何要想得這麼仔細?」

阿拉伯文有位格,但不標短元音的話只有某些情況有分別,很多時候胡混過去也可以。讀著讀著拉丁文,卻忽然明白他為甚麼會想這個問題了,因為俄文有很多位格,是分得這麼仔細的,所以他習慣了要弄清楚。

如果他沒有問這個問題的話,我應該不會去區分。

【拉丁文速成】

初中時讀過一本教英文生字的書叫《Merriam-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通過教希臘文和拉丁文字根幫助記憶,當時覺得很有幫助,其實倒過來神功逆練也可以,例如:

拉丁文putare,相信,跟英文putative連起來,就很容易記得了。

拉丁文vulneratus,受傷,跟英文vulnerable接上,連帶vulnus傷口也可以記下來。

記生字靠聯想基本上不吃力,最常混淆的反而是連詞,因為好多差不多樣子,又不跟現代語言對應。

至於詞尾變化,名詞還好,動詞變化更多,應對方法是死記動詞原本串法,這樣閱讀時能分出動詞屬於四種變化的哪一種,並能夠推論出時態,起初對照列表,然後慢慢將表格塞進腦中,先記每個時態的共同字尾:

我 -o/m
你 -s(除了完成式)
他 -t
我們 -mus
你們 -tis
他們 -nt

再記四種型態在不同時態中的變化:

基本型態:
一:ā
二:ē
三:e
四:ī

現在式:
一:我-ō,第一身第二身-ā-,第三身-a-
二:我-eō,第一身第二身-ē-,第三身-e-
三:我-ō,他們u,其他-i-
四:我-iō,第一身第二身-ī-,他-i-,他們-u-

未完成式:āba ēba ēba iēba (我-m)

將來式:
一:我-ābō,他們-ābu-,其餘-ābi-
二:我-ēbō,他們-ēbu-,其餘-ēbi-
三:我-am,第一身第二身-ē-,第三身-e-
四:我-iam,第一身第二身-iē-,第三身-ie-
或者:-tūrum esse

虛擬現在式(subjunctive present):
一:我-em,第一身第二身-ē-,第三身-e-
二:我-eam,第一身第二身-ā-,第三身-a-
三:我-am,第一身第二身-ā-,第三身-a-
四:我-iam,第一身第二身-ā-,第三身-a-

虛擬未完成式:
一:我-ārem,第一身第二身-ārē-,第三身-āre-
二:我-ērem,第一身第二身-ērē-,第三身-ēre-
三:我-erem,第一身第二身-erē-,第三身-ere-
四:我-īrem,第一身第二身-īrē-,第三身-īre-

完成式:完成式基本型態加上
我-ī
你-istī
他們-ēru-
其餘-i-

過去完成式:完成式基本型態加上
我-eram,第一身第二身-erā-,第三身-era-

將來完成式:完成式基本型態加上
我-erō,其餘-eri-

虛擬完成式:完成式基本型態加上
我-erim,其餘-eri-

虛擬過去完成式:完成式基本型態加上
我-issem,第一身第二身-issē-,第三身-isse-

被動式詞尾:
我 -or
你 -ris
他 -tur
我們 -mur
你們 -minī
他們 -ntur

詞尾前串法跟主動式大致對應,主動式用完成式基本型態的時態則轉用-tus加esse:
完成式:我-tus sum,餘同
過去完成式:-tus eram
將來完成式:-tus erō
虛擬完成式:-tus sim
虛擬過去完成式:-tus essem

"Nos cives Romani mori malumus quam servire!" (Cap. XXVIII, Familia Romana)
「我們羅馬公民寧死不作奴隸。」

羅馬見。
相關文章:
文法書
臥遊土耳其
臥遊波斯

2020年5月22日星期五

阿拉伯名字的故事

【真主的僕人】
穆斯林的名字常有「阿卜度.XXX」abdu xxxx:

عبد الله
عبد الحليم
عبد العزيز
عبد الفتاح

「阿卜度」解僕人, 這類名字的意思都是「真主的僕人」,例如「阿卜度.拉」後面就是亞拉,而加其他字的話也都是真主的名號,改名的時候有九十九個可以選。

列表:

來源:https://99namesofallah.name

看到又有顯現又有隱藏,想起「矛盾可以推論出任何結論」。

唸頌(可以在右下角開字幕):


【母親的名字是秘密】
我:「阿拉伯文喜歡用長子名稱加父親/母親例如

أُمّ محمد
Umm Muhammad
أبو محمد
Abu Muhammad

去代替他本來的名字。之前埃及有一段母親節街訪,問人其母親的名字,他們都不願意說,因為不喜歡被人知道母親的本名,覺得是羞恥的事。」

學生:「那如果沒有兒子呢?」

我:「不值得存在,就不用稱呼了。」

反過來說某某的兒子

ابن محمد
Ibn Muhammad

也有,但用母親就很少很少了,通常是用來罵人,一個例外是耶穌的稱呼:

عيسى ابن مريم
'isa ibn Maryam
爾撒,麥爾彥之子。

【我的名字是名字】

阿拉伯女性名字中有一個很搞笑,是أَسماء,跟اسم名詞/名稱的眾數一樣。改名叫「名字」是甚麼玩法?

「你叫甚麼名字?」

「名字。」

「我問你叫甚麼名字?」

「名字。」

「你智障嗎?我問你的名字是甚麼!」

「你才智障!我就叫名字。」

網上說أَسماء這個名字的意義來自命名,意思似乎是任何東西都可以予以命名,所以「名字」是很偉大的東西;另有說取義السمو,即是崇高又有說取義الوسامة美麗,不當作「名字」的眾數。

不過我還是覺得古代阿拉伯人因為太懶,所以改名的時候就叫名字算了,反正女嬰不埋掉已經很好(據說伊斯蘭時期之前阿拉伯人有埋女嬰的習俗,跟漢人差不多),名字隨便改就行了。

配圖:叫「名字」的電影,片名來自女主角的名字。

2020年3月25日星期三

最重要是找一戶好人家嫁了

找搬琴師傅搬琴,然後加錢讓他順便把其他家當也搬了。在車上他問︰「是結婚搬出去嗎?」

「不是。」

「很多人都是嫁人時把琴搬過去,像嫁妝一樣。」

想起Jane Austen小說裡面的女人,學樂器都是為了當個accomplished lady嫁人。

執拾時不知講起甚麼,我媽說︰「女人不夠力,彈琴不及男生。」

我不服氣︰「我彈琴比很多男生都有氣勢,彈琴又不用很大力。」

「又不見你像朗朗那樣。」

我白眼反到天花板,朗朗。

讀書又好,學樂器又好,感覺一輩子都在跟「女人甚麼都做不好,也不用做得很好,最重要是找一戶好人家嫁了」鬥爭,真是很累。

搬過來彈了幾個鐘琴,感覺連鋼琴都重生了,它一定也覺得舊居很壓抑。

auntie:哈哈但我不想嫁外交官,想做外交官本人:曾跟一起讀阿拉伯文的同學講起,我們學阿拉伯文,如果在北京可以做外交官,在香港是不用想了吧。

2020年3月10日星期二

陰間使者



看《鬼怪》最喜歡當中對陰間使者的描述,他們有點官僚,常要處理文件,跟道教文獻裡讀到的情況相像;既然是低級神靈,應該也有其前生糾葛,雖然應該不至於如劇中描述般當使者是懲罰;也喜歡使者面見亡靈的茶室佈置,有古意而簡單,而外面無數的茶杯,又象徵了眾多的亡靈與漫長的使者生涯。想起有朋友說《與神同行》好看,猜想會不會是差不多的,找來看了一會,就覺得描述死後世界太複雜太賣弄特效,也太說教,沒有認同感。

中三時在醫院做手術,其間做了很多夢,先後見到兩個少年,一個穿黑T恤,一個穿白T恤,他們帶著我散步,跟我說了很多,甚至覺得到過將來會到的地方。兩人的相貌一樣。

當時沒有多想,就覺得是俊美的少年(對,本人是花痴);後來才想到,可能是黑白無常?!

如果是我潛意識裡覺得會遇上黑白無常所以夢到了兩個相貌一樣但分別穿黑衣白衣的人,但當下又完全沒有聯想到,實在十分有趣。

如果是真的遇上了他們,在醫院實在太合理了,可能是工餘跟我打發一下時間吧。如果有靈界,其形象也是跟人的期望有關,現代人看到的靈界應該會比較簡單吧,所以我看到他們作現代打扮。

民間傳說中黑白無常是很可怕的,可能只是因為大家覺得死亡可怕,西方傳統中也覺得死神是可怕的。

照輪迴的講法,投生都是有些功課、目的或罪責的。夢中模糊的將來印象,更令我常常疑惑,我有做到我要來做的事情嗎?但我要做的是甚麼呢?我也不知道。

近來覺得特別迷茫,似是一個變動的時間,我應該向甚麼方向走?

有時又會想,我是不是太自私,要做多些善事呢?但又覺得那是別人的因果,我沒有特別想幫助,也好像不是我的目標,不做甚麼最多是冷淡,不至於是自私吧?

一切要到死後才會知道答案。

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

旁觀他人之痛苦

朋友總會問為甚麼喜歡去中東,想想發現其中一個吸引之處是「旁觀他人之痛苦」。

埃及朋友跟我說過一個他自己的故事。

伊斯蘭教規定親人死去後要守喪,丈夫死去是四十天,其他親人是三天。

朋友曾經對宗教十分狂熱,他跟妻子是由穆斯林兄弟會安排而結為夫婦。他岳父中年過世,妻子受到很大打擊,但他「遵守」伊斯蘭教規定,妻子守喪滿三天就要求相好,甚至不是出於慾望,而是要自己對宗教絕對忠誠。

他說他這樣沒有人性,是為了向亞伯拉罕願意以親子獻祭看齊,要達到絕對服從上帝的層次,以殘忍來證明虔誠,卻也是為了壓制心裡的任何質疑與鬆懈。而他妻子飽受同樣的宗教派系薰陶,亦自然對丈夫絕對順從。

真是一場神聖的性愛。

整個人物關係就是一個現成的小說題材,讓我想起納吉布.馬哈福茲的小說,那種伊斯蘭社會的神權與父權、虔誠與壓抑。作為故事聽聽非常有趣,當事人經歷如此人生,卻是悲劇。各人都遭受各種壓力與扭曲。甚至納吉布.馬哈福茲本人,雖然將埃及社會寫得這麼透徹,據聞他自己在家裡也是一個暴君,不讓妻女交際露面,就如他的小說人物一樣。

看見別人的痛苦,看見人性的不同表現,又可以置身事外冷眼旁觀,比起在自己的地方見證其腐敗和崩壞,感覺既充實又安寧。

搭訕雖可恥但有用

上課時跟學生討論各地的文化差異,問他們會不會搭訕別人,幾個人都說不會,因為cheap。

我說︰「很cheap嗎?如果裝作問路那很合理吧?」

學生說︰「不會,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他們這樣說,我覺得蠻驚訝的。

我是頗常跟陌生人聊天的,去旅行時就當然了;就算在香港,也是容易聊起來的,高中時遊客問路就一起玩了一天,有時在地鐵上也會有人跟我說話,拿著阿拉伯文書就更是常有人問--沒有特別意思的,就是聊兩句而已,男女都有。(我也想有帥哥搭訕。)

東亞的城市應該是最不會搭訕的地方吧?中東跟東亞都被歸為「東方」,在搭訕方面卻似乎是兩個極端,在東亞很少跟不認識的人說話,在中東卻很容易,騷擾求婚的不計,問路也是會一群陌生人一起討論起來的。(不要輕信 ,他們會亂指。)

相關的問題是上課時會不會回應,我們似乎是小學時開始有一種不要出風頭、不要拍老師馬屁、答錯會很羞恥的風氣,所以大家都不會作聲?我雖然不認同,但也難免有此傾向。歸根究底,大概是面子問題?怕說得不夠得體,就寧可不說。這一點是本地學校跟國際學校相比真正遜色的地方吧,使得人過分害羞內歛。

2020年2月15日星期六

《被寵壞的人》



直譯歌詞感覺自己好像徐志摩一樣肉麻,哈哈。主要是想整理一下學過的東西。

انت المدلل
ابراهيم الحجاز
《寵壞了的人》
傳統歌曲
演唱︰易卜拉欣.漢志

انت المدلل يا قمر و في وصالك أنا متيم يا قمر عاشق جمالك
你是那個被寵壞的人,美人啊,
而我為跟你一起而著迷,美人啊,
愛著你的美貌

ابعث تقول لي يا قمر مع رسولك فكيف انت يا قمر وكيف حالك
叫人來跟我說,美人啊,
讓你的使者帶信息,
告訴我你怎樣,美人啊,
你好嗎?

2020年2月14日星期五

法蒂瑪的奧義


從梅窩行山經過熙篤會聖母神樂院,竟然有一條苦路模擬耶穌釘十字架的事蹟,想起耶路撒冷正牌那一條


在苦路走著走著,又有法蒂瑪聖母像。見聖母像加法蒂瑪三字甚感奇怪,難道穆罕默德女兒在天主教封了聖,像觀音在道教中成為慈航真人?原來葡萄牙於1917年曾有聖母顯聖事蹟,事發現場在法蒂瑪城附近,而法蒂瑪城之名來自被擄的摩爾公主(摩爾人是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的北非穆斯林)。

話說當時有三個小牧童看見葡萄牙的守護天使,後來又看見聖母,她叫他們祈禱(唸《玫瑰經》)和奉獻,前者可助一戰結束,後者可為罪人贖罪和令他們悔改。

他們三人看到聖母,又看到地獄的恐怖影像,就很努力作犠牲︰將自己的吃食分給窮小孩,受各種苦,包括在手腕綁上會刮傷皮膚的繩、喝髒水、捨喜歡的食物不吃而去吃不喜歡的食物,然後將這些犠牲獻給聖母和耶穌。

他們見到聖母的消息傳開後,很多人來朝聖、求助、詢問,亦有很多神職人員來調查他們,當時的政府也很不高興,派人來抓。三個小牧童其中兩人Francisco和Jacinta很快就在西班牙大流感中死了,剩下年齡較長的Lucia,則被送到西班牙的修道院讀書避鋒頭。

上網找相關資料見有一本《Fatima in Lucia's Own Words》,是後來成了神職人員的Lucia寫的,就訂了來看。本來很期待有甚麼有趣內容,不過讀後覺得義理不高,都是苦行和贖罪,大概因為示現對象是三個小孩,講得深也理解不到,不及通神協會(The Theosophical Society)的東西精彩。

1925年耶穌亦曾在Lucia面前示現,要求信徒要連續五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告解、領聖體、唸五組獻給奧蹟的《玫瑰經》(decades)、沉思十五奧蹟(Mysteries of the Rosary)︰

【歡喜五端】
聖母領報(The Annunciation)
聖母往見聖婦依撒伯爾(The Visitation)
耶穌基督誕生(The Nativity)
聖母獻耶穌於聖殿(The Presentation of Jesus at the Temple)
耶穌十二齡講道(The Finding of Jesus in the Temple)

【痛苦五端】
耶穌山園祈禱(The Agony in the Garden)
耶穌受鞭打之刑(The Scourging at the Pillar)
耶穌受茨冠之苦辱(The Crowning with Thorns)
耶穌背十字架上山(The Carrying of the Cross)
耶穌十字架上受難(The Crucifixion and Death of our Lord)

【榮福五端】
耶穌復活(The Resurrection)
耶穌升天(The Ascension)
聖神降臨(The Descent of the Holy Spirit)
聖母蒙召升天(The Assumption of Mary)
天主光榮聖母(The Coronation of the Virgin)

他們得到的教誨中,較有爭議的是1917年時聖母曾叫Lucia讓教廷為俄羅斯祝聖(consecration),以解救俄羅斯的劫難。教廷結果要到1984年才為俄羅斯祝聖,書中註釋認為1989年蘇聯解體得益於此;東正教徒就認為梵帝岡為俄羅斯祝聖屬僭越無稽,聖母要拯救俄羅斯為甚麼不找東正教徒?也算是天界的領土爭端吧。


2020年2月13日星期四

新年願望

如果我欠別人甚麼的話,都還了吧。

如果別人欠我甚麼的話,都忘了吧。

無論如何,感激曾經有過的緣分。

從此人生中只要留下相知相愛的人就夠了。

2020年2月11日星期二

《為你憔悴》



這首是去年上聲樂課聽到的曲子,不是特別有名,但我極喜歡。

歌詞是由現代人寫但很古典的阿拉伯文,中文譯得有點奇怪,因為各種講法實在不太對應,但為了讓不懂阿拉伯文的朋友了解大意,也只能如此了。

瘟疫之中,願音樂能撫慰人心。

مضناك
محمد عبد الوهاب
《為你憔悴》
作曲、演唱︰
穆罕默德.阿卜度.瓦哈比

مُضناكَ جفاهُ مَرقَدهُ
他為了你而憔悴消瘦,輾轉無眠

وبكاه ورحّم عوّده
探病者為他哭和求主憐憫

حيرانُ القلبِ مُعَذَّبُهُ
心迷茫困惑,受盡折磨

مقروح الجفنِ مسهده
眼臉發炎,長夜無眠

يستهوي الوُرق تأوُّهُه
他的嗟喟吸引白羚

ويذيب الصخر تنهّده
他的嘆息融化石頭

ويناجي النجم ويُتعبُهُ
他向星星低訴,使之累極

ويقيم الليل ويُقعِدُه
整晚如此,使之動彈不得

الحُسنُ حَلَفتُ بيوسفِهِ
我以優素福(約瑟)之名誓其俊美

والسورةِ إنك مُفرَدُهُ
我以其章節*發誓你出眾如優素福
*《古蘭經》優素福章

وتمنّت كل مُقَطَّعةٍ يدَها لو تُبعَثُ تَشهدُهُ
並且所有為他割傷手的女子
都希望以手為其俊美作證言

جَحَدَت عَيناك زَكيَّ دمي
你的眼否認見到我的純血

أكذلك خدُّك يَجحَدُه؟
那你的臉頰,也要否認嗎?

قد عزّ شهودي إذ رمتا
如你的眼透出否認,我的證言定會更強

فأشرتُ لخدِّك أشهدُهُ
那我就指向你的面頰作證明

بيني في الحب وبينك ما لا يَقدِر واشٍ يُفسِدُهُ
我和你之間的愛,沒有人能離間其中

ما بالُ العاذل يفتح لي باب السُلوانِ وأُوصِدُه؟
就算批評者為我開啟忘記之門又如何?我會拒絕

ويقول تكاد تُجَنُّ به
他說你快要為他而瘋狂

فأقول وأُوشِك أَعبُده
我就說我快要敬拜他

مَولايَّ وروحي في يدِهِ
我的主人,我的魂在他手

قد ضَيَّعها، سَلِمت يَدُه
他卻放走它,他兩手空空

ناقوس القلب يدقّ له
心之鈴為他而敲響

وحنايا الأضلع معبده
肋骨的曲線是其聖殿

قسمًا بثنايا لؤلئها
以如同珍珠之門牙起誓

قسم الياقوت منضده
鑲在其中之紅寶石發誓︰

ما خنت هواك، ولا خطرتْ سلوى بالقلب تبرده
我沒有背叛對你的愛,也沒有心靈慰藉使之冷卻

2020年2月10日星期一

薩拉熱窩圍城攻略

多年前在討論區看過一篇九十年代薩拉熱窩圍城的回憶,作者說討論者對亂世如何生存想得太天真,於是記述當時的情形,解釋他如何在圍城中活下來。

他說當時管治崩潰並非一時之間,而在一小段時間之內發生,初時多數人都掉以輕心,於是失去逃走或儲備物資的機會。

他的優勢如下︰

家裡人多,近十人,如果單獨沒可能生存下來,就算有物資都會被搶掉。

原本任職救護員,有基本藥物和醫療用具, 可以用醫術換物資。

秩序剛崩潰時,從被遺棄的工廠搶了一批烈酒,可以作消毒用途,可以以物易物。

家裡有一罐石油氣,懂得將石油氣注進空打火機中,以物易物。

平房可以儲雨水。

可以安全通到附近一個院子,作廁所用,可埋起穢物。

他有槍,但大家不會隨便用槍,因為一拔槍就有人要死,有時大家會赤手空拳搶食物。司法系統一開始失效的時候會有些暴力狂殺人狂,但這些人通常死得很快,因為總會遇上能打的人,剩下都是理性低調的一般人和人多勢眾的黑幫。

面對災難,他建議要有求生袋,要將物資儲在附近鄉下可逃往的地方;最理想就是一早走掉。

當時看後印象很深,設想系統失靈時大城市的崩壞,要如何生存,結論是放棄不想,因為太難。近來香港的情形又想起這篇,到作者網上一找,博客上的文章都不見了,以為他為了隱藏身分,將文章都收了起來,再找發現原來剛出了

2020年1月26日星期日

埃及的希望與絕望

埃及有些我很喜歡的朋友,也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人。

【強按人頭】
有一個周末參加了Youssef Osama的古蹟團,他拍短片介紹開羅古蹟成名,在網上看了多時終於可以聽他現場介紹。看了些建築物後他又會找一間清真寺讓大家坐下來詳細講相關歷史,各種史料隨手拈來,實在非常精采。由於導賞團的時間跨越晌禮,他就讓想祈禱的人做完再繼續。我想反正要等,就一起祈禱吧。在滿是古蹟的莫思街,我們走進月亮清真寺做晌禮。在寺中女性區域,我跟著其他穆斯林一起祈禱。伊斯蘭教祈禱時要跪拜叩頭,旁邊的大嬸嫌我頭叩得不夠低,竟出手將我的頭按下去。

我怒問她︰「你為甚麼要這樣?會痛的!」

她胸有成竹地說︰「這樣祈禱才好。」

每次我走近伊斯蘭教,就有一些荒謬的事情令我離開。


研究埃及伊斯蘭時期的歷史學者Youssef Osama
在清真寺中講解相關歷史。

【時空扭曲】
語言學校有校巴來回宿舍與學校,但只有一班,往學校的校巴是早上八時開出。但埃及人缺乏時間觀念,開車時間有越來越遲的傾向,八點零五分,八點零八分……司機和保安員總是在算人到齊沒有,但有些學生嫌校巴太早,根本不打算坐,我就跟學校反映,叫他們準時開車,不要理有多少人。

跟學校反映後,因為怕再給我投訴,他們唯恐遲開車,竟開始早走︰車來到,有學生上了車,就直接走,完全不理還差幾分鐘。好笑的是,其他學生覺得是我的問題︰車遲走了我投訴,早走又不阻止他們。喂我又不是管理人員,才不想天天跟他們爭論;其他學生覺得不妥,一樣可以阻止。終於他們也向學校投訴,於是學校說,八點零三分開車,以免有人鐘錶不準,上不到車。

天啊,整件事從來跟時鐘準不準沒有關係,是司機看不看的問題。他們總是隨隨便便,覺得人數差不多才開車;問題是這樣大家就不會準時,因為知道車會等自己,準時的人又覺得損失了時間,還不如睡遲一點,這樣只會越來越遲。而最後這個不倫不類的八點零三分方案,我跟學校對其成功實行表示悲觀,八點正你沒辦法準時開車,八點零三分這麼奇怪的時間,埃及人會遵從得了嗎?但他們就堅持學生的錶不一定一致,一定要留點時間,又說甚麼老的學生要時間下樓梯。他要是老得不懂算時間下樓梯,還會來上阿拉伯文課嗎?真是為人設想在難以想像之處。

甚麼年代了,現在的手提電話從來沒有這麼準時,但埃及人就仍然活在另一個時空之中。

【微波爐之戰】
法籍阿爾及利亞裔宿友一大早就用微波爐,但微波爐很近我的房間,而它的完成響聲非常大聲,比我的鬧鐘還響。問他可不可以不要那麼早用微波爐,他直截了當地以一句「不!」來回應,完全沒有嘗試回答得婉轉一點。

我感覺這類移民後代,雖然阿拉伯文很差,但文化上並沒有跟移居地接軌,家教仍然是父權至上,絕對不能跟女人妥協。

我想來想去,就只有想到一個解決辦法︰將微波爐搬到離我房間較遠的客廳中,使聲量傳到我的房間時低些。但我臨睡前將微波爐搬到客廳,它第二天下午又回到廚房,天天如是。

我初初以為是否有宿友不滿,將微波爐搬回原位。直到看見清潔女工打掃,就知道是她將微波爐搬回去。我跟她溝通,解釋說因為噪音問題我想讓微波爐留在客廳,她表示明白,不會再搬。

誰知第二天就收到學校電郵,說知道我將微波爐放在客廳矮桌上,警告我微波爐過熱的話會令矮桌上的玻璃爆裂,如果這個情況發生的話就要扣我的按金。

我氣不打一處來,心想我跟女工解釋得很清楚,你們這些行政人員一知半解地發電郵警告我又不替我解決問題算甚麼態度?一開口就說錢有沒有更俗氣一點?忍不住回電郵教訓了他們一通,叫他們不要這麼荒謬,微波爐的外殼根本不會過熱;又說我以為這裡的租金比外面貴,會買到更高質素,但事實就證明不是,我在青年旅舍睡得更好;最後強調我不會跟別人推薦這個地方。

給我理直氣壯地教訓一輪後,他們才接受了我的做法。

【不常見的常識】
有些我以為是理所當然的常識,在埃及就不是理所當然。

宿舍房間有小枱燈,但電線的銅線已經露出,而且燈泡太小,扣不穩在燈罩上,吊了下來,沒辦法用來看書,就請員工給我換。

他們弄完拿回來給我,一看真是哭笑不得︰他們以為只是燈泡太低的問題,就塞點舊報紙將燈泡卡在燈罩中。

電線裸露已經有風險了,再塞舊報紙是唯恐燒不著嗎?

廳裡的燈也是露出銅線,我跟學校提及,他們說︰「這在埃及是正常的,沒有危險。」

我說︰「沒有危險?我們看著對面的民居燒起來!誰知道是不是電線短路。」


當時丹麥宿友拍門告訴我對面火災,我看完回房間收拾重要物品,以防突然要逃生。

她說︰「你不走嗎?如果燒到外面的樹可能會傳來我們這邊!」對面隔了一條馬路,但這邊有些樹冠較大,如果火勢增大,不是沒有風險。

我說︰「真燒過來還有時間走吧。」我心裡盤算,樓梯在另一邊,逃生路線應該安全。

她說︰「你怎麼這麼淡定?是火災啊!」她十分憂心,幾乎出門走了,見火勢弱了才沒走。

我跟埃及人的聽天由命看齊了吧。

後來對面做外牆維修,也沒有一點安全措施。

【無能】
我辦手提電話網絡,要做一小時︰因為要登記個人資料、影印護照等,不能直接買電話咭;然後他們填表又填錯資料,要再三重做,我明明已經跟職員講阿拉伯文,他看不懂護照上的英文姓名,卻不問我,結果就將姓名互換。

學校職員來監督宿舍員工換燈泡,只是換幾個燈泡,四五個人指指點點弄了一個下午。

俄羅斯宿友說︰「數學題︰換一個燈泡需要多少個埃及人?」

我說︰「你快要被趕出境了。」之前有黎巴嫩人在社交媒體上講埃及的壞話,被遞解出境。

「你也快了。」他接著道︰「埃及的問題是無能,不是別的。跟殖民主義、西方人的陰謀等沒有關係。」

是因為無能嗎?那如果問題是無能,又為甚麼如此無能呢?

【個體與社會】
這天學琴後跟同學到尼羅河畔的中產咖啡座聊天,價錢只比香港略便宜一點,在埃及算頗貴,是一般街邊咖啡座的三倍。

價錢高了,服務質素是否就會高呢?

一到門口,就見分曉。我們帶著烏德琴,同學一向很有安全感,將琴留在她的車上;我就比較杞人憂天,喜歡將琴帶在身邊。這間咖啡座在一個私人河畔園區之中,園區門口有保安/職員,他們看見我背著琴,說樂器不能帶進裡面。我問︰「為甚麼?」

他們說︰「這是我們的要求。」

我問︰「但為甚麼要禁止帶樂器?」

朋友說︰「大概是怕有人在裡面彈奏會很吵吧。」

我說︰「你們這麼多職員,看見我拿樂器出來彈就趕我走呀。我的樂器放外面,給人偷了怎麼辦?」

他們說︰「不好意思,我們規定不能帶進去。」

於是只好把琴拿回朋友的車上。

到坐下來,沒有近河邊的桌子,就跟侍應說有河邊桌子的時候請給我們換位子。坐了一段時間河邊那桌情侶走了,我就跟朋友換到他們的桌子去。侍應說替我們搬飲料,收完別桌直接也想收掉我們的東西。我阻止他,他還說︰「你反正喝完了。」

我說︰「那她的杯子還有水,你收掉算怎樣?」是要付錢買的蒸餾水。

我跟朋友說︰「這裡的價錢是高級價錢,服務卻比街邊的咖啡座更一般,真是不知所謂。如果在香港這樣收了我們的東西,應該要賠新的吧,他是連歉意都沒有。」

朋友說︰「算了,如果我們跟經理投訴,也是會賠新的,但那就要從侍應的薪金扣掉,他們人工很低,不要計較了。」

我說︰「這裡人工是低,但消費也低,以一個侍應的薪金在這裡生活不見得比一個人賺香港侍應的薪金在香港生活難。」

朋友說︰「他可能還要養家呢。」

我說︰「養不起就不要生。是否他窮,就不要期望有好的服務呢?這裡是比街邊咖啡座貴的地方,人工總會高一點點吧?我們不應該對他們有更高要求嗎?」

朋友說︰「這裡的窮人沒有一點見識,教育又差,不能期望他們有質素的了。」

我說︰「這裡的教育是不是這麼差呢?起碼他們是識字的,社會不算虧待了他們。」

朋友說︰「但我們的教育真的很差。」

我說︰「我們也是在學校學到一點語文數學而已,都是靠自己為主吧。」

朋友說︰「但你們能從社會上其他人學習,這裡社會上也沒有更好的榜樣,比如你從小就是看到街上髒髒亂亂的,你就不會學到不要亂拋垃圾。」

我說︰「但這裡有乾淨的私人地方,例如商場、這個園區。他們不會想模仿嗎?」

朋友說︰「一個來自貧民區的窮人看到這些光鮮亮麗的地方,是會覺得可以模仿嗎?還是會仇富多點?」

我說︰「我的父母也是經歷窮困髒亂,來到香港起碼不會亂拋垃圾。」

朋友說︰「因為香港是這樣的地方。」

我說︰「你認為所有事情都是社會的責任,個人沒有一點責任嗎?個人沒有一點改變的能力嗎?」

朋友說︰「幾乎沒有。」

我說︰「我不認同,社會風氣和教育的影響確實大,但人仍有一定的自主;像這個侍應他是可以選擇認真做好其工作的,社會沒有欠他。社會的質素就是來自個人的專業精神、誠敬、精準。」

朋友說︰「我想教育改善之前,這是很難的。」

我說︰「教育也是由這裡的人管,它不會自己忽然變好的,只有每個人從自己開始做起,教育才會慢慢改善。」

走的時候,他們找錢找少了。我見朋友不想理論,就沒有作聲。

上了車,朋友說︰「真是的,沒想到差到這個程度,不過算了吧,夜了,吵一吵又要半小時。」

我說︰「我沒所謂,我最喜歡吵架,看你不想吵就算了。」

朋友說︰「為甚麼?」

「因為這是旅行體驗呀。」

「好的,下次讓你吵。我以前會去吵,現在懶,寧可下次不去。」

埃及人頗被動和宿命論,很多人是因為宗教,其他人是因為絕望?

從上而下才能改變的看法,則比較像中國人的威權主義、政治掛帥傾向。

個人vs.社會,教化vs.革命,都是永恆話題吧。

【希望】

埃及也不是沒有希望,有時亦遇到有文化、想埃及好的新一代。

他們尊重宗教自由。

他們努力學習、工作。

他們懂得西方的知識。

這天在烏德琴學校有對男女派喜糖,巧合的是另一個朋友說他一直想介紹我們認識,然後在香港讀阿拉伯文的同學的新同事又認識其中那個女生,世界好小。後來跟他們倆聚會,他們都很知道埃及的問題,又有人文視野,聊得很開心。男的說起自己在革命後的混亂感到茫然,不知道還可以做甚麼,烏德琴學校的校長Nasser Shamma開解他很多。校長希望用音樂將人們連結起來,宣揚和平,這位朋友也希望有天可以做類似的事情,不過現況當然是在做更能糊口的工作。


烏德琴學校外觀。

但這些人佔人口的少數,看埃及革命後選出極保守的穆斯林兄弟會的穆爾西做總統就知道改革之難。

跟朋友聊天,她說很難跟本地朋友相處。她背景中產,近幾年不戴頭巾,有信仰但世俗主義。

我說︰「不至於吧,我在這裡也有些比較自由派的朋友。」

她說︰「自由派是有的,不過大概佔人口百分之三吧。」

不只一個埃及人了解我寫的東西後狠罵我。

如果他們願意接受批評,埃及就會好得多。

可惜還是無知而玻璃心的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