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龍頭鳳尾》,除了有點爛尾外都不錯。
見港大有朗讀加音樂的節目,因為想看一個「音樂如何跟其他內容點放在一起」的實驗,就去看了。
因為我們的樂團The Nur Collective,其實每次表演都是講座加音樂,以便介紹相關背景,包括歷史、樂器、樂理等。將來更上手,或許可以考慮更有特色的主題,如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音樂、某一個調式、某一個曲式、跟某件事件/節日/場合有關的音樂……所以對這個問題有興趣。
說回這個節目。所選的音樂的偏現代的西洋古典室樂,而且朗讀小說這樣文藝的事,以為不會太多人,但居然比港大之前的免費音樂會都更多人,是下層滿座甚至有人坐樓上的。沒想到他那麼多擁躉。可能這樣比純音樂更多人有興趣。
不過結果我覺得一般。首先馬家輝說話都是用普通話,而朗讀多數是廣東話。他說話是很有笑位的,但用普通話只有七成的效果。當然這是市場考慮,現場有很多不懂粵語的聽眾(其中其實很多是在香港讀書的大陸學生,他們都不學廣東話)。但我覺得是我們不夠堅持了,以前的電影流行曲都是用廣東話但照樣受別的地區歡迎,那些反正是擁躉,聽不懂就感受一下好了。我們不堅持用廣東話,廣東話的應用範圍就會越縮越小了。我們堅持用,增加不懂粵語的損失,別人就會學。算了香港人自己市儈,只讓孩子學英文普通話的可多了。我們是沒有希望的了。
然後效果是怎樣?原來讀一段書加一段音樂,讀一段書加一段音樂,就是有聲書的效果。不過是現場版。然後那些音樂是見到為甚麼選的,例如一段是黑夜的氣氛,一段是緊張的情節,等等,但就不覺得很有效果,有一段說到主角要替妓女棄屍,後來有一次聽到地水南音《弔秋喜》講妓女自殺,就像遇到鬼的感覺。如果選一個《弔秋喜》最淒涼陰森的段落,應該會有趣得多。現在用的音樂都是近代西洋古典室樂,因為現場所有的樂手是鋼琴加絃樂四重奏。我覺得對內容來說是不對應的,因為裡面有西洋也有嶺南,只用西樂是由於資源所限,但也是由於西樂的高級感。這又跟作品本來的風格是不搭的。
整體來說就是有點浪費時間。
-----
小說本身是推薦的︰
《龍頭鳳尾》楔子:行船的我外公說了個「金盆洗撚」的荒唐故事
2019年3月11日星期一
2018年6月14日星期四
泛阿拉伯主義
在二十世紀中期,使用阿拉伯文的國家曾經有很強的認同感,希望能團結為一大力量,此思潮名為「泛阿拉伯主義」,埃及甚至曾經與敘利亞聯成一國。但一切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大敗於以色列後分崩離析,大家都不再奢望阿拉伯國家能站在同一陣線,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
我最感受到泛阿拉伯主義的地方,是學烏德琴的學校,它的名字就叫「阿拉伯烏德琴之家」,雖然創辦人是伊拉克人,但因為當地長時間情況不穩,「總店」開在開羅,後來在其他地方如阿布扎比開了分校,直到最近才「回歸」巴格達辦校。
他們學生在開羅開的音樂會,也強調他們有來自各個阿拉伯國家的學生,在阿拉伯國家各懷鬼胎各自為政的年代,泛阿拉伯主義要在左傾大愛的音樂人中,才存留著那麼一點點痕跡。
上阿拉伯文教學課程時,埃及老師曾提到在綜藝節目如《Arab Idol》中,可以聽到各地口音的阿拉伯文,有望鎔合成較為通行的阿拉伯口語,改變一直以來埃及話在電視電影中獨領風騷的情況。跟各地阿拉伯人交往的經驗中,他們如果能用英文跟你溝通,是不會願意用標準語或埃及話的,因為標準語是嚴肅正式的語言,在非公務情況下用來談話,阿拉伯人會覺得很不自在,甚至也未必流利,而埃及話雖然他們會懂,但不是他們的語言,所以也不太願意用,而且他們看到外國人第一反應自然是講英文,所以我除了跟埃及人講埃及話,其他地方的阿拉伯人都寧願跟我講英文,真是氣死我了。(在外國能裝不懂英文,在香港裝才沒人信。)
諷刺的是,另一個聽到各種阿拉伯口音的節目,是描繪伊斯蘭國的電視劇《烏鴉》。這齣電視劇是去年齋月的電視劇,有30集,但大概因為較有爭議性,在埃及播到20集就被中斷。因為劇中有各地投奔伊斯蘭國的阿拉伯人,所以有各地口音,不過相信事實上語言應該更混雜,因為投奔伊斯蘭國的也有其他地方的穆斯林,但電視劇是幾個阿拉伯的廣播公司聯合製作,所以劇中主要都是阿拉伯人。但劇中的語言使用情況,一定程度上也是事實。
能號召各地阿拉伯人的,居然是伊斯蘭國,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我最感受到泛阿拉伯主義的地方,是學烏德琴的學校,它的名字就叫「阿拉伯烏德琴之家」,雖然創辦人是伊拉克人,但因為當地長時間情況不穩,「總店」開在開羅,後來在其他地方如阿布扎比開了分校,直到最近才「回歸」巴格達辦校。
他們學生在開羅開的音樂會,也強調他們有來自各個阿拉伯國家的學生,在阿拉伯國家各懷鬼胎各自為政的年代,泛阿拉伯主義要在左傾大愛的音樂人中,才存留著那麼一點點痕跡。
上阿拉伯文教學課程時,埃及老師曾提到在綜藝節目如《Arab Idol》中,可以聽到各地口音的阿拉伯文,有望鎔合成較為通行的阿拉伯口語,改變一直以來埃及話在電視電影中獨領風騷的情況。跟各地阿拉伯人交往的經驗中,他們如果能用英文跟你溝通,是不會願意用標準語或埃及話的,因為標準語是嚴肅正式的語言,在非公務情況下用來談話,阿拉伯人會覺得很不自在,甚至也未必流利,而埃及話雖然他們會懂,但不是他們的語言,所以也不太願意用,而且他們看到外國人第一反應自然是講英文,所以我除了跟埃及人講埃及話,其他地方的阿拉伯人都寧願跟我講英文,真是氣死我了。(在外國能裝不懂英文,在香港裝才沒人信。)
諷刺的是,另一個聽到各種阿拉伯口音的節目,是描繪伊斯蘭國的電視劇《烏鴉》。這齣電視劇是去年齋月的電視劇,有30集,但大概因為較有爭議性,在埃及播到20集就被中斷。因為劇中有各地投奔伊斯蘭國的阿拉伯人,所以有各地口音,不過相信事實上語言應該更混雜,因為投奔伊斯蘭國的也有其他地方的穆斯林,但電視劇是幾個阿拉伯的廣播公司聯合製作,所以劇中主要都是阿拉伯人。但劇中的語言使用情況,一定程度上也是事實。
能號召各地阿拉伯人的,居然是伊斯蘭國,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2016年5月11日星期三
無文法的埃及話
題目是錯的,埃及話當然有文法。
只是比古典阿拉伯文簡單。
有趣的是,遇過好些學阿拉伯文的外國人看不起埃及話,覺得文法不夠規律。
這就好笑了,因為所謂文法簡單不夠規律的埃及話,複雜程度大致和英文差不多。比如「如果……則……」的前件(「如果……」那一部分)用過去式,違實條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用系詞(像「我是人」的「是」)過去式再加動詞過去式。古典阿拉伯文中的位格後綴等變化則沒有。
為甚麼這些看不起埃及話文法的人又不會看不起英文文法呢?
學古希臘文、拉丁文的人會看不起英文文法簡單*,學古典阿拉伯文的人就很少看不起英文文法簡單。看不起埃及話文法簡單的人,卻很少用同一個標準看不起英文文法簡單。背後是甚麼原因?
因為混淆語言的社會學地位與語言學特質這兩樣東西的人實在太多。很多人都不自覺地將西方的東西分類為高級,於是英文文法比古典語言簡單也仍然可以高級,古典阿拉伯文因為像西方古典語言那樣複雜所以高級,但埃及話既不是西方又不複雜於是就低級。
其實為甚麼複雜就好,簡單就不好?構作一個文法複雜的語言並不難,加些動詞名詞變化就可以,反之如果你不用動詞名詞變化就將事情講清楚了,為甚麼一定要加這些變化?很多時候古典語言的文法變化就是這樣被省略的。
大概是覺得這些文法規則很難掌握的人,覺得講文法複雜的語言是特別高智商的事,於是就誤以為這些語言高級?
-----
* 其實準確來說應該是孤立vs屈折(名詞、形容詞、動詞的文法變化)而不是簡單vs複雜。
-----
相關文章︰語言?方言?
只是比古典阿拉伯文簡單。
有趣的是,遇過好些學阿拉伯文的外國人看不起埃及話,覺得文法不夠規律。
這就好笑了,因為所謂文法簡單不夠規律的埃及話,複雜程度大致和英文差不多。比如「如果……則……」的前件(「如果……」那一部分)用過去式,違實條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用系詞(像「我是人」的「是」)過去式再加動詞過去式。古典阿拉伯文中的位格後綴等變化則沒有。
為甚麼這些看不起埃及話文法的人又不會看不起英文文法呢?
學古希臘文、拉丁文的人會看不起英文文法簡單*,學古典阿拉伯文的人就很少看不起英文文法簡單。看不起埃及話文法簡單的人,卻很少用同一個標準看不起英文文法簡單。背後是甚麼原因?
因為混淆語言的社會學地位與語言學特質這兩樣東西的人實在太多。很多人都不自覺地將西方的東西分類為高級,於是英文文法比古典語言簡單也仍然可以高級,古典阿拉伯文因為像西方古典語言那樣複雜所以高級,但埃及話既不是西方又不複雜於是就低級。
其實為甚麼複雜就好,簡單就不好?構作一個文法複雜的語言並不難,加些動詞名詞變化就可以,反之如果你不用動詞名詞變化就將事情講清楚了,為甚麼一定要加這些變化?很多時候古典語言的文法變化就是這樣被省略的。
大概是覺得這些文法規則很難掌握的人,覺得講文法複雜的語言是特別高智商的事,於是就誤以為這些語言高級?
-----
* 其實準確來說應該是孤立vs屈折(名詞、形容詞、動詞的文法變化)而不是簡單vs複雜。
-----
相關文章︰語言?方言?
2015年8月23日星期日
【7月13日】新舊
今日去了扎瑪歷區,是開羅最高級的住宅區,也是很多大使館的所在地。扎瑪歷區位於尼羅河中的加斯拉島上,從市中心過橋往西就到該島,向北行就是扎瑪歷區。
該區比市中心靜和乾淨,雖然較新但也有些百年的樓宇,還有較光鮮的書店和工藝品店。
波蘭母子以前在此區住,於是兒子充當導遊帶路。
我們在萬豪酒店大堂坐了一會,酒店由島宮增建而成,島宮是建來在蘇彝士運河開幕時招待貴賓的宮殿,主要是為了討好法國王后歐仁妮。設計挺有趣,伊斯蘭風格混合裝飾藝術風格。這也是我來埃及後第一次去真正乾淨的廁所--當然如果你花錢住四五星酒店而不像我那樣省錢住旅舍是不會這麼慘的。
舊區跟扎瑪歷區的分別就好像耶路撒冷跟特拉維夫的分別。一邊是古舊的建築、保守的社區,一邊是新近的建築、西化的社區,前者美麗但使人窒息,後者輕鬆自在但外貌平凡。
波蘭男孩則自認學得兩邊之精萃,高中是英式國際學校,現在則在學習傳統的伊斯蘭教義。他說他是「西方人」,所以到英美進修的機會不寶貴,在這裡學伊斯蘭教才寶貴。
但我心裡想他是東歐人,不是西歐人,好像不算西方先進地區;社交拘謹自矜,在國際學校學到的似是百年前的殖民地英國文化多於現代英國文化。
而他口中的「東方」文化(阿拉伯-伊斯蘭傳統文化),他也選擇了奇怪的部分,首先他說阿拉伯文時好用標準語,可是這在開羅完全格格不入,我問他為甚麼不說埃及話,他說覺得「用標準語有文化些」。開羅埃及話的跳脫活力,他不屑為伍,可是這就像現在去倫敦街頭用莎士比亞式英語,再有文化也是怪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開羅,不就是兩邊兼顧的嘗試?不去了解投入這種有希望的都市文化,難道用iPhone讀《古蘭經》,就算東西合璧、回學為體西學為用?
在橫越尼羅河的橋上觀看兩邊風景,不禁感歎本應甚麼都有的城市甚麼都做不好,伊斯蘭區明明每條街都有古建築,四顧就有阿拉伯書法、幾何圖案大門,抬頭就是精緻木雕窗花、蜂窩般的門庭,但保護得不好,頗髒亂,一天到晚有人騷擾招生意搭訕討錢;市中心法式建築灰頭土臉,明明整區建築仍融和漂亮;扎瑪歷區號稱高級,街邊一樣有垃圾蒼蠅。
如果五十年代埃及人沒有革命成功、當家作主、趕走外國勢力、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今天的埃及會是新舊並存,有文化底蘊又現代化嗎?
可惜沒有如果。
晚上去了「地方」聽蘇菲念記音樂,演唱者感染力不是最強,不過這樣過一個晚上已經很好了。開羅最令人覺得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很多音樂活動。
該區比市中心靜和乾淨,雖然較新但也有些百年的樓宇,還有較光鮮的書店和工藝品店。
波蘭母子以前在此區住,於是兒子充當導遊帶路。
我們在萬豪酒店大堂坐了一會,酒店由島宮增建而成,島宮是建來在蘇彝士運河開幕時招待貴賓的宮殿,主要是為了討好法國王后歐仁妮。設計挺有趣,伊斯蘭風格混合裝飾藝術風格。這也是我來埃及後第一次去真正乾淨的廁所--當然如果你花錢住四五星酒店而不像我那樣省錢住旅舍是不會這麼慘的。
舊區跟扎瑪歷區的分別就好像耶路撒冷跟特拉維夫的分別。一邊是古舊的建築、保守的社區,一邊是新近的建築、西化的社區,前者美麗但使人窒息,後者輕鬆自在但外貌平凡。
波蘭男孩則自認學得兩邊之精萃,高中是英式國際學校,現在則在學習傳統的伊斯蘭教義。他說他是「西方人」,所以到英美進修的機會不寶貴,在這裡學伊斯蘭教才寶貴。
但我心裡想他是東歐人,不是西歐人,好像不算西方先進地區;社交拘謹自矜,在國際學校學到的似是百年前的殖民地英國文化多於現代英國文化。
而他口中的「東方」文化(阿拉伯-伊斯蘭傳統文化),他也選擇了奇怪的部分,首先他說阿拉伯文時好用標準語,可是這在開羅完全格格不入,我問他為甚麼不說埃及話,他說覺得「用標準語有文化些」。開羅埃及話的跳脫活力,他不屑為伍,可是這就像現在去倫敦街頭用莎士比亞式英語,再有文化也是怪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開羅,不就是兩邊兼顧的嘗試?不去了解投入這種有希望的都市文化,難道用iPhone讀《古蘭經》,就算東西合璧、回學為體西學為用?
在橫越尼羅河的橋上觀看兩邊風景,不禁感歎本應甚麼都有的城市甚麼都做不好,伊斯蘭區明明每條街都有古建築,四顧就有阿拉伯書法、幾何圖案大門,抬頭就是精緻木雕窗花、蜂窩般的門庭,但保護得不好,頗髒亂,一天到晚有人騷擾招生意搭訕討錢;市中心法式建築灰頭土臉,明明整區建築仍融和漂亮;扎瑪歷區號稱高級,街邊一樣有垃圾蒼蠅。
如果五十年代埃及人沒有革命成功、當家作主、趕走外國勢力、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今天的埃及會是新舊並存,有文化底蘊又現代化嗎?
可惜沒有如果。
晚上去了「地方」聽蘇菲念記音樂,演唱者感染力不是最強,不過這樣過一個晚上已經很好了。開羅最令人覺得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很多音樂活動。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阿拉伯口語
續看《阿拉伯文法史概論》(On the History of Grammar among the Arabs)。第二章講阿拉伯人對標準語/文學語言vs.口頭語言的態度,亦正是我一直有興趣的問題。
阿拉伯學者鄙視口語,這是毫無爭議的了,唯一例外的是伊本.赫勒敦 (又是他,遲點一定要讀他的《序言》)。不過作者提到《可蘭經》的解釋和一些文學作品都保留了不少關於各地阿拉伯方言的資料。
關於標準語是否古代阿拉伯口語的問題,有兩方面的看法,一方認為標準語是文法家造出來的,位格尾音本來並不存在,這方面的代表是Wetzstein和Sprenger。另一方則認為標準語曾經是口語,甚至在阿拉伯半島一些地區幾乎完整地保存著,Palgrave在1865年的著作如此記載。作者則認為位格尾音是曾經在口語存在的,但方言式的用字發音亦歷史悠久,在穆罕默德時期已經有。
作者提到他在大馬士革時,Makarius大主教一直用標準語跟他交談。但他到大馬士革是為了學口語,於是他請大主教轉用口語,大主教的反應是︰
he look upon me with astonishment unable to explain to himself how anybody could aim at destroying his linguistic instinct by learning this jargon. (p.26)
這完全是我們事隔百多年後上課的經驗!
而因為作者剛去時只能說標準語,當地的學者都很欣賞,「尤其是在阿拉伯文最敗壞的敘利亞的海岸城鎮」(第27頁),奇怪的是,敘利亞的口語不算離標準語特別遠,不知何故作者或該地學者有此看法;一般阿拉伯人都喜歡說自己的方言最古典。
作者引述的一句阿拉伯諺語非常適合阿文學生︰
مَن أَكثرَ في النَحو حَمَّقَه
讀文法太多的人會發瘋。
-----
相關文章︰
阿拉伯方言
不可能學好的阿拉伯文
語言?方言?
阿拉伯文法起源
2013年5月16日星期四
埃及話聆聽材料

1. Easy Arabic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A5UIoabheFOTBS03VwXlFXQQHtp3xxiC
有基本套語、生字、街頭訪問,字幕有阿拉伯文、拉丁拼音和英文翻譯。
2. 埃及流行曲 (有解釋)︰
http://egyptianarabiccourse.blogspot.hk
3. 埃及電影 (有英文字幕)︰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fUfVgbNBufLmSEXTeOtwVqWmQjCm9o9
4. 埃及政治節目Bassem Youssef的Albernameg (有英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user/albernameg
另外推薦看煮食節目如Sofra頻道和比賽節目如Arab Idol,內容比較簡單。
-----
相關文章︰
埃及話推薦教材
埃及話九件事
看電影學埃及話
有用連結︰
Egyptian Arabic insults and crude language
埃及話網上字典
2013年5月12日星期日
埃及話推薦教材
【教科書】

1. The Michel Thomas Method:
Total Arabic
Perfect Arabic
Arabic Vocabulary
我聽的是8CD+4CD+4CD的舊版,但以上的新版應該差不多︰
錄音,從零開始,不用課本,方法很好,先教最有用的生字和最有用的句式。應該誰都能跟上。如果全學好了會有不錯的基礎,但只能算剛到中級。
售價不便宜,但其實比很多課程值,其他語言也可以考慮。

2. kullu tamam!: An Introduction to Egyptian Colloquial Arabic
課文錄音
也是從零開始。書裡用拉丁字母,不用阿文字母,不用擔心搞不清楚讀音。
文法有系統,生字先教常用的,很實用。
書連錄音,錄音很真實,不是很慢地說話那種。
優點和缺點都是進度快,如果沒學過標準語而用這本書自學會覺得辛苦,雖然每課都有不少練習(還有答案),但並不足以令你熟悉每課的生字。
3. Kallimni Arabi系列
書裡全是阿拉伯文,沒有拉丁拼音,沒有英文解釋,只有書後生字表有英文對照,但錄音有全文,可以慢慢研究,而且進度不快,每課生字不多。整個系列有五本書,附送的雷射碟有大量錄音,標準語有一定基礎者搭配線上埃及話字典使用,自修也沒有問題。
4. Egyptian Arabic Dialect Course
透過十五首流行曲教埃及話,可在Kallimni Arabi第三冊或之後的程度幫助記憶常用字。
5. Umm al-Dunya
這本的錄音就沒有全稿,只有生字表,比較難自修,但生字表大致跟隨錄音中的次序,所以算有提示。有些片語只列出來討論沒有解釋,可靠上網搜索弄懂。
Kallimni Arabi學到高級(第四冊後)可以作為補充,較多文化學術討論。
【字典】
1. 埃及話網上字典
埃及話本來很不方便查生字,因為拼音不統一,但這個網頁很好,類似的字會自動顯示。
2. 埃及話字典
所見收字最全面的字典。照字根排序。
-----
相關文章︰
埃及話聆聽材料
埃及話九件事
Egyptian Arabic insults and crude language

1. The Michel Thomas Method:
Total Arabic
Perfect Arabic
Arabic Vocabulary
我聽的是8CD+4CD+4CD的舊版,但以上的新版應該差不多︰
錄音,從零開始,不用課本,方法很好,先教最有用的生字和最有用的句式。應該誰都能跟上。如果全學好了會有不錯的基礎,但只能算剛到中級。
售價不便宜,但其實比很多課程值,其他語言也可以考慮。

2. kullu tamam!: An Introduction to Egyptian Colloquial Arabic
課文錄音
也是從零開始。書裡用拉丁字母,不用阿文字母,不用擔心搞不清楚讀音。
文法有系統,生字先教常用的,很實用。
書連錄音,錄音很真實,不是很慢地說話那種。
優點和缺點都是進度快,如果沒學過標準語而用這本書自學會覺得辛苦,雖然每課都有不少練習(還有答案),但並不足以令你熟悉每課的生字。
3. Kallimni Arabi系列
書裡全是阿拉伯文,沒有拉丁拼音,沒有英文解釋,只有書後生字表有英文對照,但錄音有全文,可以慢慢研究,而且進度不快,每課生字不多。整個系列有五本書,附送的雷射碟有大量錄音,標準語有一定基礎者搭配線上埃及話字典使用,自修也沒有問題。
4. Egyptian Arabic Dialect Course
透過十五首流行曲教埃及話,可在Kallimni Arabi第三冊或之後的程度幫助記憶常用字。
5. Umm al-Dunya
這本的錄音就沒有全稿,只有生字表,比較難自修,但生字表大致跟隨錄音中的次序,所以算有提示。有些片語只列出來討論沒有解釋,可靠上網搜索弄懂。
Kallimni Arabi學到高級(第四冊後)可以作為補充,較多文化學術討論。
【字典】
1. 埃及話網上字典
埃及話本來很不方便查生字,因為拼音不統一,但這個網頁很好,類似的字會自動顯示。
2. 埃及話字典
所見收字最全面的字典。照字根排序。
-----
相關文章︰
埃及話聆聽材料
埃及話九件事
Egyptian Arabic insults and crude language
2013年5月9日星期四
埃及話九件事
1. 否定是mish,動詞會放在ma-sh中間。
2a. 主詞代詞

2b. 賓語 / 屬格代詞 (「我」有兩種,其餘一樣)

3. 疑問詞 (通常放在句子後面,除了ya tara;問句音調先升後跌)

4. 動詞要點
常用faa3il (男) / fa3la (女) / fa3lu (眾數) 表示「正在」,例如ana raayiH maSr「我去埃及」;
標準語的現在式反成為虛擬語氣 (subjunctive),除非是提議或表示應該,否則不能做句子的主要動詞,只能跟在助動詞 (auxiliary verbs) 之類後面,例如ana raayiH ashtiri kitaab「我去買本書」;
現在式作主要動詞用時前面要加上bi-,如biyiktib,「他寫」。
5. 動詞變化

6. 埃及話常見動詞形式 (粗框者為保持詞幹 (stem) 元音不變者,標準語則II、III、X都不保持)

7. 不符動詞形式的情況 (粗框者為保持詞幹元音不變者,只列出與正統形式相反的動詞類型,關於動詞類型詳見另文)

8. 常見轉音

9. 介詞及與位置有關的常用字

不要再說方言的結構簡單吧,如埃及話這種較少用作正式場合的書面語的語言,其文法都夠複雜了。很多人總是將某語言的使用者的教育程度、現代化程度,以至使用該語言的場合,跟該語言的複雜程度、嚴謹程度劃上等號,認為市井俚語就沒文法不嚴謹,情況並不是這麼簡單的。
不想清楚這些問題,遇上要滅絕廣東話的「國際化」、「中港融合」也毫無反抗之力。
-----
相關文章︰
語言?方言?
埃及話推薦教材
埃及話聆聽材料
Egyptian Arabic insults and crude language
2a. 主詞代詞

2b. 賓語 / 屬格代詞 (「我」有兩種,其餘一樣)

3. 疑問詞 (通常放在句子後面,除了ya tara;問句音調先升後跌)

4. 動詞要點
常用faa3il (男) / fa3la (女) / fa3lu (眾數) 表示「正在」,例如ana raayiH maSr「我去埃及」;
標準語的現在式反成為虛擬語氣 (subjunctive),除非是提議或表示應該,否則不能做句子的主要動詞,只能跟在助動詞 (auxiliary verbs) 之類後面,例如ana raayiH ashtiri kitaab「我去買本書」;
現在式作主要動詞用時前面要加上bi-,如biyiktib,「他寫」。
5. 動詞變化

6. 埃及話常見動詞形式 (粗框者為保持詞幹 (stem) 元音不變者,標準語則II、III、X都不保持)

7. 不符動詞形式的情況 (粗框者為保持詞幹元音不變者,只列出與正統形式相反的動詞類型,關於動詞類型詳見另文)

8. 常見轉音

9. 介詞及與位置有關的常用字

不要再說方言的結構簡單吧,如埃及話這種較少用作正式場合的書面語的語言,其文法都夠複雜了。很多人總是將某語言的使用者的教育程度、現代化程度,以至使用該語言的場合,跟該語言的複雜程度、嚴謹程度劃上等號,認為市井俚語就沒文法不嚴謹,情況並不是這麼簡單的。
不想清楚這些問題,遇上要滅絕廣東話的「國際化」、「中港融合」也毫無反抗之力。
-----
相關文章︰
語言?方言?
埃及話推薦教材
埃及話聆聽材料
Egyptian Arabic insults and crude language
2013年2月22日星期五
語言?方言?
有人問甚麼是語言甚麼是方言。我每次寫關於阿拉伯文的東西都要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阿文的所謂方言,你聽得懂一種,仍然聽不懂第二種。如果照「互相聽不懂的就是語言,聽得懂部分的是方言」,阿文「方言」,其實是語言。學一堆阿文「方言」,等於一次過學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那麼花時間。中文更誇張,吳粵閩湘贛客官,每組不止是一個語言,簡直是一個語族。
有人說,廣東話上海話等是方言因為很多字有同樣的書面寫法,只是發音不同,問題是寫下來是一種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是後加的想法,是在追尋不同「方言」的同源詞(cognate),因為我們認為各「方言」有同一來源,分化發展之餘又透過共通的書面語互相影響。例如「床」,廣東話讀cong4,普通話讀chuang2,為甚麼當是同一個字?除了語源相關,由於方塊字可套用於任何讀音,故意思對應時就算讀音難以追尋是否真正有關,亦可以視為「本字」。連日文韓文也可以用漢字。
是否有同樣的書面寫法,是語言的使用情況之一,在語言分類時可以考慮,但若視之為同一語言的「證明」,則並不恰當。
學阿拉伯文時接觸到「雙言」理論 (diglossia)。這個理論說,在一些地方,「低級語言」(L) 與「高級語言」(H) 並存,「人人都會說L,但H必須通過正規教育才能學會。雙言是一種持續穩定的語言狀態。擁有許多用H寫就的古典文學作品,平民沒有機會受教育,法律保護征服者的語言優勢,大眾公認H比L優越,這些社會因素都會促成雙言狀態並使其長期保持下去 [……] 在另一些國家中也有類似H與L而在不同社會領域裡使用的語言 [……] 兩者的區別在於︰在古典的雙言社會裡,人人都以L為第一語言;在延伸的雙言社會裡,也有人以H為第一語言,而且L與H不是同一譜系的。[……] 在常人眼中,地方話比標準語粗俗,不能上大雅之堂。[……] 從語言史看,一國的共同語往往是在其政治、文化中心的方言基礎之上形成的,某個地域方言一旦被發展成為標準語,其他方言就處於從屬地位。世界各地有許多實例表明,語法結構相似的變體由於處在不同的國家而被命名為不同的方言。由此可見,甚麼叫語言,甚麼叫方言,是由歷史、政治、社會因素決定的。豪根的論斷使人們認識到語言地位的高位完全是外加的。」(沃德霍《社會語言學引論》,外研社,2000,祝畹瑾導讀,F12-13頁)
阿拉伯文分標準語和各地「方言」,標準語跟《可蘭經》用的語言分別較小,在多數文學作品、新聞節目、學校講課等領域使用,是「高級語言」;各地「方言」在日常生活、電影電視劇、評論節目等領域使用,是「低級語言」。我們的沙地阿拉伯老師,聽到我們用「方言」時就會「矯正」我們。
中文也有多言並存。用文中框架,香港是延伸的三言社會,H1是英文 (政府部門、大機構、學校,尤其早期),H2是廣東話讀的白話文 (新聞、文章、部分學校),L是廣東話客家話等,共產黨意圖用普通話簡體字取代H1、H2,遲早L也不是廣東話,只是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話。當然也有好多中產家長看不起廣東話,從幼稚園起就讓子女讀「國際幼稚園」。
你可能會認為,既是如此,哪種語言地位高或多人用,完全是由政治、經濟因素決定,逆流而行並無作用,哪種語言重要就用哪一種吧。實情又並非如此。用哪種語言,其中得失取捨,從來既有情感考慮亦有功利考慮。有一段時間歐洲各地都喜歡講法文以示「有文化」,但民族主義興起後德俄越來越少用法文,其語言的著作快速增加,直到二戰前學科學的人都多數會學德文,所以甚麼語言多人用,並不是純粹「自然」發展的,跟政治流變、時代思潮等問題均有關。
你覺得講甚麼語言最有文化?
有人說,廣東話上海話等是方言因為很多字有同樣的書面寫法,只是發音不同,問題是寫下來是一種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是後加的想法,是在追尋不同「方言」的同源詞(cognate),因為我們認為各「方言」有同一來源,分化發展之餘又透過共通的書面語互相影響。例如「床」,廣東話讀cong4,普通話讀chuang2,為甚麼當是同一個字?除了語源相關,由於方塊字可套用於任何讀音,故意思對應時就算讀音難以追尋是否真正有關,亦可以視為「本字」。連日文韓文也可以用漢字。
是否有同樣的書面寫法,是語言的使用情況之一,在語言分類時可以考慮,但若視之為同一語言的「證明」,則並不恰當。
學阿拉伯文時接觸到「雙言」理論 (diglossia)。這個理論說,在一些地方,「低級語言」(L) 與「高級語言」(H) 並存,「人人都會說L,但H必須通過正規教育才能學會。雙言是一種持續穩定的語言狀態。擁有許多用H寫就的古典文學作品,平民沒有機會受教育,法律保護征服者的語言優勢,大眾公認H比L優越,這些社會因素都會促成雙言狀態並使其長期保持下去 [……] 在另一些國家中也有類似H與L而在不同社會領域裡使用的語言 [……] 兩者的區別在於︰在古典的雙言社會裡,人人都以L為第一語言;在延伸的雙言社會裡,也有人以H為第一語言,而且L與H不是同一譜系的。[……] 在常人眼中,地方話比標準語粗俗,不能上大雅之堂。[……] 從語言史看,一國的共同語往往是在其政治、文化中心的方言基礎之上形成的,某個地域方言一旦被發展成為標準語,其他方言就處於從屬地位。世界各地有許多實例表明,語法結構相似的變體由於處在不同的國家而被命名為不同的方言。由此可見,甚麼叫語言,甚麼叫方言,是由歷史、政治、社會因素決定的。豪根的論斷使人們認識到語言地位的高位完全是外加的。」(沃德霍《社會語言學引論》,外研社,2000,祝畹瑾導讀,F12-13頁)
阿拉伯文分標準語和各地「方言」,標準語跟《可蘭經》用的語言分別較小,在多數文學作品、新聞節目、學校講課等領域使用,是「高級語言」;各地「方言」在日常生活、電影電視劇、評論節目等領域使用,是「低級語言」。我們的沙地阿拉伯老師,聽到我們用「方言」時就會「矯正」我們。
中文也有多言並存。用文中框架,香港是延伸的三言社會,H1是英文 (政府部門、大機構、學校,尤其早期),H2是廣東話讀的白話文 (新聞、文章、部分學校),L是廣東話客家話等,共產黨意圖用普通話簡體字取代H1、H2,遲早L也不是廣東話,只是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話。當然也有好多中產家長看不起廣東話,從幼稚園起就讓子女讀「國際幼稚園」。
你可能會認為,既是如此,哪種語言地位高或多人用,完全是由政治、經濟因素決定,逆流而行並無作用,哪種語言重要就用哪一種吧。實情又並非如此。用哪種語言,其中得失取捨,從來既有情感考慮亦有功利考慮。有一段時間歐洲各地都喜歡講法文以示「有文化」,但民族主義興起後德俄越來越少用法文,其語言的著作快速增加,直到二戰前學科學的人都多數會學德文,所以甚麼語言多人用,並不是純粹「自然」發展的,跟政治流變、時代思潮等問題均有關。
你覺得講甚麼語言最有文化?
2013年2月3日星期日
不可能學好的阿拉伯文
讀到這篇英國人寫的文章,寫她學了阿拉伯文近十年還是毫不流利,這段頗有同感︰
我也學了四年多了,溝通可以應付,新聞、報章能基本明白,但他們之間原速的「方言」我只能聽懂一半,埃及以西的更是完全聽不懂。但想到中文「方言」聽不明白的也很多,就安心了。
學阿文的人都這樣吧,總是先學標準語,因為聽得懂的人多,然後再學方言。但學一種已夠難了,還要記幾種,結果總是最自然地多用標準語,但阿拉伯人不是這樣的,日常對話中只有書面、文雅的字才用標準語,一般動詞不會用,於是我們這類學生就會顯得很奇怪。
I think my experience was a common one: Arabic soup. You’d mix your modern standard with Egyptian g’s, Levantine flourishes, international-ish noises like “yalla” that were our generation’s “ciao,” and malformed repetitions of words you’d heard your Middle Eastern friends say. What came out of your mouth – I imagine – was the equivalent of, in Europe, if you’d stitched Spanish syntax into phrases you’d heard on Turkish soap operas and added – Achtung! – exclamations of Hollywood German and thought you were speaking pretty good European. This is the Arabic I currently speak, a mutant strain I concocted in which I don’t know what ingredients I’m really messing with.
我也學了四年多了,溝通可以應付,新聞、報章能基本明白,但他們之間原速的「方言」我只能聽懂一半,埃及以西的更是完全聽不懂。但想到中文「方言」聽不明白的也很多,就安心了。
學阿文的人都這樣吧,總是先學標準語,因為聽得懂的人多,然後再學方言。但學一種已夠難了,還要記幾種,結果總是最自然地多用標準語,但阿拉伯人不是這樣的,日常對話中只有書面、文雅的字才用標準語,一般動詞不會用,於是我們這類學生就會顯得很奇怪。
2012年12月3日星期一
阿拉伯方言
我喜歡埃及話,否定式ma...sh比法文的ne ... pas更清脆有力,不發j音全發g音也是鏗鏘有聲,還有很多標準語沒有的怪字。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柔一點,j不發成g,尾音a變成ae,沒那麼斬釘截鐵。黎巴嫩法文口音重,很嬌氣,談戀愛可以,用來講是非就惺惺作態。沙地話跟埃及話相比,氣勢弱,鄉下人,但埃及人講標準語時就顯得口音沙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西北非地區輔音堆成一堆,現在還聽不明白。 附送約旦美女片段
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埃及話教科書Kallimni Arabi
打風放假,讀了一天埃及口語。
讀了大半本Kallimni Arabi,是美國開羅出版社一個埃及口語教科書系列的第二本書,內容挺實用的,但全書只有阿拉伯文,生字都沒有解釋,好在對我來說是偏淺的。我主要是用來練習聆聽。
上網查生字時發現埃及口語好些字來自土耳其文,如دوغري (直) 和بعضه (也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