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輪迴研究


Ian Stevenson本是精神科醫生,但從五十年代起做了數以百計聲稱記得前生的個案研究。剛看了他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Where 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 Intersect》,是其二千頁鉅著《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 A Contribution to the Etiology of Birthmarks and Birth Defects》的摘要,但摘要也成一本二百頁的書了。如書名所見,是關於前生經歷與胎記、胎兒缺陷的關係。

從證立輪迴來說,最有趣的章節是第十章「胎記預測」與第二十章「實驗性胎兒缺陷」。

【胎記預測】
第十章中提及幾類胎記預測,如死者親人說某人如果有某胎記,就是死者;或死者生前說他會投生在哪裡,有甚麼記認;最特別的是第三種︰死者死後其他人在他身上畫記號,然後找到身上有這樣的胎記的人。當然單單找到這樣的胎記說服力不大,可以只是巧合對上了,世上有這麼多人這麼多胎記,總是對得上的。但有些個案是該人本身聲稱有前生記憶,親朋相認時又在身上特定位置找出記號的。作者說可惜作記號者沒甚麼創意,通常只是一灘顏色,反對者也可以說是普通的色素問題。

所以除了《哲道行者》提到的終後印證,還有一個「研究方向」就是在死人身上畫圖案,考慮到圖案、位置的獨特性會減低巧合撞中的可能性,大家可以預先想一下在甚麼地方簽個名。

書中也提到一些死前身上濺了藥或血跡沒洗淨而成了胎記的 (第一百四十二頁),當然不是逢有污跡也會變成胎記,但如果相信輪迴或不完全否定,為安全起見還是弄乾淨些好,否則下輩子變了鍾無艷便慘了。

【缺陷預測】
第二十章則提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區有一個常見想法︰當家庭中有過多於一個小孩夭折,很可能是同一個靈魂不斷重來投生而且早死,「解決辦法」就是藉切下夭折的小孩手腳或手指腳趾來警告他,好叫他從此離開,或重來而長大成人。

有些個案是家庭中後來出生的小孩就有相應的缺陷。不過在此情況下有另一個可能解釋,即第三章提到的「母嬰印象」(maternal impressions),母親看過而印象深刻的傷口或缺陷之類,有機會在懷孕期間「傳達」給胎兒,雖然這也怪異並且難以解釋其機制,但不牽涉靈魂,可以視為較簡單容易接受的解釋。然而有個案是母親是另娶的並不知情,就不能用這個解釋了。

作者在第三章介紹「母嬰印象」時提到西方在十八世紀以前一直接受這個觀點,但後來漸漸視為無稽。他又提到一個案例︰一個懷孕女子好奇看了其兄弟因癌症而切掉了陰莖的位置,她生下的男孩就正好沒有陰莖。作者說此缺陷在人口中出現的比率是三千萬份之一。

【相應機率】
在第十五章作者對於胎記位置作過這樣的說明︰一個成人身上的皮膚大約可分成一百六十個十厘米見方的方格,前生傷口和胎記位置出現在同一格的概率是一百六十份之一 (如上所言,需要有其他對應情況,否則不難配對,尤其是有傷口不一定有胎記,太輸打贏要了,作者亦有提出另一考慮,就是胎記的形態和顏色,不過不是所有個案都有特別的形態和顏色),而如果兩個傷口和胎記位置對應,就是二萬五千六百份之一了。他的個案中,兩個傷口位置對應的不少,甚至有多於兩個傷口的,如子彈的進出散射傷口。報告經常提到死者的病歷和驗屍報告,背後不知用了多少調查工夫才拿得到。

【其他特徵】
除了胎記,作者還描述了一些膚色、輪廓、姿態、性別認同、口味等等似乎受前生影響的情況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其中有懷疑是因為前生是美國機師,靈魂慣了膚白,投生在緬甸時「美白過了」出現白化症的個案 (第一百五十九頁)。

【雙胞胎】
此外作者非常有心理學家風範地研究了雙胞胎的前生記憶問題 (第二十五章),因為雙胞胎一直被視為解開先天後天 (基因vs.環境) 之謎的有用鑰匙。他認為前生影響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同卵雙胞胎的大差異 (可戲稱為先天後天以外的前天)。有趣的是有些雙胞胎是兩人都有前生記憶,並且找到相應的死者,但就算只有一人記得,在其記憶中其孿生同伴通常都是很熟的親朋。

【秘密】
第二十五章記述了一對雙胞胎的其中一人,他前生叫戴山那,他第二次去探訪其「前生家庭」時在附近找出他前生在未乾水泥上劃下的「戴山那 一九六五」,時維一九七二年。家人並不知道他做過這件事情。

作者或許是受此類事件啟發而在一九六零年代放了一個密碼鎖在維珍尼亞大學精神科,說他死後會想辦法報夢予同事開鎖的密碼。作者在零七年逝世,據維基百科,密碼鎖迄今未開。

這跟終後印證有異曲同工之處。

【結語】
非常欣賞作者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研究,放著好好的精神科系主任不做,千里迢迢四處採訪,論文備受爭議質疑。他大可以做穩當大路的研究,卻願意當先行者。輪迴無論證立證偽都需要有認真仔細的研究,而作者找到一個比單純記憶更有說服力的切入點,就是生理特徵,並且研究四十多年,追訪數百個案,資料非常寶貴。

***

【講故事時間】
認真討論完,摘抄一個故事吧。譯名是隨意的音譯,作者說過為保護私隱敘述個案時不一定用真名。

【再續前緣】
緬甸的毛艾逑頭上有一塊沒頭髮而像疤的胎記,他記得前生叫毛遂,在一九五零年代被共產黨射殺,屍體被丟進河裡,飄浮時經過碼頭,於是投生於碼頭主人所懷之胎。毛遂的妻子在他死後再嫁,後又成了寡婦,毛艾逑長大後找回毛遂的妻子,與她結婚。(第三十二頁。第六十一頁有另外一個案例是死者死後,其妻子回娘家住,他則可能是由於跟著她的關係,投生在那附近的小村。)

2014年5月27日星期二

原地遊

三年前一起讀阿拉伯文的加拿大同學路過香港玩幾天 (他那時候來香港交換一年),我放暑假有時間,一起扮遊客。去了些一直沒去過的地方,如雀鳥公園、動植物公園、濕地公園。也試走一些沒走過的路線,如由山頂落港大,由旺角往長沙灣。順便記下之前一天的遊蕩行程︰

【五月十二日】

午後有點時間,又在附近,第一次去車公廟,明明列車停站時看到就在面前,從車公廟站出來後卻找了一下,原來不是想像中那麼近。下了幾天雨,終於有陽光。進廟後有堆遊客,一個一個排隊上香擊鼓轉風車。我越過他們,逕自進殿。殿前沒有墊子,合什三鞠躬。在左邊迴廊拿了簽筒,跪在像側求簽,搖了幾下一支簽拋了出來,跌在我身上︰

掠地收弓膽氣雄。衣冠脫罷志猶沖。
小鬼邪魔皆拱伏,此時誰教與爭功。

氣勢甚好。

之後去了旁邊斗姥殿,才留意到甲子太歲是眼裡有手伸出來的,有點嚇人,原來該太歲據傳說是商紂的大夫,因進諫而被挖去眼睛,死後怨氣不散沖了道德真君的足下之雲,於是真君將金丹放在其眼中,使其眼中長手,手中長眼。手上的眼就沒看到了。

門口除了一般玉石手串,還有車公閃咭賣。離開時才發現幾步就到大圍站了。

接著去了銅鑼灣,第二次去誠品,想不如由地下一層一層上去吧,參觀一下這間高檔商場。Hollister的裝修完全是一個覓食叢林的意思,蘋果則是聖殿。真是呼之欲出。覺得在這間誠品很難慢慢看書,應該是燈光太暗了,情調多於實用。

之後去了尖沙咀吃飯,厚德街的馬家莊清真館,素食還不少,素餃不錯。加拿大同學帶來楓糖牛奶糖,可不及上次穆斯林同學帶回的土耳其軟糖了,沒有催情作用。

尖沙咀現在滿街都是閃燈藥房牌,看多一眼都眩目。還有間金色的電訊盈科店,賣電話也弄成這個樣子,完全是應了「土豪金」的講法。

【五月十三日】

約了加拿大同學在尖沙咀等,討論完他說想去旺角,去到旺角他說想去雀仔街,一問原來雀鳥公園近太子,於是走路去,反正隨便逛,於是又繞了進九龍城一點點,之後才去雀鳥公園。

去完就在鳳城酒樓飲茶,然後走路去深水埗,先去公和豆品廠不過沒吃,我在高登買了外置碟機,之後因為弄錯地址而去了長沙灣。

接著坐地鐵去黃大仙,然後去志蓮,但忘了志蓮四點半就關門,去到剛關,於是在南蓮園池逛了一下。我慫恿他要再試吃榴槤,但沒想到在黃大仙和鑽石山的百佳都沒找到。

【五月十四日】

加拿大同學約了以前同宿舍的亞美尼亞人午飯,於是我們決定嘗試由山頂走到港大,沿途雲霧繚繞,非常有仙氣,亦有點陰森。最後成功由山頂經夏力道健身徑-克頓道(龍虎山郊野公園)-旭龢道,剛剛好一點正到港大,完全跟阿拉伯人的守時程度相反。他們去食堂吃飯,我去了Ebeneezer's吃咖哩角。認識了第一個亞美尼亞人--我曾笑穆斯林同學有「集郵癖」(不是那一種),可能我也有。

午後看了一下港大擴建的部分,之後去了動植物公園,才知道原來裡面關了這麼多動物,很多猴子,還有三隻紅毛猩猩,其中一隻老的扒在籠上很困擾的樣子。然後「路過」香港公園,之後去中環碼頭坐小輪往尖沙咀。本來想去重慶大廈換錢,後來發現美麗都大廈兌換率更好,好笑的是店主本來說1加幣換7.3港幣,回去再問他居然加了說可換7.5港幣。

之後在九龍公園坐了一下。

【五月十五日】

下午在正街吃了蛋撻、源記蓮子芝麻糊,在銅鑼灣吃了很多空氣的雞蛋仔。源記很寸,因為看起來像打烊的樣子於是問店員是不是在營業,他說當然是,問他可不可以要杯清水,他說不可以,問他有沒有凍甜品,他說這裡沒有。答每個問題都是很不耐煩的樣子。我跟加拿大同學說,你看,態度這麼差肯定是名物啊,他不了解這裡的犯賤文化。不過我不覺得好味,太漿了。

最後去灣仔的莎巴馬來餐廳,三年來第一次同屆高級班阿文同學齊人,還加上阿老師,吃了很好吃的印度煎餅。五個人有四個人都是教師。阿老師毫不客氣地問各人的收入,暴露了他不是英國人而是埃及人的身分。

在香港扮遊客真係好肥。

【五月十六日】

在太子喝了椰子汁、吃了一點椰撻,這是甜品版的親子餐,把椰子一家都吃了。金魚街有各種龜賣,在膠箱裡腳都在打滑。消化了一下後在金華餐廳吃了菠蘿包熱奶茶,那個菠蘿包起碼等於兩個半美心包,吃完飽得搭地鐵時完全坐不下來。在濕地公園冒著雷暴警告驟雨攻擊看到幾種鷺,之後去元朗大馬路吃了半個好求其的缽仔糕,那幾粒紅豆只是放在上面的,怎麼行呢,簡直扭曲了缽仔糕的意思。最後終於買了榴槤,給了加拿大同學一塊,其餘我帶了回家,是今個夏天吃過的榴槤中第二好吃的。

終於扮完遊客,簡直要斷食。

***

想起名記者引述波特萊爾說︰「生命像醫院,每個病人都渴望換床。」其實不換床也行,換個床伴,換張床單,甚至換個姿勢也行的。咦我在說甚麼呢。

其實要在香港消磨幾天假期很容易,正所謂既環保又快捷。總是覺得去幾天旅行很浪費,要去就去一個月以上,所以心目中很多地方還沒有去。當然最可惜的是敘利亞。

2014年5月15日星期四

形聲形意

阿文有三輔音字根系統 [1],同字根的字通常跟某件事情有關,例如書寫,然後套上不同元音的格式,去表示不同詞態和相關人事物,如寫字、通信、作家。其實中文也有類似的詞彙派生規律。大概由於第一語言特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是很後來才「發現」這一點的,雖然後期的小學其實有講,但平日很少會想起來。

比如昨天經過一間富豪醫院,停車場的指示牌居然有錯別字︰「註院醫生專用泊車位」,令我想到「註」(註冊、校註)和「駐」(駐守)好像都有類似停留的意思。

約1998年偶然在上海的書攤用2元買到前中文大學校長李卓敏編的《李氏中文字典》(1981),版權頁寫著「學林出版社……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版本重印」,不知是否盗版。這本字典不用傳統的部首檢字,而是反過來,用聲符檢字,正好可以看同音字的意思有沒有甚麼聯繫。當然韻書也有類似的作用,不過不及用聲符細分。作者在概說中寫道︰「我們在『木』部找到『東』字,得其音,知其義,可是『東』與『凍』『氭』『棟』『陳』……等等字的讀音和字義上有沒有關連呢?假如我們以『東』作部首,把所有以『東』為偏旁的字都排在一起……大大增加我們對字的認識」(第2頁)。

翻一下內文,有些看不出有甚麼關連,如「周」、「雕」。有些意思看來有關,如「陶」、「淘」、「綯」、「掏」,好像都有類似攪拌的意思,又如「沒」、「歿」都是「沒有了」。

學寫字的時候,先生通常會告訴你很多字一邊是部首,跟意思有關;一邊是聲符,跟聲音有關。但我覺得更有用的分析是,部首是類別 (當然有些從字形演變上可說部首是誤會歸錯了的),聲符是讀音,並且有時是特點,不是因為造字時有意為之,而是想表達的意思沒有合適的字詞時,說中文者傾向用意思相近的音來表達。到想寫下時就常常用了不同的部首、同樣的聲符,於是會在不同部首找到同聲符而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字。

略提這些或許有助教學。

註[1]︰可參閱阿拉伯文法簡介第(5)部分及阿拉伯文常用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