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星期一
染布家的女兒
看了一本迄今看過故事最完整、修辭最講究的奇蘭尼童話書。
今天要講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其他人都是隨機的故事。
故事講述巴格達底格里斯河岸上的一對兒時競爭對手,長大後一個做了警衛長,一個做了市長。警衛長是忠的,市長是奸的。市長沒事喜歡害人,先是令警衛長丟了工作,然後抓了個流浪漢來裝作摩蘇爾王子,說服警衛長將女兒嫁給他,於是兩人結婚,婚後市長立刻取回給流浪漢的衣服,想說這次玩死你們了,哪知原來流浪漢真是摩蘇爾王子,只是半途被劫所以衣衫襤褸。
警衛長女兒搞清楚發生甚麼事後想辦法報仇,摩蘇爾王子卻主張以德報怨。
警衛長女兒自己去拜訪市長,除下面紗「色誘」他,說她發夢智者蜥蜴跟她說市長專門主持公道,替天行道,儆惡懲奸,於是來請他幫忙。市長當然高興,問她有甚麼困難。她說她父親四處說她是醜八怪獨眼秃頭生癬口臭手指畸形癱瘓駝背(x,查字典查到傻),她無法可施。於是市長爽快地說你父親姓甚名誰我來幫你,警衛長女兒說她是染布家的。
市長知道是誰家後一心去求婚,染布家的父親不斷警告他,我女兒是醜八怪獨眼秃頭生癬口臭手指畸形癱瘓駝背,真的要娶?市長就是不信,說就算她醜八怪獨眼秃頭生癬口臭手指畸形癱瘓駝背他也鐵定了心要娶。染布家的父親猜到其中有詐,但誰管呢先賺一筆再算,於是要市長先預付禮金一千,成婚後再付一千,不准反悔,叫一百人來見證。
市長幾經辛苦娶到染布家的女兒,見到她真的是醜八怪獨眼秃頭生癬口臭手指畸形癱瘓駝背,知道被騙,氣得七竅生煙,叫她父親立刻把女兒帶走。
市長成了眾人笑話。故事傳到哈里發耳中,才知道姪子摩蘇爾王子來了巴格達,於是召他見面,了解來龍去脈後要大家投票如何處置市長,市長仇家多,投票結果是要他跟染布家的醜八怪獨眼秃頭生癬口臭手指畸形癱瘓駝背女兒廝守終生。
看完最大的感想是摩蘇爾王子這種沒用的人嫁來有用嗎。
-----
相關文章︰
波斯故事
【7月5日】童話
2015年9月26日星期六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二)
【Come on James】
這幾年「領先地球」的港大又待過,「行埋一邊」的副學士又教過,他們的出路相較到底如何?我沒有研究過就業數據,但我很懷疑副學士升不到政府資助學位於是讀自資學位真是好選擇,不能做別的事情嗎?大學生人工已不是特別高,自資學位議價能力應該更遜一籌,一年八萬不是小數目,加上副學士的學費幾十萬換來一個不好看的學位,值得嗎?讀書不是為工作,但很多學生都不是在讀甚麼風花雪月的科目,而是表面上很實際實質上沒甚麼內容的商科。在這些地方教書自己都覺得在騙錢,唯有跟自己說他們拿著學位長遠來說人工還是會高些吧,長遠來說,好像是。
最奇怪的是有些學生說想做護士,打算讀完自資學位再讀碩士才去做,為甚麼當個護士都要成本這麼高呢?為甚麼不能像以前一樣直接去護士學校?我知道護士學位化,可是已經碩士化了嗎?
【再論少年窮】
不是說要窮到牛衣對泣,但比較一些親友的情況後覺得,如果成長時家境中下,但不是因為家長亂花錢自制能力太差,對訓練小孩的金錢觀有幫助,能夠相對不費力地過清苦的生活。要累積資本不是開源就是節流,節流也要練習。
家裡有錢也有可能教得到,但人有惰性,好難。很多事付錢就解決了,小孩見父母都不用做,覺得理所當然不用做,可是他自己未必有能力維持或達到這個經濟水平。成年後向下流更痛苦。
當然如果社會沒有流動性的話考量又不一樣。
***
隨想隨記,歡迎討論。
相關文章︰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一)
2015年9月25日星期五
香港教育田野考察(一)
我想了一個問題很久,究竟人成長於甚麼家庭有何得失,受甚麼樣的教育又有何得失。
這個問題似乎沒有答案。
有時覺得「千金難買少年窮」,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慣了華貴的生活,髒亂落後的地方不想去,兩袖清風的工作不想做,排除了某些可能性(當然窮也排除了很多可能性);有時又覺得有些資源很重要。最理想大概是有錢學任何東西,但又不讓小孩慣過豪華生活。
上課時也常思考這些問題,有些不全面的觀察︰
【聯招與非聯招的不公】
讀國際學校明顯升學更容易,我見過幾個理解能力有嚴重問題的學生,有在科學哲學的報告做安樂死的倫理,有在倫理學試卷答題答了幾頁但完全沒有相關內容,一分都沒法給(那學生不懶,每堂都認真上課),跟同班學生比是最差的,這種人在聯招應該升不到這個位置,但非聯招卻升了上來。
這應該是廢話吧,否則家長為甚麼選國際學校?
【哲學相對不受家庭背景影響】
有人說在港大上導修課時學生的背景不同,能力也受影響。踫巧我去年帶過幾組「心靈與知識」的導修,雖然英文流利程度跟背景有關,但對文章的理解和想像力則不成正比,雖然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有知識論(我不知國際學校來的學生中有多少人是修國際文憑的),但不見得他們就特別出色。因為這方面是先天為重?
【說好的活動教學呢?】
有些老師討論教學法時說現在的學生中學時都是用活動教學,教學不能死板單講,要多互動討論。但如果學生習慣活動教學,為甚麼導修課反而好像變成了補習班?因為學生慣了「tutorial」就是補習的意思?我在中大讀書時的兩小時導修都是由學生報告學生討論,我通常不去上講授課,但導修佔三成分不能不去,雖然助教質素參差,但總算是個練習學術討論的時間;之後讀碩士做助教情況也是差不多。然而近年我在港大帶的一小時導修很多學生都不看文章,來到等你教課,沒甚麼人主動發表意見,問問題也不願答,這樣不是比「傳統」更「傳統」嗎?這是年代的分別還是中大港大的分別?我不懂。
想來或許跟中大用中文討論,學生沒有障礙,而港大用英文,學生先要擔心英文說得不好,更不願開口有關。
***
隨想隨記,歡迎討論。
這個問題似乎沒有答案。
有時覺得「千金難買少年窮」,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慣了華貴的生活,髒亂落後的地方不想去,兩袖清風的工作不想做,排除了某些可能性(當然窮也排除了很多可能性);有時又覺得有些資源很重要。最理想大概是有錢學任何東西,但又不讓小孩慣過豪華生活。
上課時也常思考這些問題,有些不全面的觀察︰
【聯招與非聯招的不公】
讀國際學校明顯升學更容易,我見過幾個理解能力有嚴重問題的學生,有在科學哲學的報告做安樂死的倫理,有在倫理學試卷答題答了幾頁但完全沒有相關內容,一分都沒法給(那學生不懶,每堂都認真上課),跟同班學生比是最差的,這種人在聯招應該升不到這個位置,但非聯招卻升了上來。
這應該是廢話吧,否則家長為甚麼選國際學校?
【哲學相對不受家庭背景影響】
有人說在港大上導修課時學生的背景不同,能力也受影響。踫巧我去年帶過幾組「心靈與知識」的導修,雖然英文流利程度跟背景有關,但對文章的理解和想像力則不成正比,雖然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有知識論(我不知國際學校來的學生中有多少人是修國際文憑的),但不見得他們就特別出色。因為這方面是先天為重?
【說好的活動教學呢?】
有些老師討論教學法時說現在的學生中學時都是用活動教學,教學不能死板單講,要多互動討論。但如果學生習慣活動教學,為甚麼導修課反而好像變成了補習班?因為學生慣了「tutorial」就是補習的意思?我在中大讀書時的兩小時導修都是由學生報告學生討論,我通常不去上講授課,但導修佔三成分不能不去,雖然助教質素參差,但總算是個練習學術討論的時間;之後讀碩士做助教情況也是差不多。然而近年我在港大帶的一小時導修很多學生都不看文章,來到等你教課,沒甚麼人主動發表意見,問問題也不願答,這樣不是比「傳統」更「傳統」嗎?這是年代的分別還是中大港大的分別?我不懂。
想來或許跟中大用中文討論,學生沒有障礙,而港大用英文,學生先要擔心英文說得不好,更不願開口有關。
***
隨想隨記,歡迎討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