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羅選唱片時問店長:「買錄音室版本好還是買演唱會錄音好?」
他說:「當然是現場版本呀。沒有現場觀眾的反應的話不好聽。」
對,真的要有現場反應才好聽。
在阿拉伯音樂會中,觀眾是會適時發出讚嘆聲的,比流行樂或爵士樂表演時樂手獨奏了一段後拍手參與得更多,某一句唱得好或某一句即興演奏轉折或轉調轉得好,觀眾都會發出「真主呀」之類的感嘆,聽多了習慣得成了表演的一部分,沒有的話反而覺得缺少了點甚麼。
阿拉伯音樂很重引動聽眾的情緒,以此為音樂好壞的最高標準,其文化中有طرب tarab的概念,指音樂引起的狂喜快樂。當聽眾感受到這種情緒,觀眾會很熱情地表達其感受,如歡呼、拍手、感歎。沒有這些聲音的話表演者反而覺得聽眾不喜歡所以沒有反應。佛蘭明高表演中聽到的反應也是類似,習慣得成了音樂的一部分,或者是伊斯蘭統治的遺留?
忍不住跟演唱會的「鳩叫」(意謂歌迷不斷尖叫)比較,阿拉伯音樂中的聽眾反應跟鳩叫有何分別?不是噪音嗎?不擾亂表演嗎?論者強調阿拉伯音樂中的聽眾反應是內行的反應,不是亂叫,是當表演者表演得特別有感情或即興得特別高妙時聽眾的讚嘆反應,即是說有樂評和亂評的分別。
相關資料:
整理了一些Youtube上有英文字幕的Umm Kulthum歌曲:連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