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4日星期五

即興演奏的意義


近來在研究烏德琴的即興演奏تقسيم(taqsim),即興演奏是阿拉伯音樂很重要的部分,有時是單獨彈,也有當成前奏,先用接著要彈的曲目的調式即興演奏一段,再帶入正式的曲子,或者中間彈一段當間奏。它的結構是從低音到高音再回到低音,中間可以轉調。過程中有一些常用的技巧,例如八度低音、鄰近裝飾音、滑音、小段旋律的遞進等等。

即興有程度之分,加點裝飾音是即興,改編一部分是即興,完全不照既有旋律是即興,沒有調式完全自由也是即興。當然去到最後者會很難理解,因為沒有規律、沒有預期,而音樂如此抽象,沒有規律的話就只是一堆雜音,就像沒有語言地囈語。

學西樂時覺得彈錯一個音也是錯了很大壓力,以為中東音樂有自由度可以加各種裝飾會容易點,但心目中有不同版本變化也是很令人混亂的,反而是另一重考驗。你考慮彈哪一種裝飾考慮得太多,其他就會彈錯了。

***

聽說人懂得即興演奏,都會覺得很厲害。印象深刻的是,以前一起學大提琴的同學提起有朋友可以在鋼琴上即興演奏,聽到覺得很神乎奇技,但她評論說,蠻好聽的,不過每次的即興演奏聽起來都差不多。

如果感覺差不多,那是不是跟彈同一首歌差不多?雖然能即興演奏出某首曲子比起能視奏/學習後彈出同一首曲子能力上更高一層,但對聽者來說似乎沒有好處。何況通常即興演出的東西規律比較簡單,不及事先創作的千錘百鍊。

各類即興演奏中,比較多人知道爵士樂的即興演奏。爵士樂的即興演奏背後的原理是一些常用和聲進程。我也有嘗試學,就沒有那麼喜歡那種效果,覺得不夠有趣。

或者帶有和聲的即興演奏是強人所難吧,太難即時創作出有新意的和聲進程,但因為這方面太用神,其他方面如音質、情緒就沒有很大變化。

***

對我來說,反而覺得單線旋律的即興創作更有意思。就算重覆一個音,也是可以有無數變化,而且可能由於只有一層旋律,聽眾跟表演者都可以很集中地去辨識中間發生了甚麼事,大家同在追逐著每一句樂句的情緒起落。感覺更出自當下狀態,也更純粹。

可能是出於一種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傾向吧,就如在巴哈的《十二平均律》與《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之間,我會覺得後者顯得更精鍊神秘。

於是單線旋律的即興創作,既免除了心算和聲進程的難度,具有各種情緒的調性可以選擇來回,又表達到心靈深處微妙的起伏,是我暫時所見最理想的即興形式。

回覆LC︰肯定是有框架的,沒有的話就不能成為風格。但我自己覺得最有趣的正是學習過程中了解到甚麼手法催生了甚麼味道。

1 則留言:

  1. 完全認同即興不一定等於有創意。因為即興只是將記憶裏已經儲蓄的「貨」發揮出來,就好像即席演講一樣,有些人一定要預備講稿,有些人可以不用稿演講,但不代表不用稿的就一定比依稿講的更好。
    而且也開始明白一件事,就是大多數音樂都並非完全自由的即興。總是有很多框架,告訴你只准用某些音、強調某些音、在某些音加裝飾、某些音只能下行用等等。這點好像無論在 maqam, 伊朗的 dastgar 和印度的 raga 都是一樣。並非不能破格,只是完全不依的話又不屬於那種風格了。就像語言一樣有語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