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

Mirror與流行視聽美學

【個人歌曲】
因為喜歡柳應廷而順便留意Mirror,其他成員的單人歌曲也有很多獨特作品,不是情歌,這點很值得欣賞。看魯暉的訪問會見到他們是藝人與管理層商討歌曲主題和風格,製作適合的作品。《全民造星II》出身的MC和Mike不是ViuTV旗下,就仍然做大路的情歌。做情歌本來不是問題,不過太泛濫太悶。

事實證明雖然最受歡迎的是相對大路的姜濤,但《蒙著嘴說愛你》、《孤獨病》和《Masterclass》都不是情歌;冒起中的Anson Lo盧瀚霆是本來少有的跳唱,幾首歌中《一所懸命》和《Ego》都不是情歌;柳應廷的《物語三部曲》和《狂人日記》雖然點擊數不是最高,但也很受注意,橫掃新人獎項;Anson Kong的《黑之呼吸》是講自己,也比之前的歌受歡迎。可見樂迷是想要新話題的作品,以為是偏鋒結果是新的主流。

網上見人拿四大天王來比,說Anson Lo不及郭富城年輕時英俊,不明白是甚麼心態:要比樣貌,比現在就行,我就不想再看四大天王那一輩;要比作品,盧的出道作《一所懸命》比郭的出道作《對你愛不完》有意思得多。年輕人難以上位,是各行各業的普遍現象,可以看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在最應該看年輕人的娛樂界,沒有年輕一輩走紅,就是因為TVB沒新意沒吸引力,HKTV又胎死腹中,本地非電影製作只能看Youtube。忽然發覺本地電視台上有東西想看,高興都來不及,不了解就挑剔是老人症狀。

【亞視味】
可是不特別喜歡Mirror的團歌,直到《Warrior》之前都有點(姑名之為)「亞視味」(像荷里活B級片,不精緻的感覺),《Ignited》的「其實約不約」用詞大陸。「Chill Club: A New Stage」那個Big band jazz/Cabaret風的版本比原版好,沒了亞視味,雖然詞仍然cheap,但用夜總會姣風去得盡,整件事比較好:



反過來想,「亞視味」是甚麼?有甚麼不好?我猜想「亞視味」是比較罐頭沒新意的香港流行音樂,表演者不夠光芒,又唱得不夠好的意思,始終十二人的唱功比較參差。「亞視味」可以以《全民造星》的主題曲《前傳》為代表;視覺上就服裝、風格顯得十分MK(市井):



到《Warrior》開始覺得新鮮點,原來作曲和編曲Val Del Prete是英國人(有Neuroscience博士學位,又一次例示學院工作難找;以前是讀不成書入娛樂圈,現在是讀完博士沒工作入娛樂圈);到《Boss》的製作人則是瑞典籍(幕後名單一看就注意到排第一的Hanif Hitmanic Sabzevari的姓氏Sabzevari,因為是波斯文),兩人都是做韓國流行曲。流行音樂產業鏈真的很全球化,有互聯網之後很難回去了,所謂全球化退潮大概最多只是工業。




【廣東話rap】
香港的廣東話歌詞是「書面語」,很少真正用廣東話填詞,除了rap。算是一個有趣現象,原因似乎是由許冠傑開始的流行歌,我們不習慣用廣東話表達抒情內容,其實之前粵劇和南音並沒有廣東話不能抒情的觀念,所以可以歸功於二十世紀白話文運動和中華教育的成功(本文也是一例)。埃及同樣有雙層語言現象(diglossia),有較正式、媒體使用的標準阿拉伯文和較不正式的埃及話,但埃及流行音樂就不會用「書面語」,多肉麻的情歌也是用埃及話填詞:



雖然rap是真廣東話,然而我覺得廣東話rap聽上去總是有點尷尬,相比之下華語卻沒有那麼尷尬,覺得應該是廣東話音調較多的緣故,去聽英文rap研究一下:



因為rap有一個特定的音調,而用廣東話rap的時候音調不太對得上,聽上去會較為奇怪;華語音調較少,發音自由度比較大,聽起來就沒有那麼怪。所以Anson Lo的歌用英文rap是精明的選擇。

【跳舞vs唱歌】
看《全民造星》,懂跳舞不懂唱歌的人就會被揶揄為舞蹈員,只能為人伴舞,不能做主角;懂唱歌不懂跳舞就沒那麼大問題。流行世界的表演者確實以歌手為主,但很多表演者如米高積遜其實是跳舞為主,唱歌不要太差就行了,反正很多人都不懂得聽。韓圑也是跳唱,但近年香港沒甚麼歌手行這種路線。

可能因為很多人是聽電台或做其他事情時聽音樂,而跳舞是專心看影片才會看,故此播放的機會低一點。但電視台需要跳舞的視覺效果,於是《全民造星》會重視舞蹈,但仍比聲線較次。

有些地方是會看人跳舞為主的,如肚皮舞。當然還有芭蕾舞、當代舞、探戈等,但前兩者現在是小眾,後者在真正流行的地區是親身跳多於被觀賞。

香港不流行跳舞,比如埃及的婚宴是聚在一起跳舞,香港只能坐著被逼觀看新人的成長片段。

忘了在哪裡看到Lokman楊樂文說為甚麼唱歌玩樂器別人會十分仰慕,但跳舞就差一點,明明一樣要練習很久。可能是香港/華人的喜好吧,跳舞沒有那麼重要。我學樂器為主,也學過一點不同舞蹈,我自己是喜歡玩音樂多於跳舞,但舞蹈其實也很有表達力。近年香港娛樂圈的喜好是人聲最受歡迎,跳舞次一級(應該說其實有市場只是本土沒有,所以在看外國),但其實看跳舞也可以很有感受,像這段探戈甜蜜到極緻:



流行表演為何不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方式?例如以舞蹈為主角,其他人做合唱團伴唱,這段就頗感人:



Mirror演唱會是有純跳舞的環節,將來希望可以看到更多不同形式的表演。《全民造星II》跳現代舞的Oscar Li最後能拿到亞軍,觀眾接受度其實很高。

2021年7月11日星期日

象棋來自印度

圖:印度原版棋盤

一直奇怪阿拉伯文的「國際象棋」الشطرنج al-shaTranj的字源,因為一看就不像阿拉伯文,原來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最終都是源自印度的chaturanga,關於chaturanga最早的記載是六世紀。經波斯傳播到中國(最早的記載是唐代)和阿拉伯地區,阿拉伯人再傳到歐洲。

印度原版象棋是有象的,在西班牙這隻棋仍是叫alfil(阿拉伯文的「象」),去到英國,因為那隻棋子的樣子聯想到bishop主教,於是改了名。中文叫「象棋」卻不是因為有象,而是因為再早就有過叫「象棋」、「象戲」的遊戲,是由於用象牙做棋子;玩法跟今日的「象棋」完全不同。

「checkmate」有說是來自波斯文شاه مات shah mat「沙皇沒救」,也有說是阿拉伯文(同一句話)「沙皇死了」。「將軍」(動詞)或是來自「check」。

2021年7月5日星期一

聖耀皇權一一俄羅斯皇家珍品展

看文化博物館的「聖耀皇權 ─ 俄羅斯皇家珍品展」展覽,展出來自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博物館的藏品,文物年期16至18世紀,感想是:精緻的東西都來自奧斯曼和波斯,先進的東西都來自西歐。

展覽中彼德大帝的kaftan

庫爾德kaftan,圖片來自維基


看展覽時還留意到kaftan這個概念在不同地方的變化,很有趣。

kaftan在俄羅斯可以超收腰然後下身放大,但kaftan在奧斯曼帝國是剪裁比較直的外袍,阿拉伯文叫قفطان,歷史小說中會出現。

現在google kaftan多數會找到女性連衣裙,因為男性很少穿這種外袍了,但看中東劇集覺得那些大佬著這種袍華麗又有型。

順便看了「字裡圖間 - 香港印藝傳奇」:「展覽追溯到19世紀初,馬禮遜從英國來華傳教,開啟了近代中文活字發展。當時,由英華書院研發鑄造的明體字稱為『香港字』,被譽為是最美的中文活字,更遠銷海外各國,其蹤影見於理雅各翻譯的《中國經典》、羅存德編撰的《英華字典》、王韜的《循環日報》及孫俊臣為澳洲華工出版的《無師自曉》自學英語手冊。」值得看。

「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則太多垃圾。

【圖說】原圖及說明來自文化博物館網頁:
「杰里科式帽」頭盔
土耳其,16世紀晚期 – 17世紀初期
烏茲鋼、銀、絲綢、絲線
鍛造、壓花、雕刻、錯金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