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7日星期一

所謂嚴肅音樂

雖然要教三科五班還要帶導修,但忽然想將沒學的樂理作曲都學回來。

今天去了一個作曲大師班,學生的作品都是無調性的。有些挺無聊,有些雖然難聽但也有趣味處。邊聽邊想,史特拉汶斯基的時候這樣的音樂會激得聽眾離場抗議,起碼好玩,而且也不是一味難聽,像《春之祭》的節奏是很有感染力的。今天再寫這樣的作品不會有人離場抗議,只是沒人聽。跟所謂嚴肅文學的原理差不多。

如果是配樂音效,難聽就算了,純音樂卻一味撞音,真想不通是甚麼心理,是對人類的仇恨吧。沒有美感,幾乎沒有情感,有點氣氛,就是這樣了。生理上的難受,並沒有表現上的目的,只是為了減少欣賞的人。我學了這麼多年西洋古典,近代也真心只喜歡德伏扎克、艾爾加、拉赫曼尼諾夫這些好聽的,蕭斯達高維士、亨德密特 (Hindemith) 有些也可以接受,其他已無甚印象。

又想到二十世紀初的美學危機,果然跟數學危機是同一個時代,音樂裡懷疑美的標準,數學裡懷疑數學真理的性質,兩者都有人嘗試純用形式結構去解決。符號邏輯有形式美感,但無調性音樂的結構並沒有比調性音樂進步,只是拿走了和聲。

還好傍晚音樂會那些教授的作品多數不是無調性的,可見他們比較正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