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5日星期四

獄中的同道——馬哈福茲的《乞丐》

馬哈福茲的《الشحاذ/The Beggar/乞丐》描寫男主角名律師歐麥爾因為跟客戶說起他的地隨時會被政府徵收,客戶無所謂地說:「生命也不知道甚麼時候會給真主拿走,還不是一樣過活。」於是歐麥爾跌進existential crisis,忽然覺得一切毫無意義,因此開始不上班,每晚夜蒲,去夜總會找到女生就載去金字塔附近鬼混。(六十年代金字塔附近很靜,今天民居已經建到旁邊了。)

妻子十分傷心,女兒也很反感,歐麥爾卻說自己有病,不如此就會忍不住自殺。

後來他愛上一個夜總會舞娘,歌手也是認真待他,兩人形影不離一年,非常甜蜜,無話不談,後來談到沒話題,就開始要找地方去,叫朋友來聚會,再跟著歐麥爾就開始厭倦,最後又回到夜總會。

有一天他年輕時的朋友出獄了來找他。

原來歐麥爾中年危機的一大來源是年輕時搞革命其中一人被抓,自己卻沒事。他十分內疚 ,坐牢二十年的奧斯曼卻對他說:「我們是互補的另一半。」意思是歐麥爾在外享受自由,過有意義的生活,就算奧斯曼自己在坐牢,也覺得安慰。很喜歡這句話,英文譯本封面可能也是來自這裡。可是歐麥爾卻不覺得自己的生活有意義:對,他有成功的事業,有愛護自己的妻兒,卻覺得奧斯曼為理想而活,好像更有意義。

-----劇透警告線-----

後來歐麥爾離群索居,躲在自家田產隱修。結局是奧斯曼再次被追捕,想暫匿在此,警察圍捕他時意外槍傷歐麥爾,反而似乎使歐麥爾「回歸現實」。

馬哈福茲大學主修哲學,曾在訪談中表示自己寫的是哲學小說,有意識地用小說討論哲學問題,所以他的作品很合本人口味,我也是讀哲學但常覺得哲學著作很悶,嚴謹清晰不如科學,浪漫超脫不如文學,扎實細緻不如史學。這本小說表面上很接近存在主義文學,沒有其他小說那麼重伊斯蘭味道,但其實書名「乞丐」跟蘇菲主義有關,蘇菲主義修士درويش darwish,波斯文原義就是乞討者,乞求歸於真主,乞求宇宙真相,乞求超脫空虛無意義的人世和苦難。

小說在1973年改篇成電影الشحات,通常覺得埃及七十年代的彩色電影沒六十年代的黑白片好看,但這齣節奏和鏡頭拿捏得好,有法國新浪潮的氣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