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星期日

伊斯蘭國後的摩蘇爾

2014至2017年,伊斯蘭國佔領摩蘇爾。2014年伊斯蘭國領袖Al-baghdadi在摩蘇爾Al-Nuri大清真寺宣佈重建哈里發國,震驚世界。

在伊斯蘭國恐怖統治之下,伊拉克眾多非阿拉伯裔或非伊斯蘭教徒遭遇淒慘,土庫曼人、庫爾德人、雅茲德人等被屠殺或迫害,亞述及亞美尼亞基督徒被迫改信伊斯蘭教,女性被強姦、迫婚、成為性奴。

***

我去完Lalish的雅茲德神廟,覺得庫爾德斯坦之旅已經值回票價。雅茲德教相信世界由神創造,神顯化為七天使,大天使就是孔雀天使,有些伊斯蘭教徒和基督徒認為孔雀天使即是撒旦,故認為雅茲德人拜撒旦。雅茲德教跟俗稱拜火教的祆教有相似之處,也受蘇菲派影響。雅茲德教信徒說庫爾德語。神廟佔了整個山頭,很有氣氛,但朝聖者不准穿鞋,早知帶拖鞋來,冬天光腳踩在冰冷的石板路上是又冷又痛,看著庫爾德士兵穿著皮靴走過就更痛苦。伊拉克教派、族群眾多,人文歷史豐富,雖然古蹟受破壞、博物館不多也不好,但真的很有趣。

這天想去離Erbil不遠的摩蘇爾,以為該去Erbil Terminal坐車,誰知那兒只有往土耳其的巴士。問路邊站崗的庫爾德士兵(我們講阿拉伯文。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老一輩會講阿拉伯文,薩達姆倒台後學校不用學阿拉伯文,改學英文),他說:「摩蘇爾很危險,那裡的人很野蠻,你還是不要去了。要不過幾天等我放假,我陪你去。」

Erbil是庫爾德城市,摩蘇爾是阿拉伯城市;伊斯蘭國曾以摩蘇爾為大本營,庫爾德軍隊是對抗伊斯蘭國的主力;所以Erbil與摩蘇爾雖然只相距八十多公里,但不是很親近。其實不只是Erbil人,雖然2017年伊拉克政府已在美軍幫助下從伊斯蘭國手中奪回,我在巴格達問人有些都會覺得摩蘇爾危險叫我不要去,有些人就說安全可以去。拉遠點看,摩蘇爾是最東北的使用阿拉伯文為主的城市,再往東往北都是庫爾德地區;摩蘇爾是遜尼派,伊拉克其他阿拉伯人以什葉派為主。1743年波斯入侵奧斯曼帝國,圍攻摩蘇爾。摩蘇爾長久以來在戰略上商業上都是重要據點,摩蘇爾的名字的意思就是「連接點」、「中轉站」。

「過幾天我就離開了。」我對庫爾德士兵笑道。他的話令我有點猶疑,想了一回還是決定去,他指著巴士叫我上車,叫我在摩蘇爾不要去右岸(底格里斯河在摩蘇爾中間流過,切成左右兩岸),伊拉克政府奪回摩蘇爾後有些伊斯蘭國分子殘留在右岸,但已事隔多年。

結果坐巴士又回到比較近我住處的地方,是Erbil西邊的一個路口,這裡可以拼的士去摩蘇爾。等了一回沒有其他乘客出現,司機叫我付多點直接出發,見時間也不早了,心急之下只好同意。

駛到檢查站,要下車見工作人員。我見房裡還有另一個人,看樣子是東亞人,再偷看他攤開的護照內頁,是特區護照的洋紫荊,我問:「香港人?」他點頭。我跟工作人員聊了幾句阿拉伯文就立刻可以走。出去坐回我那輛的士,我問司機:「我載多一個人行不行?你不能收他錢。」到他出來時就叫了他上的士,他本來坐巴士。

***

的士司機果然不願去右岸,寧可付錢給另一個的士司機由東面市郊載我們入城。

在伊拉克第一次遇到香港人,很開心,感覺去摩蘇爾安心得多。而且我這次旅行去這麼多地方,事前沒時間認真做功課,多是大概地選了去哪個城市再在等車時細看旅遊書,他卻看了不少旅遊分享,他說摩蘇爾是暗黑旅遊聖地,大家都來看戰爭遺蹟。陪他先去旅舍登記,在旅舍大堂就少有地遇上大陸遊客。

香港人小伙伴說要打卡世界七大奇蹟,最後一站來到伊拉克。佩服他這樣語言不通地來伊拉克,靠garage一個字通行各地(garage在伊拉克指往其他城市的長途巴士站),我就覺得這樣不好玩,像我去到庫爾德斯坦,較難跟人聊天,覺得相對表面也無趣,尤其跟司機講價/吵架十分不順利,雖然真的不行時靠波斯文的相似度是能夠基本溝通的。

在摩蘇爾看戰爭洗禮的街道,到處可見火箭和子彈的痕跡,還有在修復中的教堂和清真寺,其中一間是伊斯蘭國領袖Al-baghdadi演講的Al-Nuri大清真寺;毁壞的住屋令人感慨,倒塌的千年宣禮塔更是十分可惜。

在摩蘇爾的一天出奇地順利,博物館修復中沒有開放,但用阿拉伯文還是能進,工作人員帶我們參觀被炸毀的地方和文物;在戰區逛遇上修復顧問介紹舊宅,還介紹戰區中的其他建築;找古宣禮塔問路時問瑟穿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背心的工作人員,他帶我們到修復資料中心,由當值人員介紹整個建築群的歷史。

最驚喜的是上一個山頭找亞述遺跡,爬到上小平原,竟然見到一班貝都恩人(阿拉伯游牧民族)在此紮營,養了好多牲口。好像一二百年前畫埃及古蹟的畫作:歷史學家在挖掘的時候,附近的埃及人在放牧。

黄昏時我回Erbil,旅伴住在摩蘇爾。如果不是訂了Airbnb我也留在摩蘇爾,因為摩蘇爾的油價和物價都比庫爾德斯坦低,由摩蘇爾回巴格達車費便宜得多。

***

我在巴格達常去的書店,那座建築物二樓有個收費廁所,費用2.5港幣。收費的男人五官精緻,眼睛是漂亮的綠色,令人想起《國家地理雜誌》那個阿富汗少女封面,他就來自摩蘇爾。他曾在庫爾德斯坦做建築工人,後來傷了背,所以來看廁所。他的工資是35000第納爾一天,即175港幣,每上班一個月放十天假,總計月薪大概四千港幣。巴格達的宿舍價錢約25港幣一晚,但他就睡在走廊,免費;飲食成本是10港幣一天。

他穿著有點襤褸,放在埃及不明顯,放在巴格達就有點窮酸,因為巴格達人重視衣著體面,尤其冬天好多男人都是一襲長大衣很有型,加上書店老闆朋友跟我說他的背景時說他是個可憐人,所以我還以為他孑然一身。誰知原來他在摩蘇爾有樓有車,有四個兒女,跟他輪班的同事還說他想娶第二個太太。

伊拉克人認為摩蘇爾人特別吝嗇,大概是真的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