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4日星期四

泛阿拉伯主義

在二十世紀中期,使用阿拉伯文的國家曾經有很強的認同感,希望能團結為一大力量,此思潮名為「泛阿拉伯主義」,埃及甚至曾經與敘利亞聯成一國。但一切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大敗於以色列後分崩離析,大家都不再奢望阿拉伯國家能站在同一陣線,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

我最感受到泛阿拉伯主義的地方,是學烏德琴的學校,它的名字就叫「阿拉伯烏德琴之家」,雖然創辦人是伊拉克人,但因為當地長時間情況不穩,「總店」開在開羅,後來在其他地方如阿布扎比開了分校,直到最近才「回歸」巴格達辦校。

他們學生在開羅開的音樂會,也強調他們有來自各個阿拉伯國家的學生,在阿拉伯國家各懷鬼胎各自為政的年代,泛阿拉伯主義要在左傾大愛的音樂人中,才存留著那麼一點點痕跡。

上阿拉伯文教學課程時,埃及老師曾提到在綜藝節目如《Arab Idol》中,可以聽到各地口音的阿拉伯文,有望鎔合成較為通行的阿拉伯口語,改變一直以來埃及話在電視電影中獨領風騷的情況。跟各地阿拉伯人交往的經驗中,他們如果能用英文跟你溝通,是不會願意用標準語或埃及話的,因為標準語是嚴肅正式的語言,在非公務情況下用來談話,阿拉伯人會覺得很不自在,甚至也未必流利,而埃及話雖然他們會懂,但不是他們的語言,所以也不太願意用,而且他們看到外國人第一反應自然是講英文,所以我除了跟埃及人講埃及話,其他地方的阿拉伯人都寧願跟我講英文,真是氣死我了。(在外國能裝不懂英文,在香港裝才沒人信。)

諷刺的是,另一個聽到各種阿拉伯口音的節目,是描繪伊斯蘭國的電視劇《烏鴉》。這齣電視劇是去年齋月的電視劇,有30集,但大概因為較有爭議性,在埃及播到20集就被中斷。因為劇中有各地投奔伊斯蘭國的阿拉伯人,所以有各地口音,不過相信事實上語言應該更混雜,因為投奔伊斯蘭國的也有其他地方的穆斯林,但電視劇是幾個阿拉伯的廣播公司聯合製作,所以劇中主要都是阿拉伯人。但劇中的語言使用情況,一定程度上也是事實。

能號召各地阿拉伯人的,居然是伊斯蘭國,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1 則留言:

  1. This series is really interesting! Thank you so much for writing about it.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