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至2017年,伊斯蘭國佔領摩蘇爾。2014年伊斯蘭國領袖Al-baghdadi在摩蘇爾Al-Nuri大清真寺宣佈重建哈里發國,震驚世界。
在伊斯蘭國恐怖統治之下,伊拉克眾多非阿拉伯裔或非伊斯蘭教徒遭遇淒慘,土庫曼人、庫爾德人、雅茲德人等被屠殺或迫害,亞述及亞美尼亞基督徒被迫改信伊斯蘭教,女性被強姦、迫婚、成為性奴。
***
我去完Lalish的雅茲德神廟,覺得庫爾德斯坦之旅已經值回票價。雅茲德教相信世界由神創造,神顯化為七天使,大天使就是孔雀天使,有些伊斯蘭教徒和基督徒認為孔雀天使即是撒旦,故認為雅茲德人拜撒旦。雅茲德教跟俗稱拜火教的祆教有相似之處,也受蘇菲派影響。雅茲德教信徒說庫爾德語。神廟佔了整個山頭,很有氣氛,但朝聖者不准穿鞋,早知帶拖鞋來,冬天光腳踩在冰冷的石板路上是又冷又痛,看著庫爾德士兵穿著皮靴走過就更痛苦。伊拉克教派、族群眾多,人文歷史豐富,雖然古蹟受破壞、博物館不多也不好,但真的很有趣。
這天想去離Erbil不遠的摩蘇爾,以為該去Erbil Terminal坐車,誰知那兒只有往土耳其的巴士。問路邊站崗的庫爾德士兵(我們講阿拉伯文。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老一輩會講阿拉伯文,薩達姆倒台後學校不用學阿拉伯文,改學英文),他說:「摩蘇爾很危險,那裡的人很野蠻,你還是不要去了。要不過幾天等我放假,我陪你去。」
Erbil是庫爾德城市,摩蘇爾是阿拉伯城市;伊斯蘭國曾以摩蘇爾為大本營,庫爾德軍隊是對抗伊斯蘭國的主力;所以Erbil與摩蘇爾雖然只相距八十多公里,但不是很親近。其實不只是Erbil人,雖然2017年伊拉克政府已在美軍幫助下從伊斯蘭國手中奪回,我在巴格達問人有些都會覺得摩蘇爾危險叫我不要去,有些人就說安全可以去。拉遠點看,摩蘇爾是最東北的使用阿拉伯文為主的城市,再往東往北都是庫爾德地區;摩蘇爾是遜尼派,伊拉克其他阿拉伯人以什葉派為主。1743年波斯入侵奧斯曼帝國,圍攻摩蘇爾。摩蘇爾長久以來在戰略上商業上都是重要據點,摩蘇爾的名字的意思就是「連接點」、「中轉站」。
「過幾天我就離開了。」我對庫爾德士兵笑道。他的話令我有點猶疑,想了一回還是決定去,他指著巴士叫我上車,叫我在摩蘇爾不要去右岸(底格里斯河在摩蘇爾中間流過,切成左右兩岸),伊拉克政府奪回摩蘇爾後有些伊斯蘭國分子殘留在右岸,但已事隔多年。
結果坐巴士又回到比較近我住處的地方,是Erbil西邊的一個路口,這裡可以拼的士去摩蘇爾。等了一回沒有其他乘客出現,司機叫我付多點直接出發,見時間也不早了,心急之下只好同意。
駛到檢查站,要下車見工作人員。我見房裡還有另一個人,看樣子是東亞人,再偷看他攤開的護照內頁,是特區護照的洋紫荊,我問:「香港人?」他點頭。我跟工作人員聊了幾句阿拉伯文就立刻可以走。出去坐回我那輛的士,我問司機:「我載多一個人行不行?你不能收他錢。」到他出來時就叫了他上的士,他本來坐巴士。
***
的士司機果然不願去右岸,寧可付錢給另一個的士司機由東面市郊載我們入城。
在伊拉克第一次遇到香港人,很開心,感覺去摩蘇爾安心得多。而且我這次旅行去這麼多地方,事前沒時間認真做功課,多是大概地選了去哪個城市再在等車時細看旅遊書,他卻看了不少旅遊分享,他說摩蘇爾是暗黑旅遊聖地,大家都來看戰爭遺蹟。陪他先去旅舍登記,在旅舍大堂就少有地遇上大陸遊客。
香港人小伙伴說要打卡世界七大奇蹟,最後一站來到伊拉克。佩服他這樣語言不通地來伊拉克,靠garage一個字通行各地(garage在伊拉克指往其他城市的長途巴士站),我就覺得這樣不好玩,像我去到庫爾德斯坦,較難跟人聊天,覺得相對表面也無趣,尤其跟司機講價/吵架十分不順利,雖然真的不行時靠波斯文的相似度是能夠基本溝通的。
在摩蘇爾看戰爭洗禮的街道,到處可見火箭和子彈的痕跡,還有在修復中的教堂和清真寺,其中一間是伊斯蘭國領袖Al-baghdadi演講的Al-Nuri大清真寺;毁壞的住屋令人感慨,倒塌的千年宣禮塔更是十分可惜。
在摩蘇爾的一天出奇地順利,博物館修復中沒有開放,但用阿拉伯文還是能進,工作人員帶我們參觀被炸毀的地方和文物;在戰區逛遇上修復顧問介紹舊宅,還介紹戰區中的其他建築;找古宣禮塔問路時問瑟穿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背心的工作人員,他帶我們到修復資料中心,由當值人員介紹整個建築群的歷史。
最驚喜的是上一個山頭找亞述遺跡,爬到上小平原,竟然見到一班貝都恩人(阿拉伯游牧民族)在此紮營,養了好多牲口。好像一二百年前畫埃及古蹟的畫作:歷史學家在挖掘的時候,附近的埃及人在放牧。
黄昏時我回Erbil,旅伴住在摩蘇爾。如果不是訂了Airbnb我也留在摩蘇爾,因為摩蘇爾的油價和物價都比庫爾德斯坦低,由摩蘇爾回巴格達車費便宜得多。
***
我在巴格達常去的書店,那座建築物二樓有個收費廁所,費用2.5港幣。收費的男人五官精緻,眼睛是漂亮的綠色,令人想起《國家地理雜誌》那個阿富汗少女封面,他就來自摩蘇爾。他曾在庫爾德斯坦做建築工人,後來傷了背,所以來看廁所。他的工資是35000第納爾一天,即175港幣,每上班一個月放十天假,總計月薪大概四千港幣。巴格達的宿舍價錢約25港幣一晚,但他就睡在走廊,免費;飲食成本是10港幣一天。
他穿著有點襤褸,放在埃及不明顯,放在巴格達就有點窮酸,因為巴格達人重視衣著體面,尤其冬天好多男人都是一襲長大衣很有型,加上書店老闆朋友跟我說他的背景時說他是個可憐人,所以我還以為他孑然一身。誰知原來他在摩蘇爾有樓有車,有四個兒女,跟他輪班的同事還說他想娶第二個太太。
伊拉克人認為摩蘇爾人特別吝嗇,大概是真的吧。
中東遊記
2024年12月29日星期日
2024年12月15日星期日
給狗的賄賂
【按:想不到今年冬天加沙戰火蔓延到黎巴嫩,敘利亞由2011年阿拉伯之春打內戰,到近年已幾乎停火,竟忽然變天,去年冬天的阿聯酋、伊拉克、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之旅,如果留待今年就去不成了,真是一期一會。】
在約旦時問住在安曼的敘利亞朋友要如何進敘利亞,他說由約旦陸路入境敘利亞,需要做簽證。
朋友回我電話時我在Jerash,看羅馬古城也看得差不多了,見地圖上的辦公時間寫八點半至四點,就決定立刻趕回在安曼的敘利亞大使館。結果我三點半趕到,但原來三點已經關門,守衛說辦公時間是八點至三點。
第二天一早七點多去到,已經有些人在等,冬天天還沒光,有點冷,守衛見我來到,打開等候室讓大家進去等。到八點多才開門,職員說在約旦做簽證要一個月,如果從約旦陸路入,約旦海關會不放我走,因為我沒有簽證,黎巴嫩則沒有這個問題。
既然要一個月,就只好硬闖,如果不放我走再買機票飛黎巴嫩貝魯特,從黎巴嫩入敘利亞。
2024年元旦大清早,我坐巴士由安曼出發,幫我找巴士公司的敘利亞朋友提議我買來回票,以防闖關失敗要原路返回。在巴士公司問職員,他們說不用,買單程票就可以,如果過不到有辦法回來的。我說你們會帶我回來?不會丟我在海關?他們說是。於是我就聽天由命。
敘利亞駐約旦大使館說敘利亞簽證的話約旦不會讓我出境,但結果他們根本不理,最緊要交出境稅10約旦第納爾($110港幣)。
到入敘利亞境,聽說要有邀請信,我就請一位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替我寫。這位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怎樣來的?話說2023年春天的演奏會長住外國的朋友回來一起玩,跟一個音樂系的研究生借了一支籚葦蕭(nay),音色特別好聽,研究生說是他在美國的敘利亞裔老師跟在大馬士革的匠人買的,我跟研究生說想去買,研究生就給我籚葦蕭老師的聯絡方法,籚葦蕭老師給我一個敘利亞朋友的聯絡方法,叫我找他幫忙,他會告訴我如何找籚葦蕭匠,所以我就找這個朋友寫邀請信。他會彈烏德琴(oud)也會吹法國號,有個音樂中心,他就用音樂中心的名義替我寫邀請信。
結果海關人員不是看信,倒是要這個朋友的電話,直接打給他,跟他聊兩句確認有聯絡人,記下他的電話地址就放行了。
去之前跟住在安曼的敘利亞朋友討論,他說用BNO護照比較好,因為雖然敘利亞政權跟中國友好,但更著重西方政府的觀感;但坐車過境時司機和乘客都說特區護照比較好,因為中國人是朋友。我想他們比較有經驗,就用特區護照。結果關員當特區護照是中國護照,簽證費只要$12美金。據說特區護照的簽證費應該比中國護照貴,但少人從約旦過境,關員不熟,我佔便宜了。司機說如果BNO護照就未必可以入境,就算可以也會貴得多,可能100美金。
除了簽證費,我還付了3個約旦第納爾(1約旦第納爾約值11港幣)的賄賂給櫃檯人員,另外人人過關也要付2個約旦第納爾的賄賂給檢查員,檢查員有些帶着狗,同車乘客跟司機溝通時叫賄款做「給狗的費用」。同車乘客見我一直笑,說他們不是在罵關員是狗,是說買東西給狗吃的意思,但我說:「你們的表達方式,不就是在暗示關員是狗嗎?」他就笑起來。
離開關口,上了另一架的士到大馬士革,沿路每個檢查站的職員都收賄,但只收約旦貨幣,不收敘利亞幣,因為敘利亞幣瘋狂貶值,付錢是一叠叠地付。有一個站的職員司機塞錢給他時不收,我好奇問司機為甚麼,心想有人特別正直不收賄嗎?司機說他是朋友所以不肯收。
圖:日出時已經在往敘利亞關口的路上。
在約旦時問住在安曼的敘利亞朋友要如何進敘利亞,他說由約旦陸路入境敘利亞,需要做簽證。
朋友回我電話時我在Jerash,看羅馬古城也看得差不多了,見地圖上的辦公時間寫八點半至四點,就決定立刻趕回在安曼的敘利亞大使館。結果我三點半趕到,但原來三點已經關門,守衛說辦公時間是八點至三點。
第二天一早七點多去到,已經有些人在等,冬天天還沒光,有點冷,守衛見我來到,打開等候室讓大家進去等。到八點多才開門,職員說在約旦做簽證要一個月,如果從約旦陸路入,約旦海關會不放我走,因為我沒有簽證,黎巴嫩則沒有這個問題。
既然要一個月,就只好硬闖,如果不放我走再買機票飛黎巴嫩貝魯特,從黎巴嫩入敘利亞。
2024年元旦大清早,我坐巴士由安曼出發,幫我找巴士公司的敘利亞朋友提議我買來回票,以防闖關失敗要原路返回。在巴士公司問職員,他們說不用,買單程票就可以,如果過不到有辦法回來的。我說你們會帶我回來?不會丟我在海關?他們說是。於是我就聽天由命。
敘利亞駐約旦大使館說敘利亞簽證的話約旦不會讓我出境,但結果他們根本不理,最緊要交出境稅10約旦第納爾($110港幣)。
到入敘利亞境,聽說要有邀請信,我就請一位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替我寫。這位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怎樣來的?話說2023年春天的演奏會長住外國的朋友回來一起玩,跟一個音樂系的研究生借了一支籚葦蕭(nay),音色特別好聽,研究生說是他在美國的敘利亞裔老師跟在大馬士革的匠人買的,我跟研究生說想去買,研究生就給我籚葦蕭老師的聯絡方法,籚葦蕭老師給我一個敘利亞朋友的聯絡方法,叫我找他幫忙,他會告訴我如何找籚葦蕭匠,所以我就找這個朋友寫邀請信。他會彈烏德琴(oud)也會吹法國號,有個音樂中心,他就用音樂中心的名義替我寫邀請信。
結果海關人員不是看信,倒是要這個朋友的電話,直接打給他,跟他聊兩句確認有聯絡人,記下他的電話地址就放行了。
去之前跟住在安曼的敘利亞朋友討論,他說用BNO護照比較好,因為雖然敘利亞政權跟中國友好,但更著重西方政府的觀感;但坐車過境時司機和乘客都說特區護照比較好,因為中國人是朋友。我想他們比較有經驗,就用特區護照。結果關員當特區護照是中國護照,簽證費只要$12美金。據說特區護照的簽證費應該比中國護照貴,但少人從約旦過境,關員不熟,我佔便宜了。司機說如果BNO護照就未必可以入境,就算可以也會貴得多,可能100美金。
除了簽證費,我還付了3個約旦第納爾(1約旦第納爾約值11港幣)的賄賂給櫃檯人員,另外人人過關也要付2個約旦第納爾的賄賂給檢查員,檢查員有些帶着狗,同車乘客跟司機溝通時叫賄款做「給狗的費用」。同車乘客見我一直笑,說他們不是在罵關員是狗,是說買東西給狗吃的意思,但我說:「你們的表達方式,不就是在暗示關員是狗嗎?」他就笑起來。
離開關口,上了另一架的士到大馬士革,沿路每個檢查站的職員都收賄,但只收約旦貨幣,不收敘利亞幣,因為敘利亞幣瘋狂貶值,付錢是一叠叠地付。有一個站的職員司機塞錢給他時不收,我好奇問司機為甚麼,心想有人特別正直不收賄嗎?司機說他是朋友所以不肯收。
圖:日出時已經在往敘利亞關口的路上。
2024年9月29日星期日
旅行需要懂得多少當地語言?
在伊拉克摩蘇爾遇上香港背包客,他不懂阿拉伯文,伊拉克人的英文通常也一般,但他靠一個字走遍伊拉克,就是garage,這個字在伊拉克是指去其他城市的車站,於是他去到就能去別的城市,然後去到那個城市就靠地圖和衛星定位找他要去的住宿和景點。
相反我喜歡跟人聊天,也喜歡懂得當地語言的便利和深度,交流順暢得多,當地人也總是對你另眼相看,特別友善,所以總是選擇去懂得當地語言的地方。我至今自己去而不懂得語言的地方,只有去埃及轉機時玩了兩天埃塞俄比亞。
當然不懂也有好玩的地方,可以考驗非語言溝通能力和生存直覺。
文字和書籍充滿謊言和假大空的理論,但了解了人性,也就可以將它放回合適的地位,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的一部份去觀察和思考,旅行過程有趣得多。現在理論上可以用自動翻譯,但自己能夠直接理解,總是比較直接,也可以跨越自動翻譯的限制和錯誤。
【法國】
別人旅行前看旅遊資料,我是去法國前最後一刻還在溫習動詞變化,因為對話時真的要用,跟法國朋友練習時知道自己對話有時仍會猶豫。
來到跟人交流時,只要大家知道我不是住法國都讚我的法文講得好,所以法國人還是可以不挑剔的。以為小鎮的人是不是更有禮貌,結果覺得在巴黎人們的態度更親切,可能因為見慣外地人,覺得你要不就會法文,不然他也可以說英文,但小鎮的人就比較怕你不懂法文,懶得跟你打招呼,但你一開口講法文一樣也可以輕鬆聊天。有趣的是,以為少數族裔是不是會更有同理心,但遇過店員/管理人有點白鴿眼的,除了有老白人,是亞裔(可能是越南裔)和伊朗人(聽到他們用波斯文聊天所以知道是伊朗人。這個時候就扼腕自己波斯文不夠流利,不然用波斯文回敬他們,就很解氣),是沒本事從容吧。
另外,在小鎮邊沿清真寺附近幾乎全都是外來移民,巴士站有個人在用阿富汗波斯文講電話,不想打擾他,就問剛走過來的人巴士方向,他說只會俄文,他看來不是遊客,但居然不懂法文,亦不懂英文,可能剛移民過來。
所以我在法國的語言障礙不是法文,是波斯文和俄文。
【德國】
本來不想練德文(我高中自修德文,在歌德學院讀過B1,大學在中大讀了第三年課程;法文在中大讀了三年。本來德文較好,但近年溫習了法文,德文完全生疏),因為不想搞亂我的法文,但德國人的英文不是傳說中那麼好,不能只用英文,所以也開始用德文,然後在博物館又開始聽德文的錄音導賞,因為有英文說明,可以幫助理解;又或展板只有德文時聽英文導賞,對照出不懂的生字的意思。另外讀了很旅遊資料和音樂會簡介,算是比較簡單的閱讀練習,還有很多德英對照的東西,這也幫助我的德文復活了,在德國三星期後閱讀B1,聆聽接近B1,講、寫A2。
回到法國,近鄉情怯(誤),怕開始講德文又搞亂我的法文,幸好回來立刻去了一個法文導賞,不是全聽得懂但也不是太退步。
【在當地練習究竟有什麼特別好處?】
一直思考所謂在當地練習究竟有什麼特別好處,我想好處是循序漸進、重覆練習,在課室不會重複做買一個麵包這麼白痴的事情,又或做得不好,也不會一直再練,但在當地生活,你就一定要練習這些對話,這就是在當地練習的效果。我在香港跟法國朋友練習時跟不同人練,每次也可以介紹自己,討論近似的話題,這個做法有相近的效用。所以得著就是,自己想辦法複製這種練習,就可以得到接近的效果。
學新語言後,一直覺得不同語言會干擾,但其實主要不是這個問題,而是太久沒有練習,覺得自己不行,就會放棄去組合句子。當對方不懂英文,真的一個一個字說出來也要用的時候,就會說得出了。
另外我發現很多人沒有辦法練習會話,是因為聽不懂就停了下來。但我聽不懂就會一直聽一直猜想,再問一個像是接下去的問題,釐清我聽不懂的地方,大家就可以繼續對話,對方就不會覺得你說得太爛要跟你講英文。其實就算兩個人母語一樣,大家也未必明白對方說甚麼,只是沒有其他選擇,就會繼續嘗試用該語言去溝通,其實你只要知道語境或主題,你基本上就知道在講甚麼了,再配合你正在學而程度未必很高的語言,明白過半並不難,而當你有接近中級的程度,其實多數場境都能明白七八成,只是看你有沒有去浸淫在該語言環境,忍耐聽不懂、講不好和不確定性,而不是輕易容許自己用英文過關。 現在覺得要同時維持多個語言也不是不可能,就是真的要常常練習,最好每個禮拜也練。
圖:Metz火車站建築說明,法文版詳細得多,說因為軍事原因所以擴建車站,完全感覺到被德國佔領的恩怨情仇。
相反我喜歡跟人聊天,也喜歡懂得當地語言的便利和深度,交流順暢得多,當地人也總是對你另眼相看,特別友善,所以總是選擇去懂得當地語言的地方。我至今自己去而不懂得語言的地方,只有去埃及轉機時玩了兩天埃塞俄比亞。
當然不懂也有好玩的地方,可以考驗非語言溝通能力和生存直覺。
文字和書籍充滿謊言和假大空的理論,但了解了人性,也就可以將它放回合適的地位,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的一部份去觀察和思考,旅行過程有趣得多。現在理論上可以用自動翻譯,但自己能夠直接理解,總是比較直接,也可以跨越自動翻譯的限制和錯誤。
【法國】
別人旅行前看旅遊資料,我是去法國前最後一刻還在溫習動詞變化,因為對話時真的要用,跟法國朋友練習時知道自己對話有時仍會猶豫。
來到跟人交流時,只要大家知道我不是住法國都讚我的法文講得好,所以法國人還是可以不挑剔的。以為小鎮的人是不是更有禮貌,結果覺得在巴黎人們的態度更親切,可能因為見慣外地人,覺得你要不就會法文,不然他也可以說英文,但小鎮的人就比較怕你不懂法文,懶得跟你打招呼,但你一開口講法文一樣也可以輕鬆聊天。有趣的是,以為少數族裔是不是會更有同理心,但遇過店員/管理人有點白鴿眼的,除了有老白人,是亞裔(可能是越南裔)和伊朗人(聽到他們用波斯文聊天所以知道是伊朗人。這個時候就扼腕自己波斯文不夠流利,不然用波斯文回敬他們,就很解氣),是沒本事從容吧。
另外,在小鎮邊沿清真寺附近幾乎全都是外來移民,巴士站有個人在用阿富汗波斯文講電話,不想打擾他,就問剛走過來的人巴士方向,他說只會俄文,他看來不是遊客,但居然不懂法文,亦不懂英文,可能剛移民過來。
所以我在法國的語言障礙不是法文,是波斯文和俄文。
【德國】
本來不想練德文(我高中自修德文,在歌德學院讀過B1,大學在中大讀了第三年課程;法文在中大讀了三年。本來德文較好,但近年溫習了法文,德文完全生疏),因為不想搞亂我的法文,但德國人的英文不是傳說中那麼好,不能只用英文,所以也開始用德文,然後在博物館又開始聽德文的錄音導賞,因為有英文說明,可以幫助理解;又或展板只有德文時聽英文導賞,對照出不懂的生字的意思。另外讀了很旅遊資料和音樂會簡介,算是比較簡單的閱讀練習,還有很多德英對照的東西,這也幫助我的德文復活了,在德國三星期後閱讀B1,聆聽接近B1,講、寫A2。
回到法國,近鄉情怯(誤),怕開始講德文又搞亂我的法文,幸好回來立刻去了一個法文導賞,不是全聽得懂但也不是太退步。
【在當地練習究竟有什麼特別好處?】
一直思考所謂在當地練習究竟有什麼特別好處,我想好處是循序漸進、重覆練習,在課室不會重複做買一個麵包這麼白痴的事情,又或做得不好,也不會一直再練,但在當地生活,你就一定要練習這些對話,這就是在當地練習的效果。我在香港跟法國朋友練習時跟不同人練,每次也可以介紹自己,討論近似的話題,這個做法有相近的效用。所以得著就是,自己想辦法複製這種練習,就可以得到接近的效果。
學新語言後,一直覺得不同語言會干擾,但其實主要不是這個問題,而是太久沒有練習,覺得自己不行,就會放棄去組合句子。當對方不懂英文,真的一個一個字說出來也要用的時候,就會說得出了。
另外我發現很多人沒有辦法練習會話,是因為聽不懂就停了下來。但我聽不懂就會一直聽一直猜想,再問一個像是接下去的問題,釐清我聽不懂的地方,大家就可以繼續對話,對方就不會覺得你說得太爛要跟你講英文。其實就算兩個人母語一樣,大家也未必明白對方說甚麼,只是沒有其他選擇,就會繼續嘗試用該語言去溝通,其實你只要知道語境或主題,你基本上就知道在講甚麼了,再配合你正在學而程度未必很高的語言,明白過半並不難,而當你有接近中級的程度,其實多數場境都能明白七八成,只是看你有沒有去浸淫在該語言環境,忍耐聽不懂、講不好和不確定性,而不是輕易容許自己用英文過關。 現在覺得要同時維持多個語言也不是不可能,就是真的要常常練習,最好每個禮拜也練。
圖:Metz火車站建築說明,法文版詳細得多,說因為軍事原因所以擴建車站,完全感覺到被德國佔領的恩怨情仇。
2024年7月8日星期一
柏林圍牆存在了多久?
看來從巴黎開始這個安排並不好(但沒有辦法,為了避開奧運),因為巴黎之後向東走,去了Reims、Metz、盧森堡、海德堡、波恩、哥廷根,都沒有一個城市可堪比較,也不是沒有趣,Reims是法國王帝加冕的地方,Metz有屠龍故事和簽署二戰投降協議,盧森堡有大國夾縫史,海德堡很文青住客很好聊,波恩有貝多芬,哥廷根有宗教改革史有朋友提供科研考察,但暫時唯一可以媲美的是柏林,有文化有歷史有藝術有表演。
朋友都說柏林便宜,可是現在吃東西只比巴黎便宜一點,但質素及不上,坐車還更貴。博物館就比巴黎便宜,錄音導賞也免費提供,但畫作和雕塑始終比不上巴黎,雖然有不少Rubens、Rembrandt、van Dyck、Botticelli,也有Raphael和Vanmeer,可是印象派就要到Potsdam(我為了去樂器博物館的活動沒有時間去),但說明和策展很多做得不錯,不止一間有女性主義反思,不是應酬。最可惜的是Pergamon博物館整修中,在伊拉克巴比倫看了「假」的Ishtar Gate,想來這裏看「真」的集齊一套卻看不到。東德博物館(DDR Museum)的互動設計很好玩,看到柏林圍牆倒下的歷史覺得很感人,雖然之後合併也出現很多問題;看了才知道原來除了西德有土耳其勞工,東德也有輸入越南和莫桑比克勞工,但他們用幾乎完全隔離的方式處理,將外來勞工放在市區外的宿舍。
另外沒想到免費的民族學博物館有瑪亞和阿茲德的文物,第一次看到實物是意料之外的收穫;民族學博物館在Humboldt Forum,原址是皇宮,二戰轟炸後東德建成共和國宮,合併後說有石棉拆掉,現在又重建成巴洛克風格,對面的公園人們在曬太陽,但就是當年希特拉閱兵的地方,柏林有趣在所有東西很混搭。
去了樂器博物館三次,因為第一次去完才發現翌日和後日有導賞,所以又去。館內最珍貴的藏品是巴哈的古鍵琴和Stradivarius製的小提琴。館內的錄音導賞是樂器錄音,用Sennheiser播放機,雖然我不認為一定要用當時樂器演奏,但錄音中Peter Waldner用巴哈的古鍵琴彈Goldberg Variations聽得超感動,立刻買了CD。
剛好柏林有特別活動「管風琴之夏」,去了一次管風琴導賞、一次管風琴獨奏、一次管風琴協奏曲。在柏林大教堂聽管風琴獨奏,因為管風琴看不到演奏者,音樂突然響起,確實很有上帝震懾世人的效果。 在希特拉二戰時期重建的國立歌劇院看浦契尼的《西部女孩》很有趣,首演算成功,但之後很少上演,大概觀眾覺得用意大利歌劇唱美國西部很奇怪,但又不會覺得《蝴蝶夫人》、《杜蘭朵》很奇怪,現在大家覺得雙重標準就翻案多了上演。我是有時間就隨便去看有沒有表演,很幸運門口有人賣同行者來不到的票,20歐元就有好位置,看劇名還以為是比較新的作品,進場才知道是浦契尼。
還在Panda Platforma酒吧看了一場You Shouldn't Know From it猶太Klezmer音樂表演,單簧管吹得超好,觀眾就跟著音樂跳起舞來,氣氛很熱鬧。
柏林的房東也特別有趣,一個是父母原本住在敘利亞土耳其之間的亞述人,另一個的父母來自伊拉克庫爾德斯坦,我跟媽媽用德文混阿拉伯文對話,大家都說得很混亂。
聽到很多人說巴黎地鐵付款的問題,我很幸運地用巴黎公共交通程式IDF(île de France,朋友教我裝了之後我忘記是什麼,一看就想到Israel Defence Force,嚇一跳)沒有遇到任何問題;可能因為小偷多,大家都用信用卡,在法國刷卡都很順利,街市也可以刷卡。反而在德國,試過巴士上寫着可以流動支付,但我的電話就是付不到,要用實體卡;有博物館只接受德國信用卡,不接受外國信用卡;然後柏林的公共交通程式BVG,我用電話上的其中一張信用卡刷了很多次刷不到,換另外一張才成功,搞得我很狼狽,因為我上了車才發現這個問題,後來問房東才知道電車上有買票機,但只能用硬幣買票。
德國起家的長途巴士公司FlixBus在法國很準時,反而到了德國就不準時;波恩貝多芬博物館音樂廳的貝多芬表演海報說七點,網頁說八點,博物館的人說不知道。我不禁想,德國人不準時,還有什麼優點?
圖:買了這個磁石貼,柏林圍牆廿多年就倒了,看到就覺得很有希望。
朋友都說柏林便宜,可是現在吃東西只比巴黎便宜一點,但質素及不上,坐車還更貴。博物館就比巴黎便宜,錄音導賞也免費提供,但畫作和雕塑始終比不上巴黎,雖然有不少Rubens、Rembrandt、van Dyck、Botticelli,也有Raphael和Vanmeer,可是印象派就要到Potsdam(我為了去樂器博物館的活動沒有時間去),但說明和策展很多做得不錯,不止一間有女性主義反思,不是應酬。最可惜的是Pergamon博物館整修中,在伊拉克巴比倫看了「假」的Ishtar Gate,想來這裏看「真」的集齊一套卻看不到。東德博物館(DDR Museum)的互動設計很好玩,看到柏林圍牆倒下的歷史覺得很感人,雖然之後合併也出現很多問題;看了才知道原來除了西德有土耳其勞工,東德也有輸入越南和莫桑比克勞工,但他們用幾乎完全隔離的方式處理,將外來勞工放在市區外的宿舍。
另外沒想到免費的民族學博物館有瑪亞和阿茲德的文物,第一次看到實物是意料之外的收穫;民族學博物館在Humboldt Forum,原址是皇宮,二戰轟炸後東德建成共和國宮,合併後說有石棉拆掉,現在又重建成巴洛克風格,對面的公園人們在曬太陽,但就是當年希特拉閱兵的地方,柏林有趣在所有東西很混搭。
去了樂器博物館三次,因為第一次去完才發現翌日和後日有導賞,所以又去。館內最珍貴的藏品是巴哈的古鍵琴和Stradivarius製的小提琴。館內的錄音導賞是樂器錄音,用Sennheiser播放機,雖然我不認為一定要用當時樂器演奏,但錄音中Peter Waldner用巴哈的古鍵琴彈Goldberg Variations聽得超感動,立刻買了CD。
剛好柏林有特別活動「管風琴之夏」,去了一次管風琴導賞、一次管風琴獨奏、一次管風琴協奏曲。在柏林大教堂聽管風琴獨奏,因為管風琴看不到演奏者,音樂突然響起,確實很有上帝震懾世人的效果。 在希特拉二戰時期重建的國立歌劇院看浦契尼的《西部女孩》很有趣,首演算成功,但之後很少上演,大概觀眾覺得用意大利歌劇唱美國西部很奇怪,但又不會覺得《蝴蝶夫人》、《杜蘭朵》很奇怪,現在大家覺得雙重標準就翻案多了上演。我是有時間就隨便去看有沒有表演,很幸運門口有人賣同行者來不到的票,20歐元就有好位置,看劇名還以為是比較新的作品,進場才知道是浦契尼。
還在Panda Platforma酒吧看了一場You Shouldn't Know From it猶太Klezmer音樂表演,單簧管吹得超好,觀眾就跟著音樂跳起舞來,氣氛很熱鬧。
柏林的房東也特別有趣,一個是父母原本住在敘利亞土耳其之間的亞述人,另一個的父母來自伊拉克庫爾德斯坦,我跟媽媽用德文混阿拉伯文對話,大家都說得很混亂。
聽到很多人說巴黎地鐵付款的問題,我很幸運地用巴黎公共交通程式IDF(île de France,朋友教我裝了之後我忘記是什麼,一看就想到Israel Defence Force,嚇一跳)沒有遇到任何問題;可能因為小偷多,大家都用信用卡,在法國刷卡都很順利,街市也可以刷卡。反而在德國,試過巴士上寫着可以流動支付,但我的電話就是付不到,要用實體卡;有博物館只接受德國信用卡,不接受外國信用卡;然後柏林的公共交通程式BVG,我用電話上的其中一張信用卡刷了很多次刷不到,換另外一張才成功,搞得我很狼狽,因為我上了車才發現這個問題,後來問房東才知道電車上有買票機,但只能用硬幣買票。
德國起家的長途巴士公司FlixBus在法國很準時,反而到了德國就不準時;波恩貝多芬博物館音樂廳的貝多芬表演海報說七點,網頁說八點,博物館的人說不知道。我不禁想,德國人不準時,還有什麼優點?
圖:買了這個磁石貼,柏林圍牆廿多年就倒了,看到就覺得很有希望。
2024年6月10日星期一
在巴黎退休
在巴黎十日,本來很怕奧運之前來很多工程,但除了巴黎鐵塔附近一小部份區域很多封路,其他地方都沒有什麼不方便,大概也因為快要奧運,洗太平地,巴黎治安很好,感覺頗安全,來的時機很好。
聽得太多人說巴黎的壞話,很多人說巴黎遊客太多,我以為是像香港之前很多自由行的感覺,但巴黎只是景點附近很多遊客,其他地方並沒有遊客,甚至有點冷清。因為常聽別人說巴黎有多差,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甚至喜出望外,我覺得巴黎頗乾淨(除了塞納河岸頗髒,很可惜,應該是很浪漫的地方),人又有禮貌(跟香港人比應該沒有什麼地方的人沒禮貌?),總在說「你好」、「謝謝」、「(祝你有)好的一天」但又感覺誠懇不油膩,跟人對到眼會微笑;在生果店買一個蘋果這麼運桔的事情,他們也態度很好;去羅浮宮這類超多人的景點就會被人趕鴨子(但凡爾賽宮的職員查票後仍會看着人的眼睛笑着說謝謝)。朋友說覺得其中一個因素是疫情後,大家更珍惜可以跟人接觸的機會,所以巴黎人比以前有禮貌。巴黎主要缺點是貴,但只買麵包糕點之類也可以好吃又相對省錢;另一個缺點是公廁不多。
比我想像中喜歡看畫,在羅浮宮悠閒地看整間房的Rubens和Rembrandt覺得很幸福,看到一堆提香和Delacroix也蠻高興,但太多人就心情沒那麼好,看蒙羅麗紗很像在伊拉克朝聖,一堆人等著走近聖墓,到了面前的人就要趕才走。Musée D'Orsay的印象派、龐比度中心的現代作品都看得津津有味,羅丹博物館也很喜歡。太遲才預約,看不到Musée Orangerie的莫奈名作和進不到巴黎歌劇院,也不算遺憾,留待下次再去。
很幸運有四位不同背景的朋友陪我邊逛邊聊,他們都住過或住在巴黎,有台灣留學生、香港留學生、在巴黎長大的阿拉伯裔朋友、在巴黎讀碩士和工作的布列塔尼(Bretagne/Britanny)人,可以討論在巴黎生活的不同面向,見到不單是觀光和買名牌的巴黎。
雖然歐洲極右派抬頭,但仍遇到很多有趣的人物,感受到人文主義和藝術風氣,像房東是意大利人但在法國做中東音樂表演,曾經在土耳其八年學習吹蘆葦簫,他以音樂為生,我問他:「靠表演可以嗎?還是靠教學生?」他說只要你每個月有40次有收入的表演或綵排,法國政府就會付1500歐元補貼給你,可以生存。房東的朋友也很有趣,希臘低音大提琴手在巴基斯坦流亡記者開的酒吧The Dissident Club彈爵士樂,不認識的樂手即席合作,也彈得很好,聽得很開心。我住Belleville,該區不同族裔混雜但和諧共處,有不少溫州人和各地華僑,有老撾有越南。街口的街坊咖啡店,每天早上也有一批熟客,我來湊熱鬧,也可以跟他們聊天,也曾見到左派聚會,派傳單支持歐洲選舉其中一名候選人,其中一個老白人街坊特別友善,妻子是溫州移民的二代,跟所有街坊也認識,整個區域的氣氛輕鬆舒服。
然後我發現我的法文夠用,雖然在香港跟法國朋友聊天的時候覺得比較複雜的東西很難表達,但日常買東西點餐坐車之類輕鬆解決。很慶幸溫習了法文才來,可以逛書店看話劇,古蹟或博物館只有法文時也能大概看懂,講法文亦絕大多數時候得到十分親切友善的待遇,我想我會喜歡住在巴黎,我的退休計劃是半年巴黎半年開羅。
圖:西蒙波娃墓。
聽得太多人說巴黎的壞話,很多人說巴黎遊客太多,我以為是像香港之前很多自由行的感覺,但巴黎只是景點附近很多遊客,其他地方並沒有遊客,甚至有點冷清。因為常聽別人說巴黎有多差,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甚至喜出望外,我覺得巴黎頗乾淨(除了塞納河岸頗髒,很可惜,應該是很浪漫的地方),人又有禮貌(跟香港人比應該沒有什麼地方的人沒禮貌?),總在說「你好」、「謝謝」、「(祝你有)好的一天」但又感覺誠懇不油膩,跟人對到眼會微笑;在生果店買一個蘋果這麼運桔的事情,他們也態度很好;去羅浮宮這類超多人的景點就會被人趕鴨子(但凡爾賽宮的職員查票後仍會看着人的眼睛笑着說謝謝)。朋友說覺得其中一個因素是疫情後,大家更珍惜可以跟人接觸的機會,所以巴黎人比以前有禮貌。巴黎主要缺點是貴,但只買麵包糕點之類也可以好吃又相對省錢;另一個缺點是公廁不多。
比我想像中喜歡看畫,在羅浮宮悠閒地看整間房的Rubens和Rembrandt覺得很幸福,看到一堆提香和Delacroix也蠻高興,但太多人就心情沒那麼好,看蒙羅麗紗很像在伊拉克朝聖,一堆人等著走近聖墓,到了面前的人就要趕才走。Musée D'Orsay的印象派、龐比度中心的現代作品都看得津津有味,羅丹博物館也很喜歡。太遲才預約,看不到Musée Orangerie的莫奈名作和進不到巴黎歌劇院,也不算遺憾,留待下次再去。
很幸運有四位不同背景的朋友陪我邊逛邊聊,他們都住過或住在巴黎,有台灣留學生、香港留學生、在巴黎長大的阿拉伯裔朋友、在巴黎讀碩士和工作的布列塔尼(Bretagne/Britanny)人,可以討論在巴黎生活的不同面向,見到不單是觀光和買名牌的巴黎。
雖然歐洲極右派抬頭,但仍遇到很多有趣的人物,感受到人文主義和藝術風氣,像房東是意大利人但在法國做中東音樂表演,曾經在土耳其八年學習吹蘆葦簫,他以音樂為生,我問他:「靠表演可以嗎?還是靠教學生?」他說只要你每個月有40次有收入的表演或綵排,法國政府就會付1500歐元補貼給你,可以生存。房東的朋友也很有趣,希臘低音大提琴手在巴基斯坦流亡記者開的酒吧The Dissident Club彈爵士樂,不認識的樂手即席合作,也彈得很好,聽得很開心。我住Belleville,該區不同族裔混雜但和諧共處,有不少溫州人和各地華僑,有老撾有越南。街口的街坊咖啡店,每天早上也有一批熟客,我來湊熱鬧,也可以跟他們聊天,也曾見到左派聚會,派傳單支持歐洲選舉其中一名候選人,其中一個老白人街坊特別友善,妻子是溫州移民的二代,跟所有街坊也認識,整個區域的氣氛輕鬆舒服。
然後我發現我的法文夠用,雖然在香港跟法國朋友聊天的時候覺得比較複雜的東西很難表達,但日常買東西點餐坐車之類輕鬆解決。很慶幸溫習了法文才來,可以逛書店看話劇,古蹟或博物館只有法文時也能大概看懂,講法文亦絕大多數時候得到十分親切友善的待遇,我想我會喜歡住在巴黎,我的退休計劃是半年巴黎半年開羅。
圖:西蒙波娃墓。
2024年5月20日星期一
多點舌吻
阿拉伯文課。
我說:「不是這樣讀,是nudarris,不是nundarris。舌尖發完nu不要又放回去。」
練習了幾次,還是錯。
學生:「好難,我的舌頭很少用。」
我:「你有男朋友的,你不舌吻嗎?」
另一個學生:「她是純愛,沒有這種事情。」
我:「你回去多點舌吻,這是功課。」
我說:「不是這樣讀,是nudarris,不是nundarris。舌尖發完nu不要又放回去。」
練習了幾次,還是錯。
學生:「好難,我的舌頭很少用。」
我:「你有男朋友的,你不舌吻嗎?」
另一個學生:「她是純愛,沒有這種事情。」
我:「你回去多點舌吻,這是功課。」
2024年5月18日星期六
在伊斯蘭世界偽裝自己
問法國朋友在巴黎有甚麼活動推薦,她說去看話劇。
過了幾天我看到香港有法國話劇演出,就想:何必等到去法國,在香港就先看看。
話劇在地窖酒吧演出,場地有特色。故事是一對有錢夫婦無聊,買朋友來陪自己打發時間。故事有哲學性,頗有趣。
我不是全部聽懂,只是大致可以明白。不過聽得好累,沒有鏡頭跳接只有對白,比影片更考聽力。
我喜歡地窖酒吧演出的效果,不過之後喝酒聊天就覺得很吵。(對,是我的法文爛,太吵聽不懂。)
等開場時有個女人跟我聊天,我以為她講法文,不然怎會看法文話劇,但原來她是德國長大的波蘭人,法文不好,只是因為男朋友是其中一個演員所以來看。她是大學教授,教生物、醫學科目,我們聊了一些學術研究的倫理問題。
看見她又再覺得我近年真的太委屈自己,委曲求全跟伊斯蘭圈子混,快要忘記怎樣做一個霸氣的女人。
***
跟法國朋友討論歐遊行程,她說:「你在哪個國家沒有朋友?」其實是我選了我有朋友的地方去。
有朋友自嘲集郵,希望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認識到。我本來主要只是認識我要練習的語言的使用者,就已經有不同阿拉伯國家、伊朗,近來重新練法文有法國,加上移民的香港人、不小心認識的其他人,就好像很多了。我想也是在阿拉伯國家練語言練就的搭訕和應變能力,再回來跟歐洲人聊天容易得多,也舒服得多,不用像戴頭巾一樣偽裝自己,小心翼翼,因為思考方式相似,相處自在,不用擔心踩到甚麼地雷,也沒那麼父權保守。另外重要的是有時間和錢,交朋友真是要花時間,吃喝也要花錢,未必比上課省,但比起正式上課語文老師有很多學生想跟他練的情況,語言交換的關係更密切,能聊下去基本上一定是朋友,是對等地互相了解,不只是討論學習其中一個語言文化。
我這麼努力找阿拉伯人聊天,但我在香港最好的中東朋友,結果也是混血或在外國長大,純正的中東人都較難談得來,宗教分歧常常是一個問題,除了伊朗人多數更世俗化。想想也合理,正如我也喜歡漢字古典傳統,但沒法跟遺老做朋友,因為太古板。
既喜歡不同的古典傳統,但又不能接受那些傳統的思維方式,我就是葉公好龍(loong)。
圖:巴格達穆太奈比街,專賣書和文化產品。圖中女性一個戴頭巾一個不戴頭巾,一般女性戴頭巾的比例好像更高。
過了幾天我看到香港有法國話劇演出,就想:何必等到去法國,在香港就先看看。
話劇在地窖酒吧演出,場地有特色。故事是一對有錢夫婦無聊,買朋友來陪自己打發時間。故事有哲學性,頗有趣。
我不是全部聽懂,只是大致可以明白。不過聽得好累,沒有鏡頭跳接只有對白,比影片更考聽力。
我喜歡地窖酒吧演出的效果,不過之後喝酒聊天就覺得很吵。(對,是我的法文爛,太吵聽不懂。)
等開場時有個女人跟我聊天,我以為她講法文,不然怎會看法文話劇,但原來她是德國長大的波蘭人,法文不好,只是因為男朋友是其中一個演員所以來看。她是大學教授,教生物、醫學科目,我們聊了一些學術研究的倫理問題。
看見她又再覺得我近年真的太委屈自己,委曲求全跟伊斯蘭圈子混,快要忘記怎樣做一個霸氣的女人。
***
跟法國朋友討論歐遊行程,她說:「你在哪個國家沒有朋友?」其實是我選了我有朋友的地方去。
有朋友自嘲集郵,希望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認識到。我本來主要只是認識我要練習的語言的使用者,就已經有不同阿拉伯國家、伊朗,近來重新練法文有法國,加上移民的香港人、不小心認識的其他人,就好像很多了。我想也是在阿拉伯國家練語言練就的搭訕和應變能力,再回來跟歐洲人聊天容易得多,也舒服得多,不用像戴頭巾一樣偽裝自己,小心翼翼,因為思考方式相似,相處自在,不用擔心踩到甚麼地雷,也沒那麼父權保守。另外重要的是有時間和錢,交朋友真是要花時間,吃喝也要花錢,未必比上課省,但比起正式上課語文老師有很多學生想跟他練的情況,語言交換的關係更密切,能聊下去基本上一定是朋友,是對等地互相了解,不只是討論學習其中一個語言文化。
我這麼努力找阿拉伯人聊天,但我在香港最好的中東朋友,結果也是混血或在外國長大,純正的中東人都較難談得來,宗教分歧常常是一個問題,除了伊朗人多數更世俗化。想想也合理,正如我也喜歡漢字古典傳統,但沒法跟遺老做朋友,因為太古板。
既喜歡不同的古典傳統,但又不能接受那些傳統的思維方式,我就是葉公好龍(loong)。
圖:巴格達穆太奈比街,專賣書和文化產品。圖中女性一個戴頭巾一個不戴頭巾,一般女性戴頭巾的比例好像更高。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