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教授都要見家長的年代,怎能怪你未來外母如同審批按揭一樣審核你。
***
雖然這一年半都有回中大,但很少四處遊覽,今日很有閒情地摸了去和聲書院吃飯,忽然想到今時今日,在中大拍拖也可以很中產。
以前要「豪」,只能去很難吃的大學賓館,否則就出外消夜喝酒,現在可以去火車站那邊的酒店,可以去新書院的各間食肆。乳酪雪糕上海菜西餐廳意粉薄餅要乜有乜。
看到以前的景物一一改變,不無感慨,去情人路和未圓湖鬼混,與舌尖上的中大,會有甚麼分別呢?
***
「BB,晚飯食邊間好?」
「豬豬,你話呢?」
「我想去Hi日食。」
「豬豬,我未收到補習費,下個禮拜先啦。」
「咁你下個禮拜前都食自己啦。」
***
識揀一定係揀個食頹飯既女仔。
[註︰頹飯是大專飯堂最便宜的選擇,通常是腸蛋飯或火腿蛋飯,以前十元,現在十多元。]
***
但新餐廳沒有頹飯。
2014年4月25日星期五
2014年4月21日星期一
阿文詞源學
終於看完《阿拉伯文法史概論》(On the History of Grammar among the Arabs)。最後一章第五章講阿文詞源學,一直很好奇阿拉伯人有沒有做相關研究。
歷史上有幾派阿文詞源學,十世紀的ابن جنّي將詞源學分為大小兩種,小詞源學اشتقاق اصغر指找出字根 (即是初學者要學的查字典方法),大詞源學اشتقاق اكبر指找出輔音字根所有不同排列的共通意義,譬如كلام kalaam,字根是klm,該三個字根有被使用的其他排列為kml、lkm、lmk、mlk、mkl,فخر الدين الرازي認為這些字的共通意義是力量和權力。十四世紀的الصفدي也屬這一派。
對十二世紀的المطرزي和十三世紀的《古蘭經》註者البيضاوي來說,ابن جنّي的大詞源學只是第二種小詞源學اشتقاق صغير,而大詞源學研究的是三輔音中前兩個輔音一樣的字的共通意義,如نهو阻止、نهر流動和نهم貪婪;或字根發音近似的字的共通意義,如شك和شق。
其實這種詞源學不是我心目中那一種,我有興趣的是跟字詞源流演變有關的詞源學,但大概因為多數穆斯林的史觀是「從上帝創世以來就是如此」,阿拉伯文也是,所以他們不喜歡研究這類問題。
-----
相關文章︰
阿拉伯文法起源
阿拉伯口語
2014年4月13日星期日
比你的鄰人虔誠
穆斯林同學說她去街頭宣傳伊斯蘭教。沙老師問︰「在香港傳教犯不犯法?」我說︰「當然不,基督教不整天在傳?」他又問同學︰「你向人傳教不惹人生氣嗎?」同學奇怪︰「為甚麼?」他說︰「因為你說他們錯了。」同學︰「我只是派傳單和小冊子。」沙老師︰「但那些傳單和小冊子說他們錯了。」正是,說他們要給火燒呢。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只要嚴格地相信正統、主流的教義,都是跟寬容、自由主義有衝突的。這是事實,表面上說甚麼都沒用。一個嚴格相信正統教義的信徒是相信一個非信徒死後會下地獄被永火燒的。
沙老師雖觀念落後,但頭腦還挺清醒。(他說打算娶三太太,我問為甚麼,他說︰「否則人生在世有甚麼好?」) 反而同學一面保留寬容多元、提倡個體自由的現代價值,一面接收伊斯蘭學者的歪理,經常精神分裂。
同學一邊認為娶四個妻子落後,一邊認為收利息不對。為甚麼反利息不落後呢?伊斯蘭金融的「按揭」做法是把利息算了進去,算一個總價讓你分期還。這跟正常按揭實質上有甚麼分別?照同學的說法,是這樣的︰如果銀行以浮動利息做按揭,是不用承擔風險的,只有一早訂立還款額,才有風險,這樣才應該讓銀行賺錢。天啊,每天說一千遍「按真主的意願」(比如我約一個回教徒明天一起吃午飯,他答應時要加上一句「按真主的意願」,以免真主的意願是他今晚見七十七個處女去了) 都白說了,原來借錢給人是沒有風險的,樓價不會跌,壞賬是魔鬼的戲法,唸一唸真主的名號就煙消雲散。(中世紀的基督徒也認為收利息是要下地獄的,所以猶太人放貸富了。) 但問題是,照「風險說」的理由,定息就是可以接受的了,銀行擔了風險,得到報酬,很公義。那豈不是容許利息了嗎?但原來的說法是不容許利息,不是禁止浮息和容許定息,所以繞了個圈實質上沒繞出來。
這種心理很值得研究︰娶四個妻子貶低了女性 (包括她) 的地位,所以穆罕默德是因時制宜為了照顧寡婦,一夫多妻現代社會在不適用;反利息對她無甚影響,所以浮動利息是邪惡的,這一點現代社會在適用。
於是她睡前就可以安樂地想︰「我又開明又虔誠。」
對多數教徒來說,人生價值不是在於愛你的鄰人,是比你的鄰人虔誠。
沙老師雖觀念落後,但頭腦還挺清醒。(他說打算娶三太太,我問為甚麼,他說︰「否則人生在世有甚麼好?」) 反而同學一面保留寬容多元、提倡個體自由的現代價值,一面接收伊斯蘭學者的歪理,經常精神分裂。
同學一邊認為娶四個妻子落後,一邊認為收利息不對。為甚麼反利息不落後呢?伊斯蘭金融的「按揭」做法是把利息算了進去,算一個總價讓你分期還。這跟正常按揭實質上有甚麼分別?照同學的說法,是這樣的︰如果銀行以浮動利息做按揭,是不用承擔風險的,只有一早訂立還款額,才有風險,這樣才應該讓銀行賺錢。天啊,每天說一千遍「按真主的意願」(比如我約一個回教徒明天一起吃午飯,他答應時要加上一句「按真主的意願」,以免真主的意願是他今晚見七十七個處女去了) 都白說了,原來借錢給人是沒有風險的,樓價不會跌,壞賬是魔鬼的戲法,唸一唸真主的名號就煙消雲散。(中世紀的基督徒也認為收利息是要下地獄的,所以猶太人放貸富了。) 但問題是,照「風險說」的理由,定息就是可以接受的了,銀行擔了風險,得到報酬,很公義。那豈不是容許利息了嗎?但原來的說法是不容許利息,不是禁止浮息和容許定息,所以繞了個圈實質上沒繞出來。
這種心理很值得研究︰娶四個妻子貶低了女性 (包括她) 的地位,所以穆罕默德是因時制宜為了照顧寡婦,一夫多妻現代社會在不適用;反利息對她無甚影響,所以浮動利息是邪惡的,這一點現代社會在適用。
於是她睡前就可以安樂地想︰「我又開明又虔誠。」
對多數教徒來說,人生價值不是在於愛你的鄰人,是比你的鄰人虔誠。
2014年4月11日星期五
三十歲
年份界限的意義很多時候是我們賦與的多於本有的,但三十歲了,還是有一點驚心。這個社會,對於過三十的單身女人不是很友善。
從入大學起計過了大概十年,今日與當時的打算相比如何?
從小只願意讀書寫作,不願被工作佔去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所以想在大學教書,但後來才知道太天真了,今日的大學已經不是清閒的地方。很多朋友師長說你寫幾篇論文,待遇比當低級講師好多了,可是對我來說文字是心血結晶,寫不想寫的東西那種痛苦遷延,太浪費精力了。若將精神都用來寫不是我想寫的論文,就沒有精神寫我想寫的東西了,雖然到現在也不肯定那是甚麼。而且錢也不是我著緊的事,能獨自生活就可以,來這個世界一趟,若只能忙於營生,真是白來了。
這個學期兩邊兼職,共教15小時的課,跟全職的課時差不多,覺得也還有足夠時間精神讀書寫字行山吹水--這四個月我要為一個新教的科目備課,又校註了幾百頁文獻,卻還看了十多齣戲、幾套劇集、兩三本閒書……,此外每日打坐、上網、煮飯……,覺得自己真是潛力無可限量啊--所以秋天很可能會全職工作吧。
回望這十年,學識深了,經歷多了,算是超額完成。
十年後回望,亦願不負今日之心。
從入大學起計過了大概十年,今日與當時的打算相比如何?
從小只願意讀書寫作,不願被工作佔去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所以想在大學教書,但後來才知道太天真了,今日的大學已經不是清閒的地方。很多朋友師長說你寫幾篇論文,待遇比當低級講師好多了,可是對我來說文字是心血結晶,寫不想寫的東西那種痛苦遷延,太浪費精力了。若將精神都用來寫不是我想寫的論文,就沒有精神寫我想寫的東西了,雖然到現在也不肯定那是甚麼。而且錢也不是我著緊的事,能獨自生活就可以,來這個世界一趟,若只能忙於營生,真是白來了。
這個學期兩邊兼職,共教15小時的課,跟全職的課時差不多,覺得也還有足夠時間精神讀書寫字行山吹水--這四個月我要為一個新教的科目備課,又校註了幾百頁文獻,卻還看了十多齣戲、幾套劇集、兩三本閒書……,此外每日打坐、上網、煮飯……,覺得自己真是潛力無可限量啊--所以秋天很可能會全職工作吧。
回望這十年,學識深了,經歷多了,算是超額完成。
十年後回望,亦願不負今日之心。
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
名字
韓劇有一點比日劇「優勝」,就是他們叫名字時很像在講中文 (反正本來就是漢字),有親切感。香港人多有英文名字,還可以有花名網名一大堆,但對我來說都是面具(上西方哲學史唯一記得講過的東西,persona),就如以前的人有字有號。「真正」的名字卻是中文名,甚至對不熟的人並不想透露,覺得那個名字不該隨便讓人叫,說不定會勾魂的。
命名是很奇怪的一回事,雖然所指稱者是一樣的,但語氣情緒可以完全不同。
語言也是終究中文最「近」,雖然有很多語氣意思都是某個語言獨有的,學每種語言時都學到一些不能翻去第二種語言的感覺。但這些感覺,大概由於先學,還是在中文積累得最多;因為如果說字數,應該英文讀得更多。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有這樣的句子,很難想像有人會寧可放棄中文,只為英文口音更像外國人。
命名是很奇怪的一回事,雖然所指稱者是一樣的,但語氣情緒可以完全不同。
語言也是終究中文最「近」,雖然有很多語氣意思都是某個語言獨有的,學每種語言時都學到一些不能翻去第二種語言的感覺。但這些感覺,大概由於先學,還是在中文積累得最多;因為如果說字數,應該英文讀得更多。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有這樣的句子,很難想像有人會寧可放棄中文,只為英文口音更像外國人。
2014年4月3日星期四
2014年國際電影節觀影記
好多年沒有去看電影節的戲了,今年為了慰勞自己工作辛勞,買了九張飛。還有兩齣想看的博群電影節也有,就留待看免費的吧。
最重要的當然是看了阿斯加.法哈迪 (اصغر فرهادی Asghar Farhadi) 的四齣電影,真是齣齣緊湊,幕幕直指人心啊。之前看了很多伊朗電影,但這個導演卻是因為《伊朗式分居 (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 A Separation)》得到奧斯卡才看到他的戲。
之前看的伊朗電影多是基阿魯斯達米 (عباس کیارستمی Abbas Kiarostami)、麥馬巴夫家族 (مخملباف Makhmalbaf) 等等,所謂「新寫實派」是也,尤其基阿魯斯達米那種層層剝褪的「現實」,就如玩魔術一樣。
法哈迪不玩這些,他完全是另一個路數的,但毫不遜色。
第一齣看的是他2003年的處女作《塵世中起舞 (رقص در غبار Dancing in the Dust)》,好看,尤其對我來說看到德黑蘭北面的雪山、南面的沙漠就極有親切感。
第二齣是2004年的《美麗城的孩子 (شهر زیبا Beautiful City)》,開始有兩難處境,更好看。
第三齣是2006年的《歲末煙火 (چهارشنبه سوری Fireworks Wednesday)》,將欺騙與懷疑玩得出神入化。
第四齣是2009年的《艾莉的小秘密 (درباره الی About Elly)》,謊言、兩難,一個點就能發展成一齣戲,真的很了不起。一開始看時只是想,Golshifteh Farahani真漂亮啊,真是我目中的女神啊,然後劇情層層遞進,就沒時間讚嘆了。看完才發現其中一個演員就是《伊朗式分居》的男主角,怪不得一直覺得面熟。
***
其他據喜愛程度排序︰
埃及馬路紀錄片《開羅開車開到狂 (Cairo Drive)》,很有開羅的氣氛,尤其配樂中的鼓聲,稍慰我思鄉之情。導演居然飛了過來影後談,也算意外之喜。
然後是珍.甘比茵 (Jane Campion) 的六集迷你電視劇《迷湖劫 (Top of the Lake)》,因為《鋼琴別戀 (The Piano)》是我看的第一齣三級片所以對這個導演印象深刻,買票時沒留意以為是上下集電影,進場後有點失望,不過雖然不是電影的大氣魄,也很有一種怪誕心寒的味道。
還有一齣《狄更斯的隱密情人 (The Invisible Woman)》,雖然海邊鏡頭很好,但整齣戲感覺平庸,只是一般古裝電視劇的水準。完全不覺得電影裡的狄更斯有甚麼魅力,好吧我本來就不喜歡他的小說。最不幸的是旁邊的人還要輪流咳,尤其右手邊的女人,咳得我想開聲趕她走了,明知自己嘈就不要去看戲,真自私。雖然是狄更斯,也不用環迴4D地營造工業革命的肺癆英國氣氛吧?千里迢迢去看一齣不怎麼好看的戲,還邊看邊想旁邊的人噴了多少病菌出來,真是不值。
最差就是《去國留聲手足情 (Palestine Stereo)》,演員像在讀稿一樣,毫不自然,就算如我這樣支持巴勒斯坦都覺得很硬銷。很多阿拉伯電影都是這樣,每次看完伊朗電影再看阿拉伯電影就會覺得為甚麼差這麼遠,伊朗政治環境如此封閉,國際上如此孤立,但阿拉伯電影反而落後得多。
最重要的當然是看了阿斯加.法哈迪 (اصغر فرهادی Asghar Farhadi) 的四齣電影,真是齣齣緊湊,幕幕直指人心啊。之前看了很多伊朗電影,但這個導演卻是因為《伊朗式分居 (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 A Separation)》得到奧斯卡才看到他的戲。
之前看的伊朗電影多是基阿魯斯達米 (عباس کیارستمی Abbas Kiarostami)、麥馬巴夫家族 (مخملباف Makhmalbaf) 等等,所謂「新寫實派」是也,尤其基阿魯斯達米那種層層剝褪的「現實」,就如玩魔術一樣。
法哈迪不玩這些,他完全是另一個路數的,但毫不遜色。
第一齣看的是他2003年的處女作《塵世中起舞 (رقص در غبار Dancing in the Dust)》,好看,尤其對我來說看到德黑蘭北面的雪山、南面的沙漠就極有親切感。
第二齣是2004年的《美麗城的孩子 (شهر زیبا Beautiful City)》,開始有兩難處境,更好看。
第三齣是2006年的《歲末煙火 (چهارشنبه سوری Fireworks Wednesday)》,將欺騙與懷疑玩得出神入化。
第四齣是2009年的《艾莉的小秘密 (درباره الی About Elly)》,謊言、兩難,一個點就能發展成一齣戲,真的很了不起。一開始看時只是想,Golshifteh Farahani真漂亮啊,真是我目中的女神啊,然後劇情層層遞進,就沒時間讚嘆了。看完才發現其中一個演員就是《伊朗式分居》的男主角,怪不得一直覺得面熟。
***
其他據喜愛程度排序︰
埃及馬路紀錄片《開羅開車開到狂 (Cairo Drive)》,很有開羅的氣氛,尤其配樂中的鼓聲,稍慰我思鄉之情。導演居然飛了過來影後談,也算意外之喜。
然後是珍.甘比茵 (Jane Campion) 的六集迷你電視劇《迷湖劫 (Top of the Lake)》,因為《鋼琴別戀 (The Piano)》是我看的第一齣三級片所以對這個導演印象深刻,買票時沒留意以為是上下集電影,進場後有點失望,不過雖然不是電影的大氣魄,也很有一種怪誕心寒的味道。
還有一齣《狄更斯的隱密情人 (The Invisible Woman)》,雖然海邊鏡頭很好,但整齣戲感覺平庸,只是一般古裝電視劇的水準。完全不覺得電影裡的狄更斯有甚麼魅力,好吧我本來就不喜歡他的小說。最不幸的是旁邊的人還要輪流咳,尤其右手邊的女人,咳得我想開聲趕她走了,明知自己嘈就不要去看戲,真自私。雖然是狄更斯,也不用環迴4D地營造工業革命的肺癆英國氣氛吧?千里迢迢去看一齣不怎麼好看的戲,還邊看邊想旁邊的人噴了多少病菌出來,真是不值。
最差就是《去國留聲手足情 (Palestine Stereo)》,演員像在讀稿一樣,毫不自然,就算如我這樣支持巴勒斯坦都覺得很硬銷。很多阿拉伯電影都是這樣,每次看完伊朗電影再看阿拉伯電影就會覺得為甚麼差這麼遠,伊朗政治環境如此封閉,國際上如此孤立,但阿拉伯電影反而落後得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