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星期三

阿拉伯數目字

阿拉伯人的阿拉伯數字不是1234567890,而是١٢٣٤٥٦٧٨٩٠,看到١٥٥,不免自動當作100,其實是155--仍是右邊數值最小。還有٦也很誤導,看到總是想起7,其實是6。١٢٣٩ (1239) 基本上沒問題,٢和٣要轉一轉方向。零是一點才麻煩,做功課時想寫「٠١」,像「1.」那樣表示第一題是不行的,要寫「_١」,小數「點」也不是點,是逗號。

另外奇怪的一點是,阿拉伯文裡的6和7頗像一部分印歐語文(冒號後是相應的拉丁文)︰

基數
ستة sitta : sex
سبعة sab3a : septem

序數
سادس saadis : sextus
سابع saab3 : septimus

但我這篇文主要想講阿拉伯文中數字的文法問題。

一件東西,一般不說一,直接用單數,但要如果用,就放在名詞後面,像其他形容詞,再加「只有」︰

كتاب
(kitaab) 一本書

كتاب واحد فقط
(kitaab waaHid faqaT) 只有一本書

兩件東西,也不說二,用雙數(名詞有雙數,形容詞有雙數,動詞也有雙數)︰

كتابان
(kitaabaan) 兩本書

三至十件,用眾數,但數字陰陽互換,ة本是陰性詞尾,陽性的「書」卻要用陰性數字︰

ثلاثة كتب
(thalaatha kutub) 三本書

عشرة كتب
(3ashara kutub) 十本書

最難以置信的地方來了,十一件起又回到單數(古典阿拉伯文要求詞尾變為accusative case,賓格,現代阿拉伯文則比較寬鬆。因為宗教原因,書面阿拉伯文的變化算少,學現代阿拉伯文可以看得懂《古蘭經》,以成書於七世紀來說,保守程度堪比中文),數字方面,十位則陰陽正常;個位的「一」、「二」陰陽正常,個位的「三」起又陰陽互換︰

احد عشر كتاب
(aHad 3ashar kitaab) 十一本書 (這裡的「一」和單用時又是不一樣的)

اثنا عشر كتاب
(ithnaa 3ashar kitaab) 十二本書 (這裡的「二」也是)

ثلاثة عشر كتاب
(thalaatha 3ashar kitaab) 十三本書

تسعة عشر كتاب
(tis3a 3ashar kitaab) 十九本書

二十起其十位的詞尾不作陰陽變化;個位中「一」陰陽正常,「二」不變化,「三」起陰陽互換;「wa」是「及」︰

عشرون كتاب
(3ishruun kitaab) 二十本書

احد وعشرون كتاب
(aHad wa3ishruun kitaab) 二十一本書

اثنان وعشرون كتاب
(ithnaan wa3ishruun kitaab) 二十二本書

ثلاثة وعشرون كتاب
(thalaatha wa3ishrun kitaab) 二十三本書

真是頭痛!

列表: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阿拉伯文的眾數有分小眾數(三至十)和大眾數(十以上),會有不同的變化方式:

PS. 阿拉伯字母原是用Abjad次序a-b-j-d,跟希臘字母a-b-g-d類似,因為都是源於腓尼基字母。阿拉伯人取用印度數字以前,就用字母記數。字母自帶數字這件事想來哲學上很有趣,豈不是天然的哥德爾編號(Gödel numbering)?哥德爾編號的做法是給符號指派數字後,順序將算式中的符號放在質數列的幂,再乘積,該積就是系統中該算式的獨一可還原代表。當然電腦用二進制數字串代表文字也是一個數字與符號互相轉化的方法,比起哥德爾編號小多了,大概是理論家的浪費與工程師的節約?哈哈。

-----

相關文章︰
阿拉伯文一二事
阿拉伯文文法簡介
阿拉伯文常用詞型

2011年3月29日星期二

阿拉伯文法簡介

據語言學分類,阿拉伯文屬於亞非語系,跟西歐語文所屬的印歐語系不同。不過倒不是想像中那麼不一樣,用到的文法概念多數不難理解︰

性分陰陽,數分單雙眾,格(case)分主(nominative)賓(accusative)屬(genitive),只有定冠詞(definite article)沒有不定冠詞。位格的尾音幾乎只在《可蘭經》中用。

所謂數分單雙眾認真起來是很變態的,名詞詞尾有分別,動詞詞尾也有分別,而動詞詞尾的分為︰我,我們;你,你們倆,你們,妳,妳們倆,妳們;他,他們倆,他們,她,她們倆,她們;共十四個--不過「你們倆」和「妳們倆」是一樣的,那是十三個。

位格分三個算少。

學阿拉伯文的同學中常有崇敬古典阿拉伯文覺得像古希臘文拉丁文一樣有規律、鄙視現代地方語言文法簡單的。我不認同。語言不是規律繁複就好的,傳遞意思有不同方式,用詞形變化不見得最精要優美。

【一】
比較奇怪的是所謂名詞句(جملة اسمية)和動詞句(جملة فعلية)的分別,不是前者是「X是Y」的結構、後者是「X [動詞]」或「X [動詞] Y」之類,而是︰

名詞句是類似「X是Y」的句子和以名詞開頭的有動詞句,即「X [動詞]」或「X [動詞] Y」之類;動詞句是以動詞開頭的有動詞句,即「[動詞] X」或「[動詞] XY」之類。(古典阿拉伯文正常來說是先動詞後名詞的。) 這個奇怪的分野似乎和連詞的要求有關,有些連詞後面規定要立刻跟著名詞。

另一怪處是,動詞先出現時,就算X是眾數,動詞也只需要用單數。

【二】
阿拉伯文裡「X是Y」的句子,其實沒有「是」,這一點會中文的人不難適應︰

(請由右至左讀以下的中文句子)

هو مشهور جدا
很得-名出-他

حذه المدينة جميلة
美-市城-這

لكم دينكم ولي دين
教宗(個一另)-我於屬而-教宗的們你-們你於屬

(最後這句出自《可蘭經》,意思大致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很多連詞、preposition、possessive pronoun都會黏在一起,亂人耳目。)

【三】
阿拉伯文的特色之一是「三輔音字根」。這個我以前就聽說過。不過親身熟習又是另一回事,尤其看到一個動詞時要知道是哪個字根經過九種複式動詞的哪一種變化,從而猜到是甚麼意思,初時真的頭暈轉向。

「三輔音字根」其實有點像中文字的部首,不過範圍略細。比如k-t-b,就和文字、書寫有關。

ك-ت-ب
كتابة kitaaba 書寫
كتاب kitaab 書
كاتب kaatib 作家
مكتب maktab 辦公室、書房
مكتبة maktaba 圖書館、書店

最「精采」的是動詞的十種格式,用來製造新字,繼續以k-t-b為例說明(每種式的三個字分別是陽性第三身單數過去式、陽性第三身單數現在式、動名詞)︰

簡式︰
كتب kataba、يكتب yaktub、كتابة kitaaba 寫、創作、記錄、規定(簡式的現在式第二音節不一定是u,動名詞也不一定和kitaaba的格式一樣)

第二式︰
كتب kattaba、يكتب yukattib、تكتيب taktiib 叫人寫

第三式︰
كاتب kaataba、يكاتب yukaatib、مكاتبة mukaataba 與人通信

第四式︰
أكتب aktaba、يكتب yuktib、إكتاب iktaab 叫人筆錄

第五式︰
缺(形式是تفعل tafa33ala、يتفعل yatafa33al、تفعل tafa33ul)

第六式︰
تكاتب takaataba、يتكاتب yatakaatab、تكاتب takaatub 互相通信

第七式︰
انكتب inkataba、ينكتب yankatib、انكتاب inkitaab 訂閱

第八式︰
اكتتب iktataba、يكتتب yaktatib、اكتتاب iktitaab 寫、抄、登記、訂閱

第九式︰
缺(形式是افعل if3alla、يفعل yaf3all、افعلال if3ilaal)

第十式︰
استكتب istaktaba、يستكتب yastaktib、استكتاب istiktaab 叫人寫、叫人筆錄、叫人抄

留意k-t-b以外所有元素︰外加的元音、輔音、重複音,都是複式變化的一部分(除了簡式有變數),賦與字根特定的意義,例如第二式是「叫人怎樣」,k-t-b是簡式和第二式分別是「寫」和「叫人寫」,d-r-s的簡式(darasa yadrus diraasa)是「學習」,d-r-s的第二式(darrasa yudarris tadriis)就是「教」;例如第七式是被動式,q-T-3的簡式(qaTa3a yaqTa3 qaT3)是「切」,q-T-3(inqaTa3a yanqaTi3 inqiTaa3)的第七式就是「被切」。

第二式和第四式都是「使別人怎樣」,但第四式通常比第二式文雅有禮。第二式علم即3allama意思是教,第四式أعلم即a3lama意思是告知。

第七、八、十式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元音的格式是︰

過去式︰i-a-a-a
現在式︰a-a-i
動名詞︰i-i-aa

記住這一點有助於在沒有短元音標示的紛亂中保持寧定。*

要知道,以上十式,正式用時會相應於前述的「我,我們;你,你們倆,你們,妳,妳們倆,妳們;他,他們倆,他們,她,她們倆,她們」而產生一十三種變化。可見阿拉伯文是一個十分嚴格而精準的語文,理應和希臘文一樣孕育民主和科學。

有研究顯示(見下),英語使用者大學時期的詞𢑥增長速度是500一年,而阿拉伯語使用者大學時期的詞𢑥增長速度則是2500一年!因為構詞法則十分規律。所以大家不要懶,要背動詞十式啊。

所以大家覺得他們用一大堆不同的字講同樣意思是對的。

//Learners of English appear to learn 600–700 words a year during school education (e.g. Anglin 1993; Biemiller and Slonim 2001) and this slows to about 500 words a year by the time speakers are at university. After university the lexicon may stabilise or grow more modestly at 100–200 words per year (Wilson et al. forthcoming). It is thought the lexicon develops in relation to Zipf effects.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learners to learn the most frequent words first and these words contribute most to coverage. The more of these words that are learned, therefore, and the greater cover- age of normal language they provide, the harder it is to encounter and learn the remaining, less frequent, words. Lexical growth will tail off with age as a consequence. In adolescence, learners of English are known to acquire the less frequent morphological derivations (Milton 2009) but, crucially, because these tend to be infrequent and irregular, these are learned as separate and less frequent items within the lexicon and are counted as separate word forms. The task at this age in English, therefore, is to carry on learning more and more, progressively less frequent, word forms. Among the Arabic learners in this study a different process is suggested. Arabic learners up to the age of about 12 or 13 appear to learn words at about the same rate of English learners at this age; about 600–700 words a year. After this point, far from diminishing, the rate of lexical growth increases to something like 2500 words a year at university. Our best explanation for this lies in the way Arabic has a smaller resource of base words than English and we suspect that learners of both languages, up to about adolescence, are engaged in learning these base words. In adolescence, once a basis of word forms is known, Arabic speakers can also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the acquisition of morphological deri- vations but the effect of this learning is quite different. In Arabic these are far more regular and frequent than in English and by learning a comparatively small number of derivational rules a whole class of new words can be generated more widely across the lexicon (Atwell 2008; Bar and Dershowitz 2012; Habash 2010). Learning new words this way leads to exponential rather than incremental growth. This means, in effect, more words are added to the lexicon and this might explain the increasing rate of lexical growth.//
-----

*如果《通勝》教阿拉伯文,就會是這樣︰

第七式︰
انكتب inkataba 印卡他爸

第八式︰
اكتتب iktataba 翼他他爸

第十式︰
استكتب istaktaba 伊斯得他爸

-----

相關文章︰
阿拉伯文一二事
阿拉伯文常用詞型
阿拉伯數目字

2011年3月28日星期一

阿拉伯文一二事

1. 阿拉伯文是由右寫到左的。

2. ال (al-) 是阿拉伯文的定冠詞,約等如英文的the。所以很多來自阿拉伯文的字都帶al-,如algorithm、algebra、alchemy、Algeria、Al Jazeera。

3. 用阿拉伯字母拼寫的不一定就是阿拉伯文,波斯文、烏爾都文、維吾爾文等都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寫的,土耳其文以前也是,20世紀初「現代化」轉用拉丁字母,樣子很醜。

波斯文跟阿拉伯文關係很疏,只因政治宗教原因波斯文接收了很多阿拉伯詞彙。

亞非語系︰
閃語系 (阿拉伯文、希伯來文、亞蘭文等)
埃及語系(古埃及文)


印歐語系︰
日耳曼語系 (英文、德文等)
拉丁語系 (意文、法文等)
波羅的-斯拉夫語系 (俄文、立陶宛文等)
希臘語系
印伊語系 (波斯文、庫爾德文、梵文等)


-----

相關文章︰
阿拉伯文文法簡介
阿拉伯文常用詞型
阿拉伯數目字

2011年3月25日星期五

殖民學店

今天交了錢考阿拉伯文「證書試」,忘了印收據,煩了一輪。上阿拉伯文已要另外交錢了,現在校內的這種考試也要收費,真是學店。那個職員還嘮嘮叨叨地說︰「試卷要給校外的人過目 [下省一百字],三百元很便宜。」我心想錢就是花在你們這些行政人員手上了,無事找事。本來也不想考,阿老師出的卷他自己都不知道答案,只是看在大學發的證書或許有用,雖然課程很爛,就當買個保險好了。

沙老師走了,現在又由阿老師教,我寫了電郵向他提議學埃及口語,用之前的同學去開羅讀暑期課程的教科書。上了兩堂,我們快連埃及口語都講得比阿老師好了,他都不知道自己在講口語還是標準語,真是難以想像。看到他的爛樣就想起以前的法文德文老師多好,第三年都在講法文德文,沒有像他死也要講英文的,不知所謂。

下課後加拿大生問起阿拉伯文哪個口音最「高級」,像BBC口音的英文或巴黎口音的法文,阿老師說標準語就最「高級」,然後就興致勃勃地討論英文的各種口音,他離開後我對加拿大生說︰「看,他喜歡討論英文的口音多於阿拉伯文的口音,這是哪門子的阿拉伯人,哪門子的阿拉伯文教師?你來到香港,對殖民主義的認識是大大地深入了。」他說,確實如此,他宿舍裡很多英美交換生都會避免跟本地生聊天,閒時只懂去蘭桂芳、IFC,連他都覺得這些白人很難頂。我說,你是個self-hating的白人,哈哈哈。

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

天方國


上圖書館找書時無意中看見有一套《回族文獻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八冊。一開首是明朝的《清真教考群書彙輯》,第一篇「天方國」,讀後才知「天方國」即聖城麥加 (書內稱「默伽國」;後來「天方國」泛指阿拉伯世界)。天方夜譚原來是指「天方國」晚上講的故事。小時候常以為是「天荒夜譚」,謂其荒誕不經也。

《彙輯》裡天房كعبة (Kaaba) 音譯「愷而白」,مدينة (Medina) 譯「驀底納/默德那」,穆罕默德譯「謨罕驀德」,以實瑪利/伊斯瑪儀譯「司馬儀」……

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中東歷史圖解



片段最後的「Era of Independence」,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標上1948,我看到就想︰以色列不是「獨立」,是佔領。

我贊同猶太史學者Ilan Pappe的立場,「one-state solution」,不要以色列,只要原有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存在一天,就會壓迫勢力範圍所及的所有阿拉伯人。盲目的美國基督徒,沒看見區內的基督徒,與回教徒同受「Jewish state」的歧視欺壓,只曉得支持以色列,可謂親疏不分。猶太復國主義與歐美基督教的關係,可參考維基百科的Christian RestorationismChristian Zionism條目。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開放日後記

昨天回校時宣教組長給我一本阿英對照的《可蘭經》,又問我有沒有關於伊斯蘭教的問題要問他,他可以跟我們討論,我說沒有。

朋友提起昨晚發惡夢被人扯掉頭巾,宣教組長就說定是關於家人會反對她入教的事 (她家人不知道)。他說︰「你的家人會很反對,因為真主要考驗你的信念是否堅定。真主會考驗每位信徒,入教這麼容易就不能分出堅定的信徒和假信的人了。」

他的語氣很嚇人,我在腦裡替他換了阿富汗山洞的背景--其實換成恩福堂之類也可以的,不過不配合他的打扮。

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

九龍清真寺開放日

今天是九龍清真寺開放日,去八卦了一下。常常經過,卻從未入內。宣教組長問我對伊斯蘭教最大的疑問是什麼,我說是女性的地位。

撇開創世說之類不論,亞伯拉罕諸教都貶低女性,於性事諸多禁忌拘束,將道德規條連繫於至高無上之主,說得不好聽就是狐假虎威。我當然沒說這些。

男性主禱殿︰





小童經文班︰


男性副禱殿裡讀經的少年︰


2011年3月9日星期三

伊斯蘭結 (2)

一分錢一分貨,貴點的繩子果然好用些。真好玩。


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鬼使神推


無聊重看這條短片,連字幕都看了 (在13分50秒),才赫然發現原來我在海法亂逛時經過這個組織的辦事處 (組織名adalah,即عدالة,公義),還拍下了建築物前的陶罐子。

絲綢之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天陪沙老師的二太太往深圳購物。她講價的戲碼比我家的長輩都精熟,壓價,談不攏,離開,然後減價。賣東西的人全都說她利害,這是跨語言的演技了。後來我才想起去埃及時就是這樣的,買東西煩死了,總要漫天開價落地還錢。所以講價自然也是阿拉伯人的拿手好戲。這應該是絲綢之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罷。

這位「師母」跟我同齡 (她幾乎不會英文,我要替他們填出入境申報表,所以知道),在沙老師任教的大學做助教,在讀阿拉伯文碩士。她來教我們應該也比阿老師教得好。(大太太的) 十歲大兒子來負責拿東西,因為二太太有了三個月的身孕。她說她常跟大兒子逛街的,他們倆看來挺好朋友,大概對大兒子來說二太太像大姐多些,沙老師還有兩個小兒子,也沒空理他。大兒子好得很,拉著那個放得下他自己的箱子,跟在二太太後面,在香港只有父母菲傭替小孩子拿東西的,孩子替父親的二太太拿東西,實在是奇聞怪事。他吃力地拉箱子,上落樓梯、扶手電梯險象橫生,她是一點都不幫不理,他也毫無怨言。或許十歲的男孩已會得喜歡美麗任性的女子。可是二太太生孩子後大兒子就沒人陪了。我問他要不要娶四個妻子,他說一個就夠了。

她買了十多個手袋、一堆鞋子、一堆手錶、一堆大人小孩的衣服、三個背囊。她眼睫毛已是我們的雙倍,還想買假睫毛,那是跟駱駝一樣能擋風沙了。她又買了四部平板電腦,我問大兒子四部都給誰,他說給他、弟弟、舅父、姨母。(他手上的電話是BlackBerry,也不知是真是假。沙老師一來香港,第一時間已在用iPhone 4,上課時叮叮叮叮的響,現在又換了,大概給了人。) 他們買來的東西多得塞不進三尺高的箱子。他們都生那麼多,親戚多得很,手信也要買特別多。她從中午十二點買到晚上八點,中間邊行邊吃了幾次三文治,只問我麥當勞、肯得基在哪。在麥當勞她問我這裡的人產後怎麼瘦身,我說大概是吃少一點吧。她變成大太太的身材就慘了。可是他們專吃垃圾食物,薯片汽水的,她現在那麼瘦也是奇事。以前阿拉伯人都喜歡胖女人,現在漸漸也不了。

本日學會的生字是手袋 (شنطة)、尺碼 (مقاس) 和貨倉 (غرفة)。

P.S. 她壓價不成時曾鄙夷地叫道︰「China! China!」意思是中國製的就是不值錢的東西,對方也明白。中國就等如質劣價廉,真令人傷感。

----

相關文章︰授人以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