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無耳界

常聽說盲人的聽覺比不盲的人強,其實聾人的視覺也比不聾的人強。

看了Susan Schaller《A Man without Words》,真的好好看,講一個聾人到廿七歲都不知道有語言,到有一天作者在辦給聾人的英文閱讀班遇上他,兩人在課室裡屢敗屢戰、幾經挫折很多天,他才明白世上有語言、有指稱。

我喜歡學語言,了解不同概念、視角、文化,連帶也對語言學和相關的心理學及腦神經研究有興趣。這本書完全是我杯茶。

其實像本書主角那樣沒有語言的聾人,在落後地區沒有聾人學校的地方很多。作者提到她在美國的聾人教育中心碰到過不少成年才開始學第一語言的移民。其實這些人很值得研究,以前有些研究視用手語的人為「沒有語言」(languageless),其實手語也是有文法有語序的,連手語也不會,才是真正地「沒有語言」。

作者說,這個「學生」可以「解答」兩個問題︰一、「一個心靈可以創造甚麼?」二、「多少文化以至抽象概念可以不靠語言來溝通傳播?」

但是,本書主角其實不是「一個心靈」,他的弟弟和幾個同鄉都是聾的,大家靠「默劇」溝通。如果他真的孤獨一人,應該早就心理不平衡了。

***

附記一︰順便也看了一齣關於海倫.凱勒的電影《The Miracle Worker》(1962),她因歲多時一場大病,從此又聾又盲。整齣戲的重點是家庭教師教海倫用手指串出來的字,最後她終於明白那些是字。不過照她的自傳她病前已幾乎開始說話,應該有字詞的概念,問題是隔了幾年忘了,又不知道那些手勢是字,以為是甚麼遊戲而已。

附記二︰我們常會不自覺地以為手勢是「國際語言」,其實手勢也是約定俗成的,只是較多模仿原動作或物件形態等等罷了,例如打電話的手勢,也是教我阿文的沙老師提及,我才注意到,用「伸出拇指和尾指、將其他手指收起來、放在耳邊」表示打電話,起碼在沙地阿拉伯是不通行的,沙老師說他們只需將拳頭放在耳邊就表示打電話;動物的叫聲在不同語言中也是不一樣的。

附記三︰「無耳界」化用《心經》中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中文好多語詞都是翻譯佛經時「創作」出來的。

***

延伸閱讀︰
首位手語翻譯員撰書 揭露聾人百年辛酸
《我的聾人朋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